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与重构: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再造

2021-01-02 11:32杨明宏樊娅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院校高职

杨明宏,樊娅苹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则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她以强大的磁力拉动着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独特的区位和历史,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不足,功能式微。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将重构学校文化纳入新时代新阶段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定位与引领:学校文化功能简释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是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方式,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成员的活动方式和精神面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1]。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所有固化和非固化的文化总和;而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在全体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体现学校的精神氛围,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物质设施的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显性的学校文化,表现为学校总体规划、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与设施,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制度文化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是学校进行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更深层次的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积淀、创造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师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学校的教风、学风、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等;行为文化是学校人际关系和精神风貌的动态体现,指的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人际交往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2]。

(二)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的最高价值和本真意义在于影响、制约并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个性风格的体现,是区别于其它学校之所在。她是学校的灵魂,是一种场域,产生着强大的磁力,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哺育学校获得持续发展。一是学校文化能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航行,在激发教职工和学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同时,还能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使大家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二是学校文化能让全校师生员工在无形之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不断粘合中推动学校向前发展。三是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活动在高职院校的个体,必然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总之,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催人上进,使师生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砥砺前行、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感[3]。

二、缺失与错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现状

(一)文化建设缺位,陷入“制器泥潭”

尽管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高职教育在我国仍处于高等教育的末端,现实发展中存在社会认可度低、生源质量较差等困难,很多高职院校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缺失与错位[4]。

一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较为零散且随意性大,没有形成建设合力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化沙漠”现象严重。二是学校活动场面搞得轰轰烈烈,条幅标语目不暇接。然而,这些活动文化品味不高,且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盖楼房、建基地和添设备等硬件建设,在高大的楼房、华丽的建筑、先进的仪器设备之外,缺乏文化底蕴,学生感受不到文化气息的熏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缺位,导致学生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分离,必然陷入“制器泥潭”[5]。

(二)文化定位模糊,缺乏高职品格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之处在于其职业特征,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重视职业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习惯于照搬照抄学术研究型大学成熟的文化建设模式,忽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征,脱离高职教育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大学同质化[6]。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基本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上下都没有真正认识到打造学校文化的职教特色是高职院校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文化,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两难境地。

(三)文化内容空泛,民族特色式微

高职院校生长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其应有之功能。然而,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却未能与地域文化有效沟通与融合,未能突出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质,也未能发挥其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的功能。

三、重建象牙塔: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再造

(一)秉持本真,回归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职教育,姓“高”也姓“职”,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全面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避免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回归育人本真。首先,要重树学校文化建设之旨。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人”,应注重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其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研究。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意味着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梳理学校精神的培育、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规划设计好学校的办学宗旨及管理理念、全员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和自身特色的打造;应当把先进的社会文化和区域文化、优秀的企业行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并加强对学校文化活动的设计指导,提升文化活动的品味[7]。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和物质载体,精神文化才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硬核。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不能一味追求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对有多少设备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津津乐道,却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最终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之义。

(二)准确定位,彰显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与普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着显著区别[8]。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文化建设框架,高职院校无论是物化设施还是制度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置,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管理等等,都应该尽可能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特点。

第一,要强化高职教育的宗旨,凸显“做中学”的教学文化。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不能完成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线工作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均要体现出以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主导的态势。在引导学生认真学好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巧和职业技能。

第二,应加强校企和校社合作,增进两种文化的融合与沟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企业,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应积极聘请企业管理者或业界名流到学校讲学指导,在吸收业内行家们对学校文化建设意见的同时,还能接收到企业社会的反馈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把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见习,吸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最终既能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9]。

第三,提升学生职业操守,重拾“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首先要注重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管理,系统全面地向学生阐述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标准;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中国梦”“实干兴邦”的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性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培养学生具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三)校地融合,传承民族文化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发展和保护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边疆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内地相对落后,当地高职院校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民族文化元素,开发开设本土校本教材,让学生尽早熟悉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明确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让学生早日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之中。在构建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授和教育,在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挖掘该区域文化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挥高校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功能。

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当地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应自觉地把学校文化再造放在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布局,切实把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理、高超的职业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困境与机遇: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的城市外交
浅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价值引领和践行方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党史教育实效路径探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