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逢亮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所讨论的“X 望”词族包括“希望”“奢望”“渴望”“期望”“指望”“盼望”这6 个词,它们都包含“望”这一语素,意义接近,构成了一个表示“希望”之义的语义场。这6 个词除了“渴望”和“盼望”,其他词都是动词和名词的兼类词,作动词和名词时意义相通。本文主要讨论这些词的动词用法,必要时也对它们的名词用法进行分析。实际上表示“希望”的“X 望”词族不止这6 个词,其他的如“祈望”“企望”“深望”“想望”等,但是这些词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所以本文不纳入讨论范围。
对意义相近的动词进行辨析,一个重要的角度是从程度入手,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语言学常识,也是很多教材、工具书在讲同义词辨析时所介绍的内容。程度的高低之分、语义的轻重之别有助于认识一组同义词语的差异,并可以将它们刻画为一个线性序列,对国家通用语教学与研究很有帮助。《现代语言学词典》中收录了“scalar ex⁃pression(级差词语)”这一词条,解释为“释义涉及级差的词语”,[1]级差词语包括逻辑量词、量化限定词、量化时间词语、级差副词、级差谓词,对于级差的性质,有强度级差和方向级差两种不同的认识。“X 望”词族的内部差异属于级差谓词的强度级差。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对这几个动词的解释为: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奢望:过高地希望。
渴望:迫切地希望。
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指望:一心期待,盼望。
盼望:殷切地期望。
对以上词典释义进行分析可知:第一,这六个词意义接近,主要区别在于程度高低,语义程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它们的入句表现,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希望”是这一语义场的主导词,“希望”的程度不高不低,不存在明显的程度偏向,其他词语均可以参照“希望”进行解释。
“X 望”词族的6 个成员都表示想让某一事件成为现实的想法,语言表达中事件一般用从句或者其省略形式(比如动词性短语)表示,本文用符号S表示事件。
“奢望”往往意味着其宾语所表示的是对主语来说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例如:
(1)苍白的脸上冒出豆大汗珠,但他毕竟年轻,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欲望涌上心头,他奢望得到政府的宽大,能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1994 年报刊精选》)
(2)我们真奢望能有单位赞助我们,哪怕每年二、三万也好。这样主力队员就能坐飞机参加比赛,节省一些体力。(《人民日报》1994 年5 月20 日)
例(1)中“得到政府的宽大”是“他”非常希望发生的事件,“他”可能清楚这一想法很难实现,也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对说话人(事件报道者)来说,S 几乎无法实现,例(2)属于自述,因此说话人和句内主语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奢望+S”语义上的二重性体现得很充分:一方面十分希望发生某一事件,但另一方面自己也清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概而言之,“奢望+S”实际上是对S实现可能性的否定,因此“奢望”虽然是程度最高的,但是其语义指向的事件S 实现的可能性最小,所以“奢望”往往用于否定意义的句子之中,或者在句中出现否定词语,如例(3)(4),或者用于反问句,如例(5)。例如:
(3)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必焦虑于自己存在感低,不要奢望天天能成为人群的中心。(《人民日报》2017 年7月4 日)
(4)一些亏损企业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哪里还敢奢望“鸟枪换炮”呢?(《人民日报》1993 年10 月16日)
(5)今天,总有一些领导干部急于创造政绩,缺乏历史耐心。有的人奢望成绩招之即来,为一己之私便随意推翻前任规划。(《人民日报》2017 年6 月19 日)
例(3)(4)中“奢望”的宾语从句表示的事件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奢望”前面往往伴随出现“不能”“不要”等表示劝阻的否定成分,或者是在“不敢”“不会”等后用于陈述主语态度,也可以用于否定意义的反问句中。有的“奢望”虽然从形式上看没有用于否定结构,但是根据语境完全可以推出S 无法实现,如例(6)中“成绩招之即来”根据常识几乎没有可能性,“奢望+S”用于肯定句体现了言者所持的否定、批评的态度。
