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某高校为例

2021-01-02 16:04:18苏州城市学院张晓晗
区域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作弊诚信分数

苏州城市学院 张晓晗

一、当代大学生近年来作弊现状与调查—以江苏某高校为例

(一)学生作弊数量分析

从作弊学生数量来看,江苏省某高校作弊人数历年来皆呈上升模式,作弊人数由2017年的22人,上升到了2018年的41人,在2019年数字又上升到了56人,除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大多课程采取线上考试,人数稍有下降。而根据统计,自2017年9月以来,学院发布了新的学生纪律处分实施细则,对考试作弊的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作弊学生数量同比增多。

从考试作弊分布年级来看,以最近某学期考试为例,作弊总人数为55人,2017级到2020级作弊人数分别为9人、14人、26人和6人。在大一到大三的年级分布中,考试作弊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到大三大四呈下降趋势,尤其在大四降至最低点。这背后的原因分析可能有两点:一个原因是在适应了一年大学生活后,与课程繁重的高三学习相比,很多学生学习有所懈怠,导致在考试前发现为时已晚,选择临时抱佛脚,铤而走险;另一个原因是在经过两年集中课程的学习后,需要进行闭卷考试的课程逐渐减少,多数毕业年级的学生以实习课程为主,故而作弊数量在大四学年出现下降。

(二)学生作弊原因分析

在作弊方式方面,以最新学期为例,携带与考试相关内容资料参加考试占比74.5%;携有手机带入座位,未按要求关闭占比14.5%;通讯软件询问抄袭与考试相关内容资料占比1.8%;传接、交换草稿纸占比3.6%;协助他人抄袭答案占比1.8%;偷看、抄袭与考试内容相关材料占比3.6%。从作弊方式的分布方式来看,携带与考试相关内容资料参加考试仍为考试作弊的主要方式,而资料形式多样,多为缩印小抄。同时,利用手机、智能手表等通讯软件作弊的行为也有所上升。

二、当代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成因分析

研究显示,学生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选择作弊,而这种可能性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同时也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学校。而学生作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自己的分数低于班级绝大多数同学的分数。

(一)环境因素

而在导致作弊率迅速提高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环境因素。早些时候,在心理学家查尔斯·德雷克(Charles Drake)对于大学生教室作弊行为的研究表明。①导致作弊行为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于较高分数的渴望与压力,并由此得出结论“事情的关键是分数的竞争”。②1969年的一项研究对超过1500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论显示,学生学则作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失败的担心,他们将分数看作是一种竞争,低于平均分数的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第二个最普遍的原因是取悦父母的压力和想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对取得高分的孩子在态度和行为容忍度方面更加宽容。③

(二)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的改变

在对作弊原因的调查中,得克萨斯州威奇托福尔斯(Wichita Falls)的中西部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很多学生所述的作弊原因都可以被归纳为中立状态。④中立状态就是学生可以用其他人也有同样的行为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例如,因为别人也存在作弊行为,所以我“理所当然”也可以作弊,这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不应该受到谴责。当然,这个想法的逻辑性与正确性是存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示,需要是人的动机形成与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表明,当人的需要难以通过合乎道德或者合乎规则的途径得到满足时,人的心里压力就会变大,采取非正当途径解决问题。

(三)作为无受害者犯罪的学术不端

正如上文所述,环境因素、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是学生作弊行为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原因也使得当下社会正悄然改变着对作弊行为的看法。在这其中,有学生指出,个人作弊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通过考试,而非评选奖学金或争得名次,而这一动机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伤害,所以,考试作弊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无受害者的学术不端。当然 ,这种想法的正确性也是存在争议的,对于通过性的考试,确实没有受害者存在,但是对于竞争选拔性的考试来说,作弊者的行为对于没有作弊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诚然,并不是作弊者就一定可以再选拔性考试中拿到理想的名次,但是该行为对于他人来说存在争议。

三、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强化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对造就一支为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献身、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健全诚信机制,加强诚信教育

高校对诚信考试的宣传不仅要从制度层面来约束,更要从道德层面来教化学生。建立健全与大学生诚信考试实际相吻合的失信惩治制度与监督机制,大力宣传诚信教育、诚信考试的内涵。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档案内容与学生评奖评优、助学金评定、推免、入党甚至时学位授予挂钩。诚信档案可以时刻警醒着学生为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负责,也是预防大学生作弊,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创新课程、科目设置

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考评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这也存在着一锤定音的弊端,虽然一些必修课程推出了过程化考核、实验考核、课堂表现等计分方式,但仍以期末考试分数占比过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考试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可根据科目设置,灵活采取考试方式,如理工科适当提高实习、课堂实验的分数比重;文科专业适当提高论文、演讲等分数比重等。

(三)加强网络诚信教育

中国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何媒体社会化大发展的Web3.0阶段。当前,以网络为载体的安全隐患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威胁着大学生人生财产和生命安全。高校应重视诚信考试网络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加强校园网络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诚信的道德教育。

(四)加大考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加大对违反诚信规范的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大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高校工作构成考试作弊的违规行为明确化,如携带电子设备、携带与考试有关的文字材料等行为构成考试作弊的行为,并将该类行为及学生可能受到的惩罚措施及时公布并告知学生,若经过多次警示教育,学生仍存在违反考试作弊的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那么应及时对存在学术不端的学生进行惩戒处理,从而达到树立学校规范的公信力的目的。其次,高校教师应发挥榜样带头示范作用,在平日科研工作、职称评定过程中依法依规进行,对有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师严格按照惩处措施进行严肃处理。

注释

① Drake,C.A,1941,“Why students cheat,”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2(4)∶418-20.

②Ibid,p.420

③ Schab,F.,1969,”Cheating in high school: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Deans and Counselors,33(1)∶39-42.

④ Haines,V.J.,Diekhoff,G.M.,Labeff,E.E.,&Clark,R.E.,1986,“College cheating:Immaturity,lack of commitment,and the meutralizing attitude,”Rear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5(4)∶342-52.

相关链接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

大学入学方式按照层次通常有多种:专科和本科层次-应届高中毕业生(含三校生)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主,还有高中保送、大学自主招生、单招;往届中等学历毕业生多以成人高考、国家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是其特殊的一种教育形式,介于成人与普通之间”、本科学习阶段需参加全国公共课统考,方可电子注册)、硕博层次-以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研究生(读研)考试等多种入学方式。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生 [1]则应学习“大学”之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

大学生指大学在读或毕业的学生。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是两种学习形式,都是国家认可的正规学历,至于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取决多种认知维度和学生本身。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取得都将不易,真才实学是王道。

简单的说:正规的大学生具备两个高等教育电子凭证或信息:学籍信息和毕业信息(毕业证书)。

猜你喜欢
作弊诚信分数
作弊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趣味(数学)(2019年12期)2019-04-13 00:29:08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算分数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