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探讨

2021-01-02 12:11汤亚东
课外语文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高中语文

汤亚东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6)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必修科目,对于学生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核心素质缺乏。教师要不断通过思辨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理性思辨思维,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实质性提高。

一、重视思辨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培养

在新课改中第一次出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在这之后其成为了后课改进程中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在响应语文教学的深层次改革。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与表达,高中语文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一趋势集中体现在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课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随时注意语文的理论更新与当下教学状况,紧随时代步伐,采用新型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技术。“思辨性教学”的实施者既是教师又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把思辨性方法运用到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当中。

以《红烛》一课为例,闻一多借用“蜡炬成灰”这一古典意象,在本诗的创作中赋予它新的含义。在全诗中,作者赞美红烛以“烧蜡成灰”的方式点亮世界,并对此行为的崇高精神予以肯定。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是如何借助与红烛间的对话,表达了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与希望,并且要对诗中理想追求层面进行深层次发觉。例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达了诗人对于红烛般奉献的肯定,也体现出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本诗中以长短句交替等表现形式,为诗歌赋予一种节奏上的美感,有利于学生对短诗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开始授课时不要将主要思想透露给学生,要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判断、整理文章,不断地在阅读中总结有效信息,并且能在整理后进行表达,从而达到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为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收获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新课改趋势下,思辨能力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核心素质之一,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有许多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新教学理念出现前,就已经在重视起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应通过推理、批判等方法,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整体水平。

以《百合花》一课为例,文章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细致描写了战火中的人性美。文章的故事背景与现代高中生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基于文章写作的背景下,使用更丰富的思辨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对文章内涵产生共鸣。例如,在原文中,作者运用“清翠水绿”“珠烁品莹”等词语描绘在战争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可利用这类景物描写,将学生的阅读情绪带入到文章当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文章中心,并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内容来总结观点和阅读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培养,逐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针对本班学生,促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口语训练发挥效果,在思辨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基于当前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加强当前思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驱动学生进行多个思考角度,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思辨性表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收集素材,在课堂上以恰当的方法进行授课,推动教师优化教学结构的同时,也能教授学生如何分清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等方法,从各个方面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作用。思辨能力包括逻辑表达和辩证表达,教师在教学上应不断通过条理性和严谨性教学,帮助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形成。

三、明确思辨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时代的教学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一种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为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帮助学生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明确课堂主体,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思辨性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经典文化的认识,也能带动学生促进写作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形成。

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教师要巧妙借助作者内心深处“秋”的景象,例如,对课文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整合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利用微课教学,通过作者笔下的“秋”,逐步明确思辨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断促进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发展。在课文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可根据文章主旨入手,从清、静、悲凉三大部分进行问题设置,并将“秋”的意向贯穿到教学始终。在“清”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章内找出相应段落,找出与全文的联系。例如,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五幅“秋景图”,进一步体现了故都秋日的冷清。教师应利用作者在该部分运用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阅读思考,进一步彰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静”部分,作者运用芦花、柳影、虫唱等景色进一步体现秋天的景象,教师可以从景色方面再次入手,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辨性阅读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赏析和思考,在思辨性阅读与思考的引导下,进一步利用微课等教学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细致观察,并且进一步理解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作用。在“悲凉”部分,教师可对前面的两大主题进行整合,再结合“悲凉”部分形成综合性阅读鉴赏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设备或翻转课堂为教学基础,带领学生在作者的话语间体会悲凉这一情感,从文章的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不断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接下来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不断内化情感,将这一情感运用到写作当中,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对于实际生活的观察,引起足够的思考和批判,促使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四、重视思辨教学,加强阅读必要性

语文作为人文类学科,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形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七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它不仅定位了高中语文课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和完善。从它的内容来看,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这种综合性的呈现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散思维,进行换位思考。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为例,作者利用瑰丽的形象表现了梦境,进一步展开对深沉复杂人生的思考。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诗境的缤纷多彩的艺术表达,以及新奇的表现手法上进行思辨性阅读赏析,在古诗中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赏析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古诗内蕴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形成,也为阅读加强了必要性。学生在学习时要不断赏析并记录笔记,对古诗传递的中心内容、思想情感等内容做出深层思考。教师也可针对重点问题,制作微课视频,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在古诗中建立思辨性阅读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一步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体系,并且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便能够围绕兴趣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这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不断丰富高中语文课堂表现形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改变原本的教学方式,从原本偏重知识传授,转变成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在开展思辨教学时要坚持理性化、多元化阅读教学形式,从多角度重视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思辨兴趣,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