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张田田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根据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2020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12项18处,省级110项128处。极度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文创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需要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优势。
成立于2005年的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布谷鸟”),是一家以布依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文创企业。自成立之初,就立足当地布依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年的披荆斩棘,现已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进出口贸易资质企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加“体验”经济发展模式。2018年5月,该公司董事长王菁女士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9月,布谷鸟生产设计的蜡染、刺绣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特色文化产品”。
对于文创企业来讲,除了经济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在文化属性层面,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源泉的文创企业倘若单打独斗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巨浪中存活下来,它们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要地方高校的参与合作,从文化保护、传承、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等纵向角度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每个民族的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若将其比喻成一棵大树,其生命力正是体现在不断蜕变出新的枝丫,开枝散叶,进而枝繁叶茂。然而,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少数民族文化这棵大树似有被拦腰斩断之险,其保护与传承可谓迫在眉睫。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和努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布谷鸟创始人王菁女士十分注重布依族文化研究,将保护、传承布依族文化作为公司工作重点之一,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民族服饰文化作为研发方向,先后与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江西服装学院、贵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布依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等研究项目。布谷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走遍黔西南及周边省份地区,搜集整理传统布依族服装、银饰、刺绣、蜡染等手工艺作品,基本摸清了布依族服饰的发展历史、特点、变化规律、传统面料、特殊款式、民间纹样、手工技巧等,成功申报了二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布依族传统服饰和布依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2008年,布谷鸟就被贵州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产性示范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保护性生产示范基地”。
随着现代工业和自动化的发展,民族手工艺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抢救濒危的传统民族技艺,公司主动响应政府的号召,将技艺传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首先,邀请民间工匠和传统手工艺人到公司,与研发人员开展技艺交流10余次。布谷鸟还开展了多样化的研讨活动,现已培养出民族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裁剪师、熨烫师、一线车工等技术骨干100多人,其中半数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妇女,有力地支撑公司的发展。2018年6月创建国家级王菁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2014年以来,布谷鸟先后与贵州省非遗办(中心)、民宗委、工信委、文化局、妇联等部门举办民族服饰、刺绣、蜡染、纺织培训班10余期,培训绣娘1800余人次。2016年,公司被确定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布谷鸟带动妇女就业和引导自主创业人数累计逾5000人。因此,被贵州省妇联评为“女大中专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根据“产业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为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布谷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良传统手法技艺,将布依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时尚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布谷鸟曾受黔西南州委和州政府委托,先后为全国人大代表陈鸣明、姚先祥、黄榜泉及党代表王敏琴等人设计制作布依族服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黔西南州时,接待礼仪和民族代表身着的布依族服装皆由布谷鸟设计制作;2013年布谷鸟参加都匀民族服装设计大赛先后斩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2018年布谷鸟设计的民族服装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除了在民族服饰设计与研发上大放异彩之外,公司还为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的大型民族活动设计制作纪念品、演出道具1600多项,广受好评。先后申报10余项文化产品及外观设计专利。2006年至2015年,布谷鸟在“多彩贵州”民族旅游商品大赛中先后斩获“最佳创意奖”“民族特色奖”“最具市场潜力奖”,被国家民委定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就经济属性来讲,文创企业在文化产品向文化商品转化过程中,常常遭遇机械复制与艺术价值的双重矛盾。以蜡染为例,布在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这一过程的不可控性所带来的偶然性呈现往往是蜡染艺术价值的来源。然而,要实现机械复制、批量化生产就成为天方夜谭,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扩大规模成难题。
调和机械复制与艺术价值的矛盾并非易事。许多小型文创企业因难以突破两者之间的矛盾,其规模停留在小型家庭作坊阶段。成功“突围”的文创企业,或者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或者契合当下“体验经济”在产业链上寻求横向融合。布谷鸟依托区位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将展示与体验、旅游与营销、市场培育与品牌建立等相结合,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精神需求与日俱增,且不断发生变化。在商品购买上,不仅仅满足于实用,还要讲求美观,而且需求呈现多样化。这一点从电影市场的强势崛起和实体书店的倒闭浪潮可见一斑。
为了实现民族文化展示与体验的横向融合,布谷鸟在深入调查研究布依族文化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占地5.748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的布谷鸟布依族文化风情园。园区建有布依族服饰文化博览馆,藏有传统服饰200余件、传统织布机10余台。与此同时,风情园还建有传统工艺研发室、展示厅,操作体验室,民族文化体验室、培训室等,使人们在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同时,亲身体验手工刺绣、纺织、蜡染等民族工艺,寓教于乐。2016年,布谷鸟接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开展“民族与未来”夏令营活动,亲身体验扎染、刺绣等工艺以及背后承载的布依族文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文化旅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甚至好于疫情之前。
布谷鸟将文化旅游与产品营销相结合,充分利用靠近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地理优势,依托布依族文化风情园,将布依族文化融入“食、住、游、购、娱”等诸多方面,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园区在布谷鸟酒店、旅游商品卖场的基础上,增设布依族美食区、民族舞蹈表演区等,全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第二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开始,公司先后接待台湾、香港、澳门、泥泊尔、南非、法国、韩国、蒙古等国内外旅游团队1200多人,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80多万元。由此,公司被评为“贵州省旅游定点单位”“光彩之星”企业,连续两年评为“文明企业”。
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开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就黔西南州而言,政府已将布依八音、布依转场舞、苗族板凳舞等非物质文化纳入当地学校的教学内容,并从州文化馆选派专业人员到校上课,还将收集整理好的民族音乐、民间戏剧、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纳入课堂,开设布依山歌、苗族芦笙舞等课程。此项举措着实对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民族文化市场的培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加强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布谷鸟曾受当地政府委托开展民族校服的研发与订制,同时面向全国开展“民族元素职业工作装”的批量订制。布谷鸟与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密切合作,搭建“消费需求-设计定位-设计创意-工艺选材-精工制作-品牌导入-市场开拓”研发体系。同时,布谷鸟重视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提高民族工艺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利用展销会、博览会等形式和快手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强宣传力度,拓展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推动“布谷鸟”系列文创产品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