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杨维
所谓认同功能, 就是说话者在使用称呼语的过程中通过特定方式称呼对方,这些称呼方式认同倾听者的地位、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社会地位、教育等社会背景。日本人尊重 “义 “和 “理”,因为他们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人们常说,中国的敬语比日本的更丰富,仅凭敬语就能清楚地了解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同一家庭中的同一个人使用的称谓种类比日本更多。中国的 “母亲 “一词在日语中也被称为“母亲”、”母 “或 “母亲大人”。虽然是同一个人,但称谓或称呼的方式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人的爱称更加丰富。
称呼语是社交指示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交际双方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往往具有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体现亲疏关系、一致关系、权势关系等,其中亲疏关系即通过称呼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以及疏远。
人开始了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人际关系,一边和他人连结,一边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要适当调节这两种欲望,需要根据对话的场面来考虑人际关系的礼貌。语言是一种避免人际关系中欲求冲突的手段,可以说是最大的媒介,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到适当距离,实现使人拉近距离并远离的功能。一致关系主要指当双方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同时的称呼语,对等关系前提下通过称呼具有的指示功能,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辈关系等。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也属于行为指示型的呼吁行为,在说话人让听话人做什么这一点上,有很强的推动性质,根据场合的不同也有将对方强加给对方的情况。 也就是说,说话人通过向对方呼吁,促使对方执行自己所希望的行动,向对方提出疑问,要求对方作出反应和应答等,或者以阻止对方不应该做的事情为目的,向对方发出某种指示。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称呼,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呼吁向对方寻求自己期待的行动。接下来,我们从自己整理的作为发话行为的语言数据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考察作为行为指示的称呼具体表现了怎样的发话内行为。
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功能还体现着态度和情感,称呼语带有情感色彩,了解和把握这种内在情感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判断对话双方的关系。 情感呼唤是一种行为,说话者受到对方的刺激,或受到对方的某些东西的刺激。当说话人受到对方的刺激,或受到与对方有关的东西的刺激,并且说话人通过呼唤对方来表达他或她对对方的反应。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讲话中,我们可以叫出我们对突然发生在我们面前的事情的反应。在这种讲话中,我们可以通过呼喊的行为告诉别人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 说话的人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说话者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行为和状态的认识,通过呼唤来表达自己对某种情况的情感评价,在日常对话中,我们经常表达我们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这种情感是通过说话人的方式来表达的。这种情感表达与语言的表达功能密切相关。
行为指示指“一致的方向”,是指在话语和现实世界中,哪一个更适合哪一个,是指世界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方向性。当一个语句被说出时,以言表意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与人交往时,在称呼对方、提到对方时使用,但提到的功能停留在词汇水平上,因为在句子水平上不会成为语言行为,所以被排除在外。并且,在对人交流中使用的称呼,有时仅是自身独立的一个发话文,和在结构上与发话文的其他部分独立,但在意义上是继承的。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发话和世界联系起来,但其关系方式的不同却形成了发话内行为的不同特征。比如“正在下雨”的报告用语言描写了现象世界的天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也可以说是命题内容)与世界一致。而且唯一有真假值。在行为指示型的说话内行为中,正如“举手”的命令一样,听话人通过遵从命令的行动来改变现象世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语言与世界一致的话语。行为拘束型在一致的方向上也与行为指示型相同。感情表现·表明型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内心的心理状况,不是现象世界的事情。因此没有真假价值。另外,宣言型的情况下,因为是在说话的同时进行行为,所以说话和世界的变化是同时的,一致的方向是双向的。
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认同功能下具有关系密切时称呼亲密的特点,应找到真实具体的细节,把这些细节与语句系统的对应起来,形成动态的表意结构,把话语放在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语境)对它的制约中进行分析,将称呼语作为特定语境时的某种言语行为,据说名字起着使人个人化的作用。用被命名了对方的名字称呼,可以使对方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可以传达说话人把对方当做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来对待的信息。
如情侣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从而把握了对话的交际信息,有利于构建和推进顺畅的交际活动。
朋友之间,喊你名字或者你的昵称外号,这类关系的存在,其实已经注定了不一般的亲近。朋友在一起久了,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称呼,而且他们还是相互的,有的可能还是强加给你一种外号,但是我们并不会介意,对方也会觉得没有什么。稍带有距离感的称呼,能够让你与他人更舒适的相处。另外一种就是称呼你中有你的职位。例如李老师、张律师等。这些称呼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都是很普通的。越是亲近的人,他们喊你的越是最少的,因为他们也都知道,这样喊你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你最愿意听到的。
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下具有受到距离礼貌原则的影响的特点,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礼貌习惯,在日本的礼貌规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作为礼貌原则的最佳载体—称呼语,在不同文化交际中虽然都以交际合作、礼貌得体为总的指导原则,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每一个层面都包含文化因素,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另外一个民族文化,因此与文化休戚相关的称呼语在礼貌总原则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有其差异。在交际对话中,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受到距离礼貌原则的影响,跟熟悉的人交流和陌生人交流在称呼方面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当交际双方判定彼此间的社会距离大,心理距离远时,一般多使用敬语表示礼貌;当判定彼此间的社会距离小,心理距离近时,一般使用平语,拉近彼此关系。
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特点,在交际活动中情感指示功能下通常具有以言行事、强化情感的特点,交际对话中的称呼语,不仅可以唤起对方注意,表达身份认同,还具有请求、确认、制止、质问、被动发现、惊喜、感动等以言行事功能。例如在一段感情关系中,两个人对彼此一开始的称呼可能是名字,然而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双方的了解越来越深,两人深思熟虑后决定携手相伴走进人生的新阶段,结婚后的两人可能会更加注重家庭,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安心的接受归于平静的日常生活,称呼也会随之改变,会选择稳重一点的称呼:先生太太、老公老婆。情感的不同,在交往中所使用的称呼也不相同。
例如在情感表达上,吃惊、感动等强烈情感时,称呼语同话语的其他句子相互呼应,强化了说话人的情感表达。称呼语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这句话的预期,例如,牧师要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说出“某男与某女正式结为夫妇”时,才能起宣布这两人结为夫妇的作用。
称呼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应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中日跨文化交流的情况下,应结合具体的语境采取不同的称呼,对话中给出的名字不仅是为了引起对对方的注意,而且还要通过该称呼执行诸如“请求”和“询问”之类的行为,揣摩称呼背后的言语行为特点,把话语放在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了解语用意义和话语的结构,以便更好地实现有效交流沟通。具体说来,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应用,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发话者,即语言信息的发出者。二是受话者,指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三是话语内容,即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具体内容。四是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换言之,就是语言行为发生的环境。在学习日语称呼语时把握好这四大基本要素,充分了解交际活动中的社交信息,如人称标记,比如你、我、他等代词的运用;不同的言语功能,比如谦语和敬语的差别;亲属 、人名和职务的称呼;社交需要下的言语方式,比如道歉、问候和答谢等;只有深入研究日语实际运用的称呼语,才能提高对日语称呼语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