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吉
(曲靖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曲靖现场办公会,对曲靖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指出曲靖打造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副中心城市,成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点。[1]这一定位既符合云南省情又顺应新时代曲靖的发展趋势,为曲靖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副中心城市的研究,学者李巧云、郑睿(2010年)提出:“在一个经济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比周边城市强劲快速,经济辐射力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管辖的行政区范围,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拥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龙头产业或优势资源,能够辐射周边区域发展的城市”。[2]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距离、优势资源方面进行诠释。副中心城市有别于城镇体系或者一定行政区域、经济区、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对于县域在文化和政治生活方面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具有综合服务能力,对县域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的行政区域,通常承担着其所在城市群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的职能,对县域的发展产生辐射和吸引。[3]我国现阶段在规模超大的城市群中,如北京、上海、广州仅有极少数中心城市是满足不了城市群发展需要的,还应有几个规模次一级的区域,即副中心城市作进一步补充、充实作为城市群的构架。副中心城市是联结城市群的行政社会组织,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和幅射的经济组织,在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中经济活跃、城市功能齐全、占据引领地位的核心区域。
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研究,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2001年)提出:由于湖北人口众多土地广阔、从地域上看鄂东狭窄鄂西宽广,而省会武汉的地理位置处在鄂东,客观上需要在鄂西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武汉的次区域核心城市。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可以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而襄阳市、宜昌市在产业发展中能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可以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随着这一概念的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从概念构想逐步变为现实,据统计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已达到39座。[4]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东部地区广东省的汕头市和湛江市,海南省的三亚市、中部地区湖南省的岳阳市、衡阳市和常德市、西部地区广西的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等。省域副中心城市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基础和一定的人口数量规模,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保持合理的范围。从经济要素来看,2020年曲靖经济总量为2959.35亿元,比2019年增长6.6%,在云南省经济总量排名中居于第二位,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首次进入GDP百强城市,在全国排名位居第93位,在百强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位居第一,曲靖经济总量接近3000亿元,在“三四千亿”经济总量临界点附近,反映了曲靖的工业基础实力情况。从人口要素来看,2020年末,曲靖市常住人口为576.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2.7万人,乡村人口293.8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03%。从辐射范围来看,曲靖距离昆明138km,驾车耗时近2小时,火车耗时近1.5小时,高铁耗时近40分钟。满足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及与中心城市昆明保持适度距离三个要素,具有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条件。
根据曲靖市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曲靖市大力发展了高原特色农业、冶金、煤化工、钢铁、绿色食品现代农业、新能源电池产业、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绿色硅光伏产业的工业功能,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在云南省均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8.7:37.0:44.3,比较好地发挥了副中心城市加工商贸功能。曲靖从2003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稳居云南省第二,GDP总产值2011年超过1000亿元,2018年超过2000亿元;“十三五”以来,曲靖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2015年1630.3亿元增长到2020年2959.35亿元,接近3000亿元,五年时间增加了1329.05亿元,年均增长8.8%;就经济总量来说,在全国地级城市的排名由2015年居于106位,提升到2020年居于第93位,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云南省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27100元,提高到2020年的38657元,年平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9451元增加到2020年14793元,年平均增长9.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提前实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曲靖打造云南副中心城市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
曲靖以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为中心的副中心城市,主要向东南西北发挥四个辐射作用。东面通过麒麟区—沾益区向富源县辐射;南面通过麒麟区向陆良县-师宗县-罗平县-文山市辐射和带动;西面通过马龙区—寻甸县—嵩明县,进一步辐射协调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北面通过麒麟区—沾益区向宣威市——会泽县——昭通市辐射和带动;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一方面形成昆曲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和经济协同推进,有效发挥中心城市政治经济辐射力,促进中心城市扩散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副中心城市县域内的辐射发散,实现副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对县域乡镇的辐射拉动效应。
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曲靖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问题也不少。为了克服科技和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有必要对制约曲靖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
曲靖市现有的研发平台和机构总量少、层次低(2019年曲靖市纳入科技活动调查的6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72户,且多集中在大中型企业,有科技项目的仅213户)。科技型企业总量少、规模小(2019年,曲靖市规模以上企业共1735户,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5户),与曲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挥还不明显。科技人才特别是支撑曲靖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缺乏。曲靖社会研发投入不足,投入强度在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时非常困难。财政投入不足,近年来曲靖科技支出经费占财政支出经费的比重仅为3.2‰,在云南省地州排名中居第八位,科技投入排名与经济总量排名不相匹配。曲靖市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门类分布不均,骨干服务机构少。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彼此独立,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研发优势,没有形成较有特色和规模的产业群。纵观曲靖农村的产业发展,产业链短,停留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品种单一且深加工不足,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程度低,机械化耕种较少,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以致在推进乡村发展中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逐渐凸显。