“奢望”不是完全不能够用于表示肯定意味,语境若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奢望+S”可以表示肯定的意义。例如:
(6)的确,由于我丈夫的理解和女儿的尊重,我能够奢望家庭与事业兼得,实属幸运者,但我深为那些为事业而不得不舍弃家庭的女同胞痛心和不平。(《1994 年报刊精选》)
例(6)中“奢望”的宾语“家庭与事业兼得”实现了,但是“奢望”仍然负责强调事件实现的难度很大。所以,即使是肯定意义的“奢望+S”仍然保留了S 不太可能实现的意义。由此可知,“奢望”是一个预设触发语,“奢望+S”预设了S 一般不可能实现。比如“张三奢望家庭与事业兼得”和“张三从不奢望家庭与事业兼得”,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义:家庭与事业很难兼得。这说明“奢望”是一个反叙实动词,根据利奇的分析,反叙实动词规定了从属述谓结构所述之事为假,“奢望”正是具有这种性质。[3]李新良讨论动词的叙实性时指出应该从说话人编码的角度考虑动词的叙实性问题。[“4]奢望”的反叙实性就是对说话人(编码者)而言的,例如:
(7)而这样的人本身就拥有低贱的信任,却在奢望别人可以将他的低贱看得金贵,可笑可怜。(BCC 语料库)
如例(7)所示,“奢望”后的从属述谓结构对其施事(“这样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必然为假的命题,甚至可以说是很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对于句子的编码者来说,“奢望”后的事件必然是难以实现的。
与“奢望”不同,“渴望”一般用于肯定句中,较少用于否定句中,例如:
(8)我渴望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很久以前发生的事。(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在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渴望”基本上没有受否定词“没有”“没”管辖的用例,在八千余例的相关语句中,只有15 例是“渴望”受否定词“不”管辖。例如:
(9)而吉林队,更是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击败如日中天的上海队,所以“甩掉包袱”变成了“甩掉压力”。对胜利的毫不渴望,最终换来了比赛的索然无味。(《北方网》2002 年4 月5 日)
如例(9)所示,“渴望”受否定成分修饰后表现了言者批评、否定的态度,这一点和“奢望”正好相反。“奢望”用于否定结构中是无标记的情况,用于肯定句中时属于有标记的情况。“渴望”则反之,用于肯定结构是无标记的情况。它们的有标记用法都体现了言者否定、批评的立场。
“盼望”在程度上次于“奢望”和“渴望”,不过“盼望”之后的事件S 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如下面例(10)正好体现了“盼望”和“奢望”的区别。
(10)虽然身在南国,不敢奢望在这里见到大雪,但我盼望着家乡再一次出现“大雪封门”,盼望着北国重现“万里雪飘”的壮景。(《人民日报》2000 年1 月15 日)
例(10)中“奢望+S1”表示S1(在南方见到大雪)几乎不可能实现,“盼望着+S2”中的S2(北方“大雪封门”)则有较大实现的可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盼望”的解释是“殷切地期望”,这样的释义结构说明“盼望”较之“期望”程度更高。“盼望”和“期望”主要的区别除了程度,还表现在语义特征方面:“盼望”一般和视觉观察有关,“盼望”后的事件S 往往具有[+可视]的特征。例如:
(11)新德里人听起来就觉得凉爽和兴奋。他们在道上行走时,不时地抬头望望天空,盼望云团尽快到来。(《人民日报》1995 年6 月22 日)
(12)且说童仲揆盼望辽阳发救兵,但是望援不至。只得挥舞大刀,杀开一条血路,终于杀出重围。(李文澄《努尔哈赤》)
例(11)(12)中“盼望”出现的都是可以用视觉感知的场景,划线部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许少峰编《近代汉语大词典》指出“盼望”有三个义项:一是巴望,期望;二是眺望,了望;三是悬望,等候。[5]其中义项二和三都与视觉感知有关,虽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个义项没有单列,但是“盼望”在使用过程中仍对此有所反映。在“X望”中,“盼望”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删略“望”也能单独表义的。“盼望”和“渴望”的量级差异不很明显,但是确有区别,如例(13)所示,“渴望”后的事件一般较为抽象,概括性强,更为复杂,自然实现的可能性小,而“盼望”后的事件则往往是可视的场景,相对具体,实现的可能性也更大。
