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义与实践理路

2021-01-02 13:28赵爱琴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风中华中华民族

赵爱琴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人们构筑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并进一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对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它们的未来发展保持高度的信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的场合与活动中,多次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向世界人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在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牢固根基。如果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那文化自信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精神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柱。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撑,道路自信的根基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前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气质就会弱化。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坚强基石。如果没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源泉就会受到污染。理论自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纵观历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外,还包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共鸣。这些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义

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复兴强大也一样,需要物质和精神双重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2]67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血脉,倘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五千年文明未断流的中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使每个炎黄子孙为之感到自豪和荣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之源,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它,人们就会迷失自我,精神将无所归依。

近百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遗忘、流失甚至是破坏。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用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在否定自身传统文化中发展壮大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没用的、过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华夏儿女五千年来得以延续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归属感、生命力和凝聚力。

经过五千年历史风雨的洗礼,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诞生了华夏民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根,如果失去了它,华夏民族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四处飘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2]109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风骨

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国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朝各代都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聚结成了中国独特的风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气派。

五千年前中国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中国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青铜器;三千年前中国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中国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中国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即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独特的风骨,使得我们五千年来无论面对何种磨难,都能够克服困难,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加速融入了世界,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落后的农业国大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世界强国。回顾过去40年,中国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展望未来同样需要改革开放,而且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又踏上了新征程。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有了这种自信,就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信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无所适从。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命题提出,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对中华文化没有自信。在这部分人的价值体系里总认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未来,指示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从事实出发,树立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为例,在短短的四十多年中所创造和展现的前所未有的、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模式、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和中国智慧,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先进文化。但是放眼现实,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困扰。

(一)文化自觉意识不强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3]其本质在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觉悟和觉醒。为此,我们今天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优点与缺陷、现状与未来、价值与意义,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但是,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是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残留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发展。纵观近现代史,不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不彻底,社会主义也未能完全清除封建思想的遗毒。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理性审视我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努力做到各种文化之间包容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文化先觉能力不足

“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3]这是知识分子肩上的使命与担当。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认真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并真诚地投入新时代的大潮中,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规律。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否则,他只能是“有知识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

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给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能力提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更加突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日益频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着强势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临着各种因素的侵扰。这时知识分子就应该勇立潮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

(三)文化自强实践不够

“所谓文化自强就是指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强大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文化。”[3]其实质在于坚持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起能够引领时代进步潮流和代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立足于已有的文化沃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基因。如何从过去汲取力量,铸就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文化“双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截至2020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仅为4.7%”[5],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当代,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4]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理路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其所属的人民对于自己拥有的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自信,它表现为充分认识了解和学习发展自己的文化知识,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来为自己和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6]因此,我们要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视角探寻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理路。

(一)以“良好家风”的家庭视角,追溯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作风和风气,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中国的家风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义、精神引领和人文关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很多民族的精神、做人的道德、知书礼仪……都需要从家风中去汲取。这些家风家训,浓缩了先辈们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时代发展到今天,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里,那些好的家风不仅后辈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对我们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比如在“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家训中可以学习到国家大义;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家训中学习到做人的真谛;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家训中学习到勤俭节约;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的家训中得知诗书礼仪的重要性。好的家风使家庭更幸福,好的家风建设会影响世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家风的滋润与养成教育,使好的家风世代传承。

好的家风家训一方面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富强,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7]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二)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视角,凝聚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8]117新时代,我们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8]163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经过时间的洗礼,其他国家的文化,要么衰落,要么消亡,要么出现过断流。唯有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和挫折,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规定了具体的行为要求,形成了积极的价值引领,凝结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导向,对于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视角,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气质就会弱化。

今天我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做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大力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继承和创新。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继承和弘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的风采和永久的魅力。

(三)以“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视角,践行和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9]从国内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道德智慧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凝聚中华民族同心共气的力量之源;从国际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的道德理念不但是国与国之间调整彼此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还是中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201首次凸显了与约瑟夫·奈的重大差异,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表现出了新的文化自觉意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它的文化繁荣发展都必须是在自己原有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今天讲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继承历史上留下的已有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最大与最有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欧合作、中非合作、中俄友好等不断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并逐渐发展成了全球性的共识。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提供了和谐发展的密码。在2020 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世界各国之间“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精神,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风雨同舟、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理念。2020 年3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外方领导人电话通话时说:“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爆发。事实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必须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10]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用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国家的文化烙印,是国家形象区分的标识。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创新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形象,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家风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家风伴我成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