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 赵旭红,黄刚
古今中外所有国家走向进步与文明中无一例外选择了改革,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秉持“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先行的改革方法,使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治理成为一个奇迹。新时代预示改革进入新阶段,用“深水区”形容改革的境地,用“硬骨头”表达改革的决心,用“甩开脖子”形容改革的迫切性。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在官方文件里首次使用顶层设计。系统工程学中的顶层设计“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全方位系统筹划,以理念一致、直面根本矛盾,敢于碰硬和涉险,协调功能、统一结构、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重点、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本文所指的顶层设计重点阐述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顶层规划。
“基层创新是指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活动,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是基础、是稳定器,秉承实事求是,推陈出新的原则,将创造性的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本文所指的基层创新重点阐述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基层人民积极创新寻求一切能够贯彻好中央、上级决策部署的办法。
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中国崛起的两大条件:“一是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赋予远见的战略,二是中国将保持经济发展持续上升,这个国家可望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态势分析,进一步延伸其观点,同时提出部分自己思考。
顶层设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属中国治理模式,成功打破了哈耶克关于人类不能进行“社会工程”的神话,不单取决于先进的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勇气与信念。“追寻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就是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高度自觉意识,勇于革命与自我革命,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民心所向,经得起风浪考验;中央政府是战略规划型政府,具有高度全局意识,贯彻国家战略目标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制定精准实施方案,把握时序,协调各方利益,消除总方针和地区差异的不和谐,使改革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功彰显了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进行自上而下系统谋划和高效实施,使各方力量高度凝聚办大事,促进均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工业化,我国资源禀赋并不丰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又没有对外的扩张掠夺,“后超赶发”的力量是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功经验,是靠着基层自身不断试解与总结,总结出一系列科学经验。顶层设计全方位落地需要基层创新来保驾护航,基层创新立足实际,以当地特色、人文观念、资源优劣为出发点,使将要实施的政策、工作“接地气”地在具体过程中灵活地运转。不可否认,人口问题是治国的一个大问题,人力资本瓶颈约束,老龄化的渐进,劳动人口总量过剩,子辈负担加重,而基层需要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输入精英来带领。基层因就业需要为社会资源配置提供了方案。
一家之梦助推社会之梦直至中国梦的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内部优势就是中国梦的呼唤。世界计划经济用几十年实践证明人类永远不可能对所有经济活动作出集中安排,然而中国却做到了,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中国特色顶层规划机制。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相互交织,彼此相连,需要宏观上审慎决策,抓住关键点纵深推进。顶层设计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整体知识的合理运用,统筹推进改革。在基层创新中,以顶层设计为导向,明确各部分的责任和任务,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或颠倒性的错误,从而加快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顶层设计自始至终都是走群众路线,总体国情是具体民情的聚合,顶层设计的人民性,提高了基层劳动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基层创新主旨就是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中央精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被群众所信任和拥护。“顶层”以建构坚实的“基层”为目标,在推进实施中对症下药,做出可信、可靠、可行的谋划。
本文以《矛盾论》中强调的辩证统一为原理,以阻力或问题为自变量,推动改革的动力为因变量,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阻力相反相成、相互斗争的关系,类比为函数关系:Y=kx+b(b为常数且k≠0)(Y是因变量—动力,x是自变量—阻力,k是速度,b是常数)通过对不同变量的控制,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1:当k为定值,b=0时,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即动力随着阻力的变化而变化,阻力大,动力大,阻力小,动力小,阻力具有自我确定性,而动力具有盲目性,随从性,问题倒逼现象。
对策1:为了防止出现牛刀小用,盲目自主规定投放量,浪费成本,或者小马拉大车降低效率等的全局性或颠倒性的错误。需要顶层设计兼顾基层实施,与基层创新相结合,走基层,多走访,多交流,结合实际,明确各个部分的责任和任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群众路线,对症下药。
分析2:当k>1,b=0时,当改革的速度加快时,动力随着阻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k值增大,函数不断向Y轴靠近。当k为固定值时,同一阻力需要加大动力的投放量,需要主体内部积极真实的需要,例如基层人民的短板,文化素质较低,生活质量较差,就业率低,农民职业化等造成与快节奏的脱节,深水区,需要凝聚、武装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参与积极性,必然加大投资成本。
对策2:市场经济在政治上的含义就是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成为一个稳定的经济领域,发挥市场的正向值引导,鼓励社会成员自主创业,为人人都可以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构建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其次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宏观调控,准确识别和对接群众需要,提高人们的信任度,为基层创新把稳舵,振士气,提高基层工作者的效益度和满意度。
分析3:当0<k<1,b=0时,速度减小时,动力随着阻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k值的减小,函数不断向x轴靠近。即Y一定时,阻力会随着k值的减少而增大,当x一定时,投入的动力量会随着速度的缓慢而下降,客观上的阻力不会减少,而主观动力却有所下降。改革涉及面广,但如果四面出击,眉毛胡子一把抓,多半会呈现“撒芝麻盐”式的效用,如果各行其是,也会影响改革的布局和推进,既不能充分展示改革的“吸引眼球”效力,也不能激发起人民群众拥护改革的决心。
对策3:深化改革必须找重点、抓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全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提供一个平稳富足的社会环境,平稳的环境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需要顶层设计秉承共享发展,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提倡竞争之时还要保住更多的就业,让有劳动能力者实现充分就业,在基本生活费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必要费用,对于丧失劳动能力者,加大补贴力度,实现基本生活费用,对于既有劳动能力又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进行就业培训,鼓励他们在就业的基础上搞创新。
分析4:当k一定,b≠0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b.0),当Y=0时,也会存在一个阻力b,攻坚期,阻碍社会发展的“老”问题、“硬骨头”还尚未解决、未触及,关于发展的价值诉求中的“新”问题就已经衍生出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方面,需要全方位动员积极参与,此时就要兼顾新问题。
对策4:不断提升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其他主流力量,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宣传效应,进行本土特色推广,给予基层创新者一定的舆论支持,提高基层的积极性;政府引进投资,鼓励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小型养老养生地产,提升老龄群众的生命质量,引导服务管理重点前置;提高福利待遇,鼓励大学生以及精英投身到基层事业之中,带领基层谋创新,同时要避免基层创新自主空间被转变为机会主义行为的牟利空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宏观监管能力,地方提升培训管理的自主自律能力,达到互动优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扫除发展中的一切障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共享发展,让创造财富的各种资源涌动,让社会活力得到诠释,让改革成果被全民共享,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自身也需要能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冷溶将顶层设计比喻为“就如同数学公式一样,为了人民满意的结果,党和政府不断求解,找到合适的变量,并输入恰当的行动”。同理,为了得到使人民满意的最优值,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与阻力,党和政府以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这一恰当行动助推社会发展,以寻得深化改革的最优动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前人终将老去,我们必将接过父辈的责任,“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展现青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