(13)农民很愿意看科教电影,然而,近年来的科教电影在一些农村几乎绝迹。渴望从科教电影中取得致富“金钥匙”的农民,盼望科教影片能下乡来。(CCL 语料库)
“期望”后的事件S 可以不具有[+可视]的特征,而且“期望”语体较为正式,这可以说是“期望”与其他5个词最大的区别。例如:
(14)对此,李富荣指出,羽毛球队明年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较为艰巨。因此,他期望李永波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人民日报》1995 年7月28 日)
“期望”的施事和其宾语从句的主语之间往往有较大的权力距离,或者说在语境中的地位存在差距。例(14)中“李富荣”和“李永波”是上下级的关系。虽然句子中“期望”一般都可以替换为“希望”,但是表达效果会有差异。下面例(15)中“希望”和“期望”在一个句子中共现,但两者不能互换位置,说明在使用层面它们存在区别:“希望”往往指向事件,其宾语从句主要是对事件的陈述;“期望”往往指向人,其宾语从句虽然也一般叙述事件,但强调与人的关联,并且“期望”更能体现双方的地位差异。
(15)我希望你不要辜负国家对你的期望,继续研究,能够在其他领域取得新的成就。(刘沪生、黄忠《醒来的睡神》)
根据例(15)的语境,句中“我”比“你”的地位高,不过使用“希望”则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交际效果更好,而“国家”之于“个人”的关系显然使用“期望”更为得体。
“期望”还有作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其他几个词一般不具有这种用法。如:
(16)田文中和李大娘站在凉棚下期望地注视着他俩的背影。(孙景瑞、严励《难忘的战斗》)
“希望”程度居中,适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因此使用频率较高。“希望”作动词时往往用来提出要求或者建议。如:
(17)他希望各级政府把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抓好乱捕、乱收、乱食野生动物的清查打击工作,并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人民日报》1991 年4 月15 日)
(18)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工商单位都反映,目前在面料供应上还不丰富,可供选择的太少,希望纺织行业多生产一些适销对路的中档面料。(《文汇报》1985 年12月5 日)
如例(17)(18)所示,“希望”的宾语从句之所以常常用于提出建议或者要求,正是因为“希望+S”中的S实现的可能性往往较高。
“指望”的语义程度最低,但这并不是从词汇义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指望”后的事件实现难易程度来说的。“指望”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是“一心期待,盼望”,对“指望”的施事来说,期待发生的事件至关重要,自然很希望能够实现。所以,单纯看词义,“指望”的语义程度并不算低。例如:
(19)一位毕业班的学生很想考研究生,自己的成绩及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实指望能被免试推荐。但系里临时又决定这一年不再推荐,全部要参加考试。(《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20)那汉见那妇人叫将起来,却慌了,就把两只手去克着他脖项,指望坏他性命。(《喻世明言》)
例(19)和(20)中的“指望”都可以替换为“非常希望”。之所以把它定性为“X 望”中语义程度最低的成员,主要原因是“指望+S”中的S 往往对施事来说并不是难以实现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很可能会实现的事情。如例(19)中指望的事情是能被免试推荐,这在施事看来是很有希望实现的。例(20)中指望发生的事情“坏他性命”对“那汉”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容易实现的。因此,从S 实现的难度来看,“指望”之后的S 是难度最低的,对施事而言往往是最低要求。又如:
(21)以往,云阳山人请老师,只指望小孩识字,老师只教语文。从罗老师开始,学校按国家规定课程开课。(《人民日报》1996 年6 月)
如例(21)中“指望”的内容是“小孩识字”,识字是作为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自然不能说期望量级高。“指望+S”往往暗含S 对施事而言十分重要之义,如上例中识字对当时的“云山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却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指望+S”中的S 客观现实性最强。之所以说“指望”在六个词中程度最低,主要是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
