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培育

2021-01-02 14:21杨丽宁葛琰芸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行为共同体

杨丽宁,葛琰芸

(1.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4;2.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抵制滥食野生动物的舆论风波,为全民上了生动一课。当前,我国仍有部分人存在猎奇炫富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人类妄自尊大、恣意妄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必须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消费观的生态转型。当代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又是社会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他们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同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对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和全民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有着深远意义。

1 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绿色消费观

在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培育绿色消费观也已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学界并未从“生命共同体”的视域考察绿色消费观面临的困境,也并未在绿色消费观培育中重视“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因此有必要寻求两者的内在联系以丰富绿色消费观的内容。

“生命共同体”是指将由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物共同体”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连接起来,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它不单意味着共同体道德情感范围的扩大,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需要以更主动的姿态共谋生态治理出路。不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还是十九大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亦或是2020年3月3日联合国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发出“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生命共同体”都旨在唤醒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危机意识,逐渐成为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动员,成为引领各国人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3]。

消费与环境问题有着紧密联系,新冠肺炎疫情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人类的非理性消费会给人类自身和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4]“绿色”不仅代表生命、健康,还暗含了探索可持续发展、追求精神享受的深层意蕴。“绿色消费观”作为一种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内容不仅包括节约资源、选购绿色产品、循环利用、分类回收,还包括保护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等。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培育,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5],到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促进绿色消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再到2017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6],绿色消费观逐步得到了大众认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铺张浪费、过度消费、滥食野生动物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依然存在,绿色消费难以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上去。

既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绿色消费观”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上的高层次理性消费,那么人们应当以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绿色化推动生命共同体建设。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绿色消费观应当以简约适度为原则,在消费过程中保持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自觉理性,以节约自然资源为荣,以不负社会消费责任为耻;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切忌走违背自然规律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歧路,要走生态兴与文明兴的正道;应当以公平性为原则,突出强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以“共同体”为价值评判尺度对待自然其他生命,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保护野生动植物;更应坚持以人为本,脱离单纯的“物化之欲”,注重精神与文化需求,以自我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绿色消费观是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与生命共同体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现象。

2.1 盲目超前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严重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成长阶段,三观的不成熟导致消费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周围同学的影响,经常出现带有盲目性、攀比性、超前性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容易造成物品与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没有结合自身消费能力、消费需求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例如,有的学生只为博取别人艳羡的目光而开车上学,助长了攀比之风;有的学生表示“非苹果手机不用”“非名牌不买”,消费心理逐渐畸形;有的学生靠请客吃饭、过节聚会维系人际关系,人情消费占比不断攀升;还有的学生频繁出入购物中心、美容院、酒吧、KTV等商业场所,逐渐丧失学习动力。这些消费行为直接把“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又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风气的养成。

2.2 尚未建立循环与回收利用习惯

当代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具备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但是众多大学生环境保护理念还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内化为价值观念,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指导实践。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便捷消费已成常态,缺乏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自觉性。例如,食堂内学生们对光盘行动的标语视若罔闻,餐饮浪费现象屡见不鲜;文印室里极少有人选择双面打印节省纸张,办公用纸、书报、试卷等等每年都有大量作废;外卖小哥和快递员频繁穿梭在校园,塑料袋、打包盒、一次性筷子、快递包装盒造成了资源浪费……当代大学生尚未建立循环与回收利用习惯,诸如此类的便利性消费、资源的大肆浪费已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待其步入社会,影响身边人的消费习惯,那么在不知不觉中耗费的能量之大,将不可计数。

2.3 不太重视物种保护与环境保护

当前,生态、消费与资本逻辑的结合将贩卖野生动物转化为商机,把动物皮草变为高贵、时尚的代名词,把滥食野生动物贴上“食疗”“养生”“大补”的标签,滋长了消费者猎奇炫富的消费心理和社会对野生动物的不正常需求。作为接受过先进的科学理念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理应在消费过程中更多地选择绿色消费行为,更注重自己的消费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但现实情况却反映不少大学生对物种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高。2014年河南某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十年,2015年西安破获的特大网络贩卖珍贵野生动物案的犯罪嫌疑人大部分竟都是大学生,2019年云南某大学生因急需生活费在朋友圈售卖鹦鹉……这些大学生不仅法制意识薄弱,更是将物种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抛诸脑后。动植物并不是人类任意掳掠的“资源”,而是人类长期的“生存伙伴”。人类对物种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动物的戕害不仅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更是破坏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2.4 物质追求超越精神与文化追求