一定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创新要素与重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整合与集聚还要一定的时间沉淀,科技成果“孤岛化”、科技活动中研发活动空心化、政策落实悬空化和创新资源碎片化与乡村的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针对农业发展的实用科学技术有限,导致科技运用程度低,特色产业一般化、优势产业大众化,农村产业一般单一,实用科学技术缺乏,农民进行的都是粗放生产,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小,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曲靖有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曲靖职业技术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靖师范学院四所高校,其中三所高职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仅有一所,高校在校生人数2020年达到3.6万人,比2015年多了1万人。大学数量在云南省内仅次于昆明。曲靖现有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与省内其它地州相比还比较滞后,云南省内的大理州现在不仅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而且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曲靖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匹配。曲靖市的经济总量超过大理州,但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却落后于大理州,未来两个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发展速度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曲靖很有可能被大理超越。大学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一样,知名度高的大学,城市的知名度也一样高。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是互动的,一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创造了广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提供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天然土壤;不仅提供了高等院校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惠政策而且提供了高等院校办学经费来源。同时,大学的发展需要城市提供的各种基础条件,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与培养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类创新性人才的任务,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地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纵观国内经验,北京海淀区大学群的发展对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群的拉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经验表明,在知识信息海量增长的新时代,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知识创新的速度相关度越来越高,并且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互动成为有机的共生系统,现在社会公众形成的共识就是有效发挥高校的功能及其在城市中发挥作用。[5]在海量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必然地成为一个有机的共生系统,重视发挥高校的功能及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6]
新冠疫情世界肆虐,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触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深刻调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现代科技显得异常重要,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重要,科技创新能力也上升为国家章角逐最剧烈的主导因素。科技发展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需求出发,根据曲靖市建设云南省副中心城市的现实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曲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注重提高城市总体竞争力,加快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曲靖各类科技平台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团体、中介机构、高等学校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多方力量,推动各种科技平台建设,提升云南省副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对于社会大众,实施全民科学技术素质提升行动,开展科技文化建设和科技普及活动,培育打造科普产业,在社会各界多方努力下,社会大众科学素质整体水平通过日积月累慢慢得到提升。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动对话,社会各界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对研究者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注重基础研究,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创新要加强与各种科研创新平台的内引外联,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更高水平的研发项目及机构落户曲靖,通过各类创新平台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换代,进而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过去五年里曲靖市认定国家级的创新平台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的创新平台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星创天地”23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家;省农业专业信息示范服务站10家;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创新平台的建设助推曲靖产业实现了良性互补,延长了产业链,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成果、新的工艺、新的产品,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凸显。在过去五年曲靖科技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发力,争取新认定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众创空间5个、“星创天地”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1个。创新平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充分利用科技入滇对接活动暨“科技入曲”平台,引入一批科研实验平台、科技型企业、人才和团队、科技成果“四个落地”; 每年完成交易总量达到1亿元以上的技术市场合同;新增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成果转化;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
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方面的引领作用。由于高校各方面人才聚集、学科门类齐全、各类实验室集中,扎根地方,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主动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根据发展变化的最新形势,回应社会关切,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服务民生,发展高端技术作为高校创新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使命目标,高校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的密切合作,各自发挥优势进行联合难题攻关,转化一批世界一流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同时努力创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高地方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切实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无数科技创新人才孜孜不倦地贡献自己的智慧,科技的进步需要人的创造发明,最终还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很长时期的教育培养,对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要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解决他们生活之忧,使他们潜心研究。对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要为他们的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尽快开展创新工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跨省与东部科技创新类机构开展交流学习,实地学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有很强的带动引领作用。在金融风险领域和高新技术、重大专项、重点学科方面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一流人才,建立梯队人才引进计划,均衡人才引进,逐步建立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在科技创新研究中带领团队,培养年青人才。在提高科技创新人员薪酬待遇的基础上,制定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同时对于技术创新成就显著的贡献者要给予重奖,以调动研究者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技术研究的热情。
科研创新组织集思广益制定人才引进办法,拓宽人才引进思路,畅通高层次人才进出通道。通过市场有计划地吸引国内外、省内专业人才,特别是稀贵液态金属新材料、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方面绿色能源型、绿色食品加工人才。加强与境外专家组织及海外华人团体的联系,利用信息网络宣传曲靖市优惠政策和海外留学人员的需求信息,通过节日庆典、科学技术总结大会短视频形式宣传在科技领域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盟,同时着力解决在曲靖的海外留学人员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其团队的归属感,做到不仅能引进来,还能留得住,更要发挥好作用。
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柱、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在于实体经济。要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从目前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是制约实体经济壮大的瓶颈。科技发展与实体生产脱节,原因在于缺乏高技能技术性人才,增强实体经济,离不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技术人才。就实体经济来说,我国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导致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培养一批高技能技术人才,服务于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的实体经济,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观念落后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要不断更新观念,善于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理念,通过一定的措施,才能实现超越式发展。曲靖市科技局经常开展国家、省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宣传,创新科普形式,推动网上科普、数字科普,大力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科研人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正在形成。充分发挥曲靖市现有的5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6个“云药之乡”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质原料基地,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2019年《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专门教育和专门学校建设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发挥专门学校在预防、矫治和转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多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曲靖市专门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专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坚持有教无类,立足法治思维,合理设置和管理专门学校建设,将专门学校建设纳入当地建设规划,合理规划非强制性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功能分区。建立专门教育的职业准入、考核评价、奖励制度。明确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完善专门学校招生和学生管理制度,发挥政法机关和社会力量作用,加强工作保障和配套体系建设,为提高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效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政法机关会同教育部门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门学校日常工作的指导、服务、管理。加强德育、法治、心理、职业技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公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在2017年联合印发的教研[2017]2号文件,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按照“双一流”达成目标建设的时间节点逆向分析,要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要达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达到,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要达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是科学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和研究成果均占全国总数80%以上,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奖励;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高等学校在找准办学定位基础上,要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优势领域,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形成动态平衡、良性互补的高教生态系统。曲靖市的高校要找到各自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尤其是曲靖本科层次的高校,更应提高办学层次,引领城市的发展,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前准备人才支撑。曲靖高等教育与云南省内的其它地州比如大理相比差距很大,过去与曲靖差距较小的高校这几年都已超越了曲靖,这是曲靖高等教育的痛点。曲靖地方政府只有正视这一现实,在行动上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各方力量,保障资源流向,加大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才能有效加快曲靖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地方的投入息息相关,曲靖高等教育要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地方各个方面的支持。
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区域教育中心建设需求,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提高曲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教育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视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强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办学经验,在方式方法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突出“国际学校建设、国际人才培养、资源优化整合、对外交流合作”四项重点,按照“政府引导、规范提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的要求,科学谋划曲靖教育国际化发展。丰富国际交流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招生考试、课程建设、学分学制、经验互鉴等方面国际合作模式。加大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力度,为建设云南教育副中心提供人才支持。健全政策机制和奖励措施,完善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奖学金作用,大力吸引南亚东南亚国家优秀学生来曲靖留学。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课程资源,加强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市属学校与具有办学特色的周边国家同类学校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可建立境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学生出国培训、实习和就业渠道。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开展与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的人文交流,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丰富内涵,加快人文交流品牌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国际论坛交流、商品博览展销会、学术会议、各类教育文化交流等形式,大力推进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学,深化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交流,促进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中小学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校,开展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