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 薛明月
当前我国城市化社会转型历程当中呈现出的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则是城中村,然而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当中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被广泛疏忽的社会问题。城中村教育问题直接地关系到教育经济学中所研究和探讨的关于怎样培养和提升我国城中村村民的人力资本,使其更好地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城中村村民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成果,不但直接关系到城中村的失地居民可否顺利实现从“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而且更加直接地影响到我国当下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和目标可否顺利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重视研究城中村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讨论研究城中村居民子女择校变迁状况与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对城中村居民教育观念的引导,发扬城中村的正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中村居民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2010年,S村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邻近商业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而当时的住房条件无法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对廉租房的需求,同时S村的村民也发现,出租其自家宅基地建造的单间出租房可以满足其需求并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于是村民纷纷借款盖房。这时,他们的存款极少且有外债,因此对于其子女教育的投资也会减少,在子女择校问题上,会让他们的子女在村里的幼儿园、小学以及镇上的初中就读,但村镇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相对于城市的学校都较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当时,只有村里部分村民将自己子女送到市里中小学就读,由于太原市的择校政策为就近片区入学,如果跨区域入学的话需要人情关系介绍以及交付额外的入学费用和接送子女的交通费用等,考虑到经济成本,村民们更多的将子女送入村镇学校就读。
1.城中村居民子女择校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
S村在2015年4月被列入城中村并于2017年10月整村拆迁改造。在2010年至2017年间,村民有了稳定的租房收入,这使他们还清了盖房时的借款,并有了一定的积蓄,因此村民们生活质量提高且增加了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投资。2015年前后,大部分村民在子女初中择校入学时会把他们的子女送入就近私立学校,而T校综合地理位置以及教学质量等指标,成为村民的最佳选择。在2018年前后,村民得到了自家宅基地拆迁后的补助款,他们的经济资本(家庭收入)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阶层的提高,城中村居民经济阶层的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到达和市民一样的程度,同时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例如社会资本(父亲职业)以及文化资本(父亲文化水平)是较低水平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去。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子女较难进入市区学校就读,这时私立学校的出现与崛起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村民们在可选的范围内选择最优方案,将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就读。
除了这些积极为子女寻找好的教育环境的家长之外,还存在着一部分无所作为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任由孩子在就近村镇学校学习,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孩子在初中辍学其家长也不进行教育管教。
2.城中村居民子女入私立学校年龄提前
经调查发现,城中村村民将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在2015年,学生大多数为初高中进入私立学校就读,而在2019年,学生多为小学入校就读。伴随着私立学校的崛起,私立学校的招生政策有所转变,从广种薄收到优中选优,在后期进校会有一定难度,且小学所选就读的学校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流向初级中学时的差异,同时初中在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初中后的流向也将比较好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城中村多数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小学时就进入最好的学校,以便将来学业生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择校过程中母亲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城中村家庭教育还普遍存在着父亲角色淡出的状况。目前,S城中村家庭的大部分男性外出打工或者忙着自己的“其他”事业,而女性则除了自己日常的工作外还担负着在家做家务,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中的“单亲教育”现象比较严重。母亲相较于父亲更熟悉与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择校问题上,母亲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帮助孩子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并随时了解招生信息、政策等相关信息。而父亲在择校问题上付出更多的是金钱。
城中村家庭子女择校问题首先与城中村的变迁有直接关系。城中村拆迁改造后其经济资本的提升有着双重效应。一方面,以往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农村子女求学上进心得不到很好地满足。而现在,他们实现了经济地位的逆转,有了足够的资本来支持他们对学业的追求。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文化大量涌入城中村,村民们意识到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力求为他们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而这部分子女经历过过去贫困的生活条件更加珍惜现在条件,有了父母经济的支持,自己也将更加努力提升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如今已经富裕起来的城中村居民子女在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浪潮中反而迷失方向。城中村居民没有完全意识到现在的城中村生活方式(依托房租或拆迁款),仅是城市化历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随着城市化的继续发展,城中村迟早会消逝。这就意味着依托出租房屋为经济来源的生存模式也将随之消失。且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低(多为中小学学历),他们当中大部分没有稳定的工作,一家人依靠拆迁款来生活,并没有稳定收入,这种生活方式也会慢慢消失。只有教育才可以改变他们的现状,但这一点并没有被家长以及子女意识到。父母的奢侈消费、在家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因此子女认为没有好的学历也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于是辍学在家整日游戏度日。
城中村家庭择校问题与城中村家庭家长教育观念也有直接关联,尤其是母亲的教育观念。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如果成功接受到有关子女教育重要的城市文化后,他们将为子女的选择更好的教育环境。但既有的阶层结构对教育获得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城中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面临接续变化的城市化环境,村民在教育其子女的方面感觉到无所适从。许多城中村家长依然习惯扮演传统家庭教育角色,村民们没有意识自己的教育观念要跟着时代的转变而调整。但如果村民们意识到教育是对自致因素最好的,是最有效的度量,教育可以改变其子女的阶层地位,他们将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可是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全部村民接受,只有部分家庭意识到。因此,在城中村居民子女的择校问题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
由于受农村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城中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亲角色淡出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城中村村民他们的原生家庭大部分都为贫苦农民,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多为中小学毕业且无固定工作。但如果村民的妻子有着较高文化水平或者在体制内工作,这将改变其子女的成长环境与学习环境。
2018年7月,太原市教育部门出台了全新的幼升小、小升初入学政策。小升初政策方面最大的改变是,公办初中和民办初中同时招生。这就意味着,小升初家长要在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两者之间选择。一旦选择了民办,假如没能被录取,那么只能由教育部安排到有剩余学位的公办初中。因此家长要在焦虑中理性选择。但事实上,这一招生政策的出台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解决公办和民办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小学学位紧张,初中优质学位不能满足家长需求,是太原市很长时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是让很多家长忧虑的问题。就幼升小政策来言,私立学校报名人数很容易便超过了招生计划数,这样70%的学生将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这样一来,S村村民中有关系和经济资本的家长便会动员这些关系,将自己的孩子安排到T校入学。且私立学校一贯有这样的习惯,在其校读小学的学生,在小升初时会优先考虑并给与一定的照顾,于是村民们考虑到教育分流的积累性,多考虑将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时就送入私立学校就读,
T校在近几年来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质量提高、高考达线率提高等引起了大量为孩子择校困扰的家长的关注,他们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就读,私立学校将全方位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教育与管理,家长仅需在周末与节假日接送与看管孩子。子女在私立学校就读,家长将更加省心。在私立学校,教师工资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师将全力来教育孩子,无需额外的补课费用。同时在食宿方面,有着专业的营养师和生活老师进行管理,家长无需为学区房而感到困扰。且私立学校在高中阶段学费将与成绩挂钩,如果之前子女在该校学习,还会有一定的降分政策。考虑到私立学校的众多优势,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都会优先考虑将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就读。
依据韦伯对理性化的解释,理性化是在一定的习俗、制度、规范、情感、意志和信念下产生的,意义的价值与理性共同发挥着作用,而且意义的向导性或者说“行动的自我趋向性”往往作为理性化行动的一个先行存在而发挥作用。而韦伯所谓的“理性人”便是在现代社会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人。
尽管城中村全体村民的理性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还不够完善,但至少现在他们倾向于通过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现出突破传统社会文化的桎梏和羁绊。理性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城中村个体社会变迁的共同特征和趋向,已经开始显现出其强大的正功能,它使得人们更加地重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积累、更注重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加的乐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并逐渐地提高了创新能力等。村民们意识到在自己这一代通过文化改变自己的阶层地位已不太可能,他们则将会全力培养下一代,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就近村镇的公立学校或者教学质量好的私立学校),他们会权衡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子女成才的一种方案。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会长期存在,与此相应的,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就有着相别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这些看法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是相顺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民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受到了深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对于部分村民来说,这些新的观念的涌入对其是一种挑战,取决于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那些意识到文化资本重要性的家长,为子女的择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本,他们意识到村镇学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其需求,于是优先考虑正在崛起的私立学校入学。仅有部分村民观念改变是不够的,因而怎样通过教育城市化进而促进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应该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解决城中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相互配合、有序发展,共同致力于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依托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协助的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城中村子女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