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新拓展

2021-01-02 13:28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情怀共同体

曾 璐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9)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中庸》)道出了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基于相互交往这一前提条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共生状态,经过相互了解与磨合,进而实现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出的和谐共生的国际观,推动和平发展伟大事业的建设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前进方向,为国际社会现存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国际视野,具备世界眼光、树立全球思维、提升共同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国际视野的三大条件。

一、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世界眼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拉近了国家、人民与世界的距离,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学会用世界眼光正确看待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回应现实关切,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方向指引,培育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拥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重使命,开启国家发展新篇章,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国家和世界共同与可持续发展。

(一)坚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方向指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基本遵循,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在严格遵循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团结协作共同应对面临的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全球利益和秩序”[1]。全球治理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各国选择何种治理体系及治理的实质性效果影响,各国治理体系的选择,取决于该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归功于中国拥有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坚实物质基础。尽管当今中国综合实力位居国际社会前列,但不免面临着众多生存发展困境,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交流借鉴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响、生态环境威胁因素增多等。基于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今中国推进国家建设进程的首要举措。

“国家治理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和融入”[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治理,为其融入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前提基础。新时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开展,是变革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对现实问题的正面回应,也是对传统治理思维模式的超越与创新,两者治理效果如何,要看“人民利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繁荣发展。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德治与法治功能,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立足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与科学理论。面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教育资源,学习借鉴他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到继承创新并为我所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5]。

(二)坚持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的辩证统一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和地区命运相连,独善其身的想法和行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社会境遇下是不可取的,也是需要严厉抵制的。以促进本国发展而压迫或者损害他国发展,在当今世界是无法实现的,问题的解决、风险的应对需要全人类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才能够顺利完成,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整个共同体的利益”[6]。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拥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才能更好地推动本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精准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和国家在情感上的反映,“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7],表现为一种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担当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基因,家国情怀增强了民众对民族精神的认可,提升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家国情怀,世界情怀的主体和客体的范围更广,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意义。基于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深化自身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世界情怀,以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形成与保持,有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养成一种包涵、宽容的心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民族、国家在处理共同问题时,将双方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暂时搁置,树立全球思维和整体意识,达到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这既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世界情怀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连接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人类共同价值是连接世界情怀与国际认同的重要载体,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共同点和共通之处,是促使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实现辩证统一的关键因素。肩负起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时代使命,是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具体表现。

(三)肩负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双重使命

中国梦涉及的对象广泛、目标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中国梦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他们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体现,激励着他们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和汇聚中国力量三者的统一,对此,中华儿女有着一致的认同,并为其实现积极建言献策,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愿望、是期待、是目标,更是一种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华儿女团结向前。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帮助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仰,促使其认识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实现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9]。

“世界梦是指世界各国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10],持久和平、繁荣发展、人的解放是实现世界梦的三大要素。中国梦的实现为世界梦贡献力量、提供方法、积累经验,世界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科学的经验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构建,为全球治理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精准回答了时代之问。作为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重要桥梁,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阐明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深厚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世界梦彰显出中华儿女秉持的世界情怀,正如“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1]那般,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相融合,其蕴含的时代内涵、价值理念和鲜明品格为两者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寻找到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向前发展。新时代,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通,将中国梦置于国际社会中,赋予中国梦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世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外,还需要主动肩负起实现世界梦的重要使命,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度和深度,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全球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前,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天下一体的整体思维、海纳百川的包容思维和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际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一)树立天下一体的整体思维

当今国际社会,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狭隘的个体性与民族性思维模式,将人类社会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一个整体,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起点,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丝路基金的设立,均是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12],为解决国际问题、完善全球治理、应对风险挑战提供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也是对国际社会上不友好声音的正面回应,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与国际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培养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国际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型国际观、文明观、利益观、安全观、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以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现有的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研判社会未来发展走向,同时要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懂得从大局出发,充分把握和深刻分析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辩证统一地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13]。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认识到,个人价值利益与国家价值利益、世界价值利益之间的关系,认清国际社会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在享受世界为自身提供的各项发展成果时,学会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或者实践支持;认识到各国文明作为世界多样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一无二的,无高低优劣之分,各国文明都有值得本国文明发展借鉴的地方,我们要用平等、包容、尊重的心态对待他国文明,共建美好家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坚持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教育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头脑中的生态文明观念,用自身的具体行动来积极践行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树立海纳百川的包容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其包容性特质的彰显。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不管是先进、富强抑或是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均一律平等对待,热情欢迎他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建设的队伍中,深化国际合作,共迎发展机遇、共商发展事宜、共享发展成果,以看得见的有益成果,增加民生福祉。面对多样性文明,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4]。孔子学院、学堂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各种类型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和各国民众良性互动,更好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民众增进相互信任,化解了矛盾冲突,学会了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使得我们在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社会发展形势下,包容性思维的形成与保持显得至关重要。包容实际上就是完善自身、发展自身并超越自身,呈现出一种动态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国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善于发现它们的优点与合理之处,积极吸收借鉴各国在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上的有益经验,优化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对各国价值最大公约数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概括,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理解人类共同价值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涵盖的内容,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整合、消化与吸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至全球高度,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超越,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特质,更好地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推动精神生活的有序健康发展”[15],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助力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