和“奢望”相似,“指望”也往往用于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当都用于否定句中时,两者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22)大蒜尽管年年种,但谁也不指望靠它发财,古谚说得好:“算路(财路)不从蒜路来!”(《1994 年报刊精选》)
(23)现在的作家太穷,稿费太低,我并不奢望靠写稿发大财,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太低,实在不公,生计问题解决不了,难以保证好的创作。(《1994 年报刊精选》)
受否定词管辖的“奢望”和“指望”都是否定了其后事件实现的可能性,但事件不能实现的原因不同,“否定词+奢望+S”中的S 是自身不易实现,对施事来说是过高的目标,而且事件不易实现施事是清楚的。“否定词+指望+S”中S 不能实现的原因并不一定在于事件本身,事件属于过高目标而难以实现只是部分情况,其中的S 也可以是本身极容易实现的事情。例如:
(24)他躺在太师椅里动都没动,我也就不指望他泡壶茶给我喝。(余华《活着》)
如例(24)中泡壶茶显然是容易的,不指望是由于龙二成地主以后看不起落魄的福贵。可以说,“否定词+奢望”后的事件S 实现难度大是客观事实,而“否定词+指望”后的S 实现难度大除了是客观事实这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施事主观上认定事件S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是“奢望”和“指望”用于否定句的情况。我们在上文讨论“奢望”时提到它只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于肯定句,“指望”用于肯定句则是常规用法。当用于肯定句时,“指望”一个突出的语用特征是“指望+S”暗含着S 所表示的事件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即希望已经破灭的意思。在肯定句中,“指望”后的S一般具有[+违实]的特征,即违背实际情况,或者本身是不成立的,如例(25),或者经事实证明是不成立的,如例(26)。例如:
(25)指望苹果醋来“抗病”、“治病”、“排毒”、“美容”或“减肥”等,实在是不靠谱。(云无心《吃的真相》)
(26)美国原指望10 月16 日联合国通过的1511 号决议能为美军对伊“既成事实”的占领披上合法外衣,使美国“钦点”的临管会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结果未能如愿。(《人民日报》2003 年12 月26 日)
可以说,“指望”体现出一种二重性特征:事件本身实现的难度并不大,但在施事或者言者看来却很难实现。另外,“指望”可以单独带指人名词作宾语,如例(27),其他5个词语一般不能。
(27)当皇马遭遇困境时,球迷总是习惯性的把目光对准C 罗,但是本赛季的西甲联赛,C 罗却已经不是那个救世主,皇马也没有办法再去指望C 罗。(《新浪网》2018 年1 月14 日)
例(27)也证明了“指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排他性”,即指望的内容对施事来说是唯一的希望。“指望”在口语中对应的形式是“指着”,例如:
(28)马老先生点着头说,并没看马威:……我就指着你啦,你说什么是什么!”(老舍《二马》)
此外“奢望+S”反映了言者批评、否定的态度:不应该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指望”是中性的,不是“非分之想”。
总之,这6 个动词的语义程度由高到低为:奢望>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指望。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依据6 个动词后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大小,总的规律是:“X 望+S”中S 实现的可能性越大(难度越低)“,X望”的量级越低。
“X 望”词族的量级差异还可以通过一些句法手段进行检验。
“X 望”词族中“渴望”“盼望”“期望”“希望”4个成员可以受“最”“很”“非常”“十分”等表示高程度的副词的修饰。例如:
(29)作为少数民族教师,很期望各族学生都把曾有的缺憾与教训留给过去了的世纪,同时会以崭新的个性和勇气在新时空腾飞。(《人民日报》2000 年1 月27 日)
(30)故此,广大农户特别是偏僻小山村的农户十分盼望恢复代购店,使农村的商品流通方便迅捷。(《人民日报》1994 年9 月15 日)
(31)雅典人对于哲学有着充分的兴趣,非常渴望谛听从别的城市而来的教师们。(《西方哲学史》)
(32)不少外商表示,他们很希望有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投资氛围,光靠几项“优惠”决非长策。(《人民日报》1994 年5 月10 日)
其中“希望”所能搭配的程度副词范围最大,除了上述高程度副词,还可以受“比较”“有点”“不太”等表示程度一般或较低的副词或结构的修饰。“奢望”和“指望”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我们在语料库中未检索到“奢望”受程度副词修饰的用例,在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只有一个“指望”受“很”修饰的用例,即例(33),还有2 个受“有点”修饰的用例,其中一例即例(34),另外一例属于翻译作品。
(33)原来杨嗣昌到襄阳以后,暂时只能专力对张献忠用兵,对商洛山的军事很指望周山能够勾引李自成的部下叛降,不费多大力量而使义军全军瓦解,将自成等或擒或斩。(姚雪垠《李自成》)
(34)王主任把刘云引见给新来的博士——侯医生,他跟刘云握过手后说:“我听说你了,老实说,我可有点指望你了。”(皮皮《比如女人》)
可见,在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一方面,“希望”是最自由的,这表明它的量级是弹性的,可以增量,也可以减量。“期望”“盼望”“渴望”受程度副词修饰是有限制的,只能受高程度副词修饰,“指望”和“奢望”基本上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特别是“奢望”,完全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五个动词的量级是相对固定的。
除了“奢望”,其他5 个词都可以较为自由地添加体标记“着”。例如:
(35)这时候门外的人们急得直跺脚,希望着田春成他们快打进来。(刘流《烈火金刚》)
(36)马可尼的母亲安妮,是位生长在爱尔兰乡村的妇女,她期望着儿子成功。(《人民日报》1996 年1 月17日)
(37)欧洲人都指望着他们能破天荒地从美洲大陆夺杯而回,但目前的情况并不美妙。(《人民日报》1994 年7 月3 日)
(38)当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1999 年第一天的来临时,一群闲不住的北京人正坐着开往山东荣成的长途汽车,急切地盼望着20 个小时的跋涉之后,见到象征纯洁美好的天鹅。(《人民日报》1999 年1 月28 日)
(39)缺少信息、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西部农民渴望着专家们能多教一些适用技术,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年7 月13 日)
“奢望”虽然在语料库中也有携带动态助词“着”的用例,不过数量极少,而且一般限于文学作品中。在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奢望”带动态助词“着”只有3 例,而像“盼望”带动态助词“着”则有603 例,这说明在常规情况下“奢望”一般不能带“着”,“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指望”带“着”属于常规用法。在语料库中出现的“奢望”带“着”的用例主要是使用过程中追求修辞效果的结果。例如:
(40)在她虽然没有把她自己算为不凡于一切妇女的女人,但她是奢望着这人间——至少在现在——是应该有一个为一切妇女模范的新女性的典型。(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其他“X 望”词可以自由地带“着”而“奢望”带“着”有较大限制,这种区别所反映的问题是:“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指望”后的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实现的可能,因此可以持续地期待事件的发生;“奢望”后的事件几乎无法实现,并且这一点施事也是清楚的,故此一般不会持续地进行期待。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奢望”也不能受“正”“在”“正在”等的修饰,但“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指望”都可以。
这一问题与上面讨论是否可以带“着”的问题相关,因为可持续动词带体标记“着”表示持续,带“了”及时量成分同样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除了“奢望”,其他五个词都可以受“一直”的修饰。“X 望”词族中“盼望”“渴望”“期望”三个量级高且稳定的词都可以携带时量成分,表示持续时长。特别是“盼望”和“渴望”相关的用例较多。如:
(41)我盼望了30 多年,现在终于能够同父亲一起生活,我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人民日报》1981 年11月20 日)
(42)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人民日报》2003 年10 月16 日)
