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丹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小学,福建 厦门 361012)
布鲁纳指出,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低年级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和渴望等内在动机,关乎到整本书阅读的成败。教师应通过绘声绘色的导语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执教《小布头奇遇记》的时候,教师从书本封面上的图画入手,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接着通过对作品人物的介绍,对情节的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早已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当学生兴致勃勃读完这本书后,教师还应该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关注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比如学会读懂封面。引导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先关注封面上的书名、图片、作者、译者、出版社等信息。特别是封面上的图片,它往往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预测故事,也可以提出疑问。接着,还可以关注书的封底、环衬、扉页等,这些往往透露着这本书的一些“秘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一本书之前,先关注书的这些基本信息,再进行阅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整本书阅读处于起步阶段,更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指出:“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应根据具体的文本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情况,选用适切的阅读策略。比如,在《鸭子骑车记》阅读推进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鸭子骑车?这可真是个疯狂的想法!但有一只鸭子真的办到了。请同学们猜一猜,鸭子会怎么骑车?”学生联系自己的骑车经历进行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说说图片上鸭子骑车的样子和你刚才预测的一样吗?看到图片的鸭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大家?于是学生提出“鸭子为什么会有自行车?”“鸭子为什么要骑自行车?”“鸭子喜欢骑自行车吗?”等问题。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出示书上的文字,“谜团”解开,学生进行品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渗透了“预测策略”“图像化策略”“联结策略”“提问策略”等,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农场里有许多小动物,它们对鸭子骑车这件事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表格。表头上,分三栏,一栏是“出现的小动物”;一栏是“叫声”;另一栏是“怎么想”。首先出场的是母牛,奶牛怎么说?怎么想呢?“哞——”母牛应了一声,可它心里想:“一只鸭子在骑车?这可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事!”教师一边讲述,一边将母牛的图片贴入表格,把母牛的叫声及想法写入板书。接着是“绵羊”“狗”“猫”“母鸡”“山羊”“猪”“老鼠”的出场。学生交流,教师依次梳理到表格上。表格完成,学生分别来当小动物,说一说,看到鸭子骑车,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此环节,教师通过表格,梳理书上的关键信息,无形中,教会学生运用表格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中,思维导图是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将策略显性化,也使书上的内容呈现得更加具象,更有条理。
一本书读完,进行分享品读,快乐展示,可以让阅读之花开得更美。整本书立体式阅读的分享品读是多元的,在分享品读、快乐展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听、说、读、想、演、编、画,把眼、脑、耳、嘴、手、脚,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学习通道,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内化吸收和外显表达的途径。
立体式阅读的分享品读,快乐展示课主要由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编一编、测一测等环节组成。以执教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读读童谣和儿歌(一)”为例。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从书中寻找到关键问题或有值得探讨的点,进行理解感悟或情节的想象、补白,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如:童谣《懒汉懒》中的那个人不仅织毛毯,还编草席、学唱戏、学抬轿,做了这么多事,人们为什么还叫他懒汉呢?
《小老鼠》中的两只小老鼠外出觅食,它们找到了一颗大鸡蛋,高兴坏了,要是你是小老鼠,你打算怎么把鸡蛋运回家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道理,更是畅所欲言进行表达,把书中汲取的养分还原到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从书本到生活”的立体过程。
“和同学一起演一演这些有趣的童谣和儿歌。”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家。学生把书读完了,应该给他一个演绎的舞台。把书中学到的东西,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实现“学习通路的立体”。
“读了这么多的童谣和儿歌,我们的收获真不小,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请你动手画一画吧。”有的学生画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有的为童谣中的“懒汉”做了张名片;有的画出了两只蝈蝈吹牛的场景……据调查,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画画,因此,将整本书阅读与他们的爱好联结,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加对阅读充满兴趣。
“《一对蝈蝈吹牛皮》中的两只蝈蝈被大公鸡吃掉之后,它们在鸡肚子里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吧!”可以根据童谣中两只蝈蝈的对话,练习句式的模仿,进行续编,也可以对故事进行创意改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故事的结尾资源,让学生续编改编故事,给孩子一个当作家的机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亲爱的小朋友,下面我们要阅读大闯关啦!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一颗星,快来测测自己能得几颗星吧!”
第一关:在《小老鼠》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了,叫谁来帮忙?[ ