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栾晓龙 刘子琪 郭金金(通讯作者)
(1.山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前,国外疫情发展形势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工作依旧不容放松,全球范围疫情影响还在不断蔓延,国内外贸易形势日趋严峻。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外贸运输周期延长,运输成本大幅上涨;全球经济下滑严重,居民消费锐减。外贸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对全球疫情下对外贸易形势进行重新审视;常态化疫情发防控中加快复工复产;加强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发展数字经济,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升级,聚焦企业利润点,不断寻求特殊时期的企业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努力打造新时代对外贸易新格局。
受世界范围新冠疫情影响,传统外贸行业备受打击。由于国内疫情暴发,企业停工停产,加之物流严重受阻,外贸订单无法及时完成,外贸企业生存压力加大;随着海外疫情暴发,大量订单被迫取消,外贸企业有货发不出,再次经历生存挑战。面对国内疫情及海外疫情的双重打击,外贸企业必须对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对外贸易新形势进行重新审视。
首先,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外贸生产与销售同时遇冷。由于海外疫情影响,部分出口产品销售市场前景不明朗,致使客户退单或暂停订单;海外线下销售的实体店铺几乎全部关闭,外贸订单执行举步维艰。此次退单潮波及贸易范围较大,欧美、东南亚等地国家出口订单相继沦陷,部分外贸工厂不得不进行裁员,严重者甚至宣告破产。
其次,外贸物流一度停摆,物流成本大幅上升。在疫情影响下,隔离管制等对物流行业和运输行业造成了重大冲击[1]。公路货运量急剧下降,部分跨省市主干交通要道被切断,运输绕行成本增加,复工延迟导致物流业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及时间成本均大幅提升;国际贸易受阻,航线关闭,港口吞吐量大幅回落,加之港口检疫时间延长,导致港口货物周转效率大幅降低;与公路和港口货运情况相比,国内铁路运输当前基本恢复,但受疫情影响也出现了铁路与公路、港口联运业务的对接不畅,协作效率下降等问题。同时海外情况也不容乐观。
再次,居民消费锐减,各国经济下滑严重。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消费均受到巨大冲击,居民消费大幅下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不断扩散与逐步蔓延,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订单数量减少,出口需求下降的外部风险不断加剧。因此,聚焦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公共消费就成为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
中国政府对新冠疫情下外贸企业及行业发展非常重视,鉴于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及贸易造成的重大影响,李克强总理曾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出台外贸稳定政策及相关扶持措施进行了专题研究,强调要用足用好出口退税政策与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贷投放,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放宽外贸准入限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其他政策扶持。
(1)用足用好出口退税政策与信用保险。我国政策明确对除“两高一资”外所有未足额退税的出口产品,将及时足额退税。此外,积极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范围,合理降低费率。这些利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外贸企业的税费成本,降低信用风险。
(2)扩大出口信贷投放,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外贸信贷投放规模,对企业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对受疫情影响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可以协商贷款延期及再延期。此外,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融资需求,政府还将开辟快速评审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以便于受困的外贸企业尽快获取资金。
(3)放宽外贸准入限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其他政策扶持。在我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为帮助困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外资准入、财税、金融、社保、就业等方面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家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如果同等适用外资企业,则大部分外资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
外贸企业应充分抓住上述发展契机,用足用好外贸稳定与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及贷款成本,充分利用信贷政策,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依托评审绿色通道,加快资金周转;大力利用外资,并借助社保、就业等其他扶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疫压力,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满工满产难度较大,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要求,在确保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稳妥、科学、有序地复工复产,逐步实现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首先,外贸企业需成立企业疫情防控小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格防范与控制疫情传播,保障疫情防控成效与正常生产秩序。其次,外贸企业应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本企业常态化疫情防下的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对企业复工复产前期防疫准备、复工复产具体防疫工作措施以及复工复产注意事项等相关事宜进行详细规定;各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中必须包括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复工复产期间的防疫应急演练。最后,外贸企业应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员工疫情防控意识,把确保广大员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当前,国际疫情依然持续蔓延,输入型疫情防范压力不断加大,外贸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及工作要求,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落实复工复产。加强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利润损失。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适度裁员或轮流放假。新冠疫情期间,部分中小外贸企业订单锐减,甚至出现入不敷出,部分企业不得不实施裁员以降低成本;还有部分外贸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轮流放假不裁员,在给予员工生计保障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二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企业运转效率。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通过适当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优化、流程再造等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三是出口转内销。外贸订单被取消,部分外贸企业积极自救,出口转内销,尽力挽回企业损失。四是抓住电商发展契机,线下转线上。部分外贸企业借助网络直播带货、电商平台铺货等方式,获得了意外的销售业绩。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新兴技术进行贸易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逐步成为外贸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经济也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供给侧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疫情导致线下消费遭受严重冲击的同时,却加速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移,进而在线消费迅速增加。根据中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课题组测算,目前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渗透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对行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左右[2]。外贸企业应充分抓好疫情下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企业应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核心技术对需求结构变化及企业发展趋势做出预判,进而把握好中长期发展机遇。
新冠疫情的暴发,在对大部分企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少数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此次疫情使得线上消费、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此外,大健康产业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据统计,新冠疫情期间,防疫产品、清洁类产品、速冻食品以及其他居家日用快速消费品销量大幅增加。上述某些产品在疫情期间对人们生产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清洁类产品,即使疫情过后,消费者也会因消费惯性而依然保持购买。这都意味着上述产品相关产业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外贸企业在发展战略调整时可聚焦上述利润增长点以及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
在过去,我国凭借廉价要素密集优势迅速扩张对外贸易。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逐步深化,快速进入全要素发展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生产要素的异质性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收益。我国过去的“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粗放型外贸扩张模式的缺点逐步显现。中国要想顺利由贸易大国阶段过渡到贸易强国阶段,就必然要打造要素与商品双向流动格局,由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
打造我国对外贸易要素与商品双向流动格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即我国对外贸易要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研发新技术,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把握机遇,将本国产业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对接,推动多形式多领域的创新合作。“走出去”即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把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带到世界各地,同时获取将外贸创新国际资源,构建新的贸易格局和贸易网络,为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天条件。
打造我国对外贸易要素与商品双向流动格局,还应优化国内外市场布局,调整商品结构与经营结构。对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进行区域布局优化,促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调整加工贸易比重,能够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顺差过大现状,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和双向投资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多边区域合作,改变外贸对象过于集中的现象。“一带一路”、跨行“互联互通”等项目正是我国外贸易转型的积极尝试。
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曾指出,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还会越开越大。中国不仅会继续开放东部沿海地区,还会在东西部之间建立双向发展格局,促进内陆和边境地区的开放,增加西部开放。打造对外贸易东西双向互济格局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东、西部资源互补,有利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与稳定,拓宽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发挥空间,有利于中国更广泛的贸易往来和国际合作。
(1)打造我国对外贸易东西双向互济格局,应在东、西部之间建立双向互助机制。打造跨区域合作共享平台,加强东西部战略合作。结合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明确东、西部之间的贸易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东、西部紧密结合的价值链体系,缓解部分东部地区发展压力的同时,也为西部带来经济活力。
(2)打造我国对外贸易东西双向开发格局,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将世界上64个不同的国家在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方面构建联系,既促进了边境贸易,又加强了文化交流。在深化沿海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西部地区在后期逐渐发挥优势,正在逐步接近发展的前沿。中国东西向运输能力的提高,将东西部拧成一股绳,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3)打造我国对外贸易东西双向互济格局,要创造有利的政策条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并利用其比较优势改善工作环境。政策层面,应支持西部地区具有产业发展能力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海陆内外联动意指在传统陆地规划的同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统筹开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积极开拓内陆腹地市场,推动海陆内外贸易的交流与合作。以地缘为基础,陆路凭借国际大通道,紧密联系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依托重点经贸合作区,形成经济发展联动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打造海陆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需在开放沿海地区的同时带动内陆港口城市开放,提高区域开放水平。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根据“一带一路”走向,依托陆上、海上、空中、网上国际大通道,陆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海上以“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城市为重点,对内建立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沿边关键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等,对外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等,推动我国东中西部陆海区域的均衡开放发展,推动国内与亚非欧大陆、美洲、大洋洲等跨区域双向联动的共赢发展。[3]此外,打造海陆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和精准有效的科学措施促进海陆内外全面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加快新时期外贸发展与改革进程。
总之,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剧。外贸企业应审时度势,针对疫情下的全球对外贸易新形势,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项外贸利好政策与扶持政策;聚焦利润增长点,制定疫情期间企业的阶段性发展策略及长期发展战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外贸易创新;加速要素和商品双向流动,促进东部和西部双向开发,实现海陆内外协同联动,打造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