(43)猜了很久,期望了很久,最终还是被菲尼克斯太阳队的阿玛尔 斯汤达迈尔拿走了NBA 本赛季最佳新秀的称号,姚明空手而归。(《人民日报》2003 年4 月27日)
虽然“希望”也存在个别带时量补语的用例,如例(44),但这不是其常规用法,而是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用法。
(44)这样绝望地希望了三天,天健依然踪迹全无。(钱钟书《人兽鬼》)
“渴望”“盼望”能自由地携带表示较长时间的时量成分,这是它们与其他“X 望”词语的重要区别。“盼望”“渴望”在“X 望”词族的量级连续统中仅次于“奢望”,之所以“奢望”不能带时量成分,主要是因为它的宾语所表征的事件实现的可能性最低,因此一般不强调“奢望”持续时间的长短。“期望”的量级比“渴望”和“盼望”低,带时量成分的用例少了很多。“指望”用于肯定句中时也往往暗含事件不能实现之义,所以没有必要凸显持续时间。“希望”虽然是“X 望”词族中唯一一个量级是弹性的、可受不同程度的副词修饰的成员,但是,它一般不能后跟时量成分,“希望”的量级居中,其后所跟事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希望+S”往往意味着S对施事而言将较快实现。
在这6 个“X 望”词语中,只有“希望”可以较为自由地用于祈使句,其他5 个词则一般不可以用于发出指令或请求。例如:
(45)他指了指自己的大校肩章说:“你虽然不认识我,可条令规定,军衔低的应该给军衔高的行礼。风纪扣就更不用说了。希望你以后改正!”(《人民日报》1990年4 月15 日)
一般来说,实施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前提是接收者可以完成指令,甚至是接收指令者本应该早就完成但迟迟未做的。这也证明“希望”后的事件实现的可能性较大,现实性较强。在外交语言中,“希望”常用来敦促一方采取措施,实际上就是提出一种要求。例如:
(46)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7 日说,中方希望美国那些至今还沉迷于“甩锅”游戏的政客“回头是岸”,赶紧把精力集中到控制美国国内疫情、抢救更多美国人生命、更好维护美国人民健康安全上来。(《新华网》2020 年5月7 日)
在“X 望”式词族中,“奢望”和“指望”位于量级连续统的两端,“奢望”常规情况下用于否定句,其他词语都是既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希望”程度居中,可以自由地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切换。越靠近“奢望”一端,即量级越高,越倾向于用于肯定句,如“渴望”“盼望”具有较强的用于肯定句的倾向。而量级最低的“指望”虽然可以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但即使是用于肯定句时也往往预示意义的转折,后续语句会对“指望”后的事件加以否定,所以,“指望”的否定倾向也是比较明显的。石毓智提出:“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构之中。”[6]“X 望”词族的成员在选择肯定、否定句式时的倾向性基本上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奢望”量级最高,却一般分布在否定结构中,是一个例外,这说明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也有可能向语义程度极小词语靠拢,连续统的两端可以重合,体现出一种“物极必反”的辩证性。
本文对“奢望、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指望的量级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们在程度方面的区别。语义程度是连续的、模糊的,不容易区分,动词语义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察其宾语、补语等伴随性成分的特征来分析。马庆株指出:“宾语限定动词的意义,对于明确动词的意义、确定动词的义项有重要的作用。”[7]“X 望”式词族的宾语从句在现实性方面存在强弱的区别:“奢望”的量级最高,宾语从句表征的事件一般几乎无法实现,现实性最弱,可能性最小;“指望”的量级最低,宾语从句表征的事件现实性最强,实现难度最低;“奢望”和“指望”分别位于连续统的两端,其他四个词处在连续统的中间。总的来说,“X望”的事件现实性越强、越容易实现,“X 望”的量级越低。这是因为越大的愿望自然也越难实现,越小的愿望越容易实现。本文还找到了一些证明“X望”式词族量级差异的句法形式。
匡鹏飞、胡茜指出,词族研究可以从词汇学与语法学两个角度共同展开研究。[8]本文对“X 望”式词族的研究也试图将词汇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将词汇的语义特征与其句法表现相互验证,旨在加深对“X望”式词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