(三)树立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创新为导向,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的思维模式。”[17]敢于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突破陈规;勇于创新,才能始终走在时代潮流前列,永葆生机与活力。创新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手段,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新型交往模式、经济模式、文明理念和生态观念,与以往西方国家倡导构建的模式截然不同。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丝路基金的设立和区域性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立,都是中国提出的新倡议和新构想,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创新性公共产品,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难题,旨在实现世界繁荣发展、社会和平稳定、人类生活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根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延伸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国际观、发展观、文明观和交往观,以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

创新是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有效转变,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现在、走向未来,先有继承,而后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面对日益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共生意识、合作意识、人文关怀、治理理念、共享理念,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去,“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合理的理论阐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18]。面向国际,各种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就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次大考验,有效的防控举措是基础,安抚好当事人的情绪、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教育更为关键。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意识与能力,对处于不同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下的教育对象开展个性化教育。借此契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19],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与各国教育展开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指明未来航向。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使命,提升共同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共同体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归属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充分融入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展开针对性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一)加强共同体责任意识培育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培育,更多的是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责任范围随之扩大,由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上升至全球责任。全球责任意识表现在面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时敢于迎难而上、勇于面对、敢于担当。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国内疫情,众多90 后青年不顾生命安危,自动请愿加入共同抗击疫情的队伍中;面对全球疫情,中国主动分享应对疫情经验、派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前往他国进行支援、捐赠医疗物资等。在国内外疫情防控中,中国均表现出了高度责任的担当意识,“为共同战胜疫情注入了信心和力量”[20]。

懂得关心人民所思所想,关注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发展,都是全球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而仅仅有责任意识是不够的,关键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能自觉地将责任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中去,用实践活动来锻炼、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实践自觉。唯有如此,便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找准自身在国家和世界中的位置、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主动为应对全球治理难题提供方案,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言献策,为世界和平发展事业贡献力量,都是责任意识的体现。尽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各自扮演的角色各异,但都肩负相应的责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主动将中华文明推广至全世界,在全球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各国民众客观对待、正确认识中国,消解有关对中国的不实言论,是对国家负责任的具体表现。作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辩证看待各国发展,尊重各民族文化,推动经济交流合作、文明交流互鉴,共同防范重大风险挑战,是承担世界责任的具体表现。主动承担好不同角色下的各项责任,是新时代每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应该做的且需长期保持的。

(二)注重共同体使命意识培育

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责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致力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面对时代之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肩负起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新使命”[21]。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主动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融入各种国际交流项目或者活动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各国正确认识、客观看待中国。主动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宣传到位,使其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明确世界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按照实际所需,有计划地展开针对性教育,培养一批适合国际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生态改善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为人类未来发展积蓄雄厚的人才力量,引导国际社会向好的基本面转变。

另一方面,相较于经济层面的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方面的引领作用。无形的精神力量发挥的作用是难以预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导民众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价值认同的实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以其具有的强大辐射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引领全人类团结一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不断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并赋予其更多的全球性特质,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积极主动为国际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利用各种国际型交流项目或者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向世界各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的故事,有效揭穿国际社会上关于中国的不实言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

(三)增强共同体归属意识培育

正如各国民众归属各国那般,如今各国及民众也归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之一,每个成员都承担着相应的权利与对等的义务,并受制于共同体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人与自然、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和睦相处,而人与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共同发展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延伸,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是首要之义。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头脑中的意识会引导其主动采取措施满足自身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使人们将环境效益抛之脑后,一味地坚持经济效益优先于环境效益,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人类将往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究其缘由,是归属意识的弱化和归属意识培育的缺失。每一次人类战胜自然,其实“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2],而这种报复更多地转嫁到社会和后代人的身上。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归属意识培育被提上日程。积极引导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厘清最初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与自然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利用贴近生活、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叙说,告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形成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坚持环境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到后代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将生态文明理念铭记于心,并积极践行,从而形成理论上、思想上和实践上的自觉。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基础上,人与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共同发展才会进一步得到实现。作为单独的个体,服务于社会发展;作为社会民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国家公民,为解决国际难题提供应对策略,均是归属意识的具体彰显。归属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难题的解决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拥有较强的归属意识,将推动和平发展伟大事业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以互利互惠取代经济掠夺、以平等互信取代以邻为壑、以可持续发展取代短期效益、以和而不同取代文化霸权、以尊崇自然取代征服自然,远远超越传统发展模式附有的零和思维,拉近全体成员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理想化的交往模式,促进社会成员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和解决难题。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万事万物相互影响、对立统一,既合作又对峙、既互信又质疑、既交流又封闭,找到双方的共通之处,两者才会长期统一。和谐共生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理想关系状态,保持相对平衡以促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的和谐共生理念,体现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全面性和主体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因素,那么,人与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和谐共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统一,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以实现。基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民族观、国家观走向世界观,和谐共生的国际观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国际视野,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肩负中国梦与世界梦双重使命的世界眼光,树立具有整体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全球思维,提升共同体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归属意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国际视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3],精准把握世界发展形势,积极应对世界发展变局,与时代同进步、共成长,永葆时代性和先进性特质。

猜你喜欢
教育者情怀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品读
爱的共同体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赣鄱情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