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不应该被理解为对自己生命、他人或物的简单占有或直接享受,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品性”。然而从消费结构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比较高的仍是基本伙食费、日用品费、服装化妆品费等生存性、享受性消费,对文化与精神消费投入较少。有的超越自身经济能力追求过高的消费水平,宁愿不吃饭也要省钱借钱去买心仪的商品,成为“月光族”“剁手党”,给自身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的选择校园贷平台贷款消费,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债台高筑酿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甚至有的女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欲不惜以身体做抵押,既是消费观的扭曲也是价值观的扭曲。消费能够满足虚荣、炫耀心理,彰显身份地位,但事实证明,以消费论幸福的价值取向只能把人塑造成为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人生意义的行尸走肉,并最终把地球和人类引向毁灭的边缘。

3 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路径

当代大学生存在与生命共同体理念相悖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往往是由社会消费习俗、家庭消费状况、高校消费氛围、个人消费理念等多重原因导致的,因此,要想将生命共同体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真正融入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行动,就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学生等多方配合。

3.1 提升生命共同体思想觉悟,优化社会绿色消费氛围

良好的绿色消费社会氛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觉悟的开端。倘若大学生长期在充斥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那么必然会加剧其非理性类消费行为。因而,首先要营造绿色消费舆论导向,通过教科书、报纸、广电、杂志、网络媒体等宣传“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浅出、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才有可能促使大学生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保障。出台真招实招,把约束上升到法律层面,注重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生命共同体”从“理念倡导”变为“法律责任”,将绿色消费规范化、制度化且常态化。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垃圾分类改革、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充分发挥了制度和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最后,推动企业绿色产品改革,满足大学生的绿色消费需求。当前企业提供的绿色产品难以在大学生的众多消费选择中脱颖而出,企业应当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至处置的每个环节皆落实绿色管理,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同时,让他们更愿意为改善环境的功能买单。

3.2 养成生命共同体思维方式,形成家庭绿色消费合力

家庭成员是绿色消费主力军,也是绿色生活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消费习惯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文明素质,影响着绿色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当代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家长出于溺爱,疏于对孩子绿色消费观和金钱观的教育及引导。因此,首先家长应当树立绿色消费榜样。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中,通过日常生活示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主动践行绿色消费,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子女绿色消费的初步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注重绿色家风教育。《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崇俭抑奢、简约适度消费理念的传承。家长可以通过家风的滋养为子女树立绿色消费观奠定思想基础,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应当以“生命共同体”的形式广泛创建绿色家庭和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是生态文明社会的细胞,绿色社区是每个家庭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见证。通过政府与公众的合作,让环保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位居民为提升个人绿色文明素养迈进一小步,才能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一大步。

3.3 培育生命共同体道德情感,增强高校绿色消费引领

学校教育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主阵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5]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培育并不十分重视,也未切实采取行动,使学生身处校园难以引起生态共鸣。首先,高校应当完善绿色消费课程体系。将绿色消费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及时充实进课本,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素养。其次,应当发挥生态实践活动的作用。生态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唤醒生态意识,由被动转为自觉,做到知行统一。例如,通过举办各类生态知识讲座、校园生态节、协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等公益性环保活动等形式,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最后,应当厚植绿色校园文化根基,将绿色消费全面融入校园生活。可以通过引进共享单车、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以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增设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的宣传标语以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根基,订立晚间断电、人走机停的规章制度以丰富校园制度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绿色、低碳、适度、循环的消费行为。

3.4 树立大学生生命共同体责任意识,绿色消费观念化为自觉行动

当代大学生自觉行动是培育绿色消费观的最终落脚点,是检验绿色消费观知行转化的标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虽然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但他们易受他人影响将习得的绿色消费观念抛诸脑后,主动性、自觉性不高。这种“知行脱节”的消费行为必须从主客观都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推动绿色消费从“知”到“行”的有效转化、互动发展。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规约非理性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制订合理消费计划,从小处、小事、小节做起,改变生活中的不良消费习惯,最终把自我带进真正的生态道德境界,逐步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次,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感。当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能反哺人类自身的时候,就会更积极主动地践行绿色消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行列,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最后,大学生应当多注重绿色精神与绿色文化需求。转变自身消费结构,增加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提高自身素质,从“单向度的人”中跳脱出来,不再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奴隶,激发自由和创造活力。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领悟性高、可塑性强,以“生命共同体”理念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转绿”是切实可行的。社会、家庭、高校、大学生多方协同发力,培育和践行绿色消费观,一定可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行为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正确认识消费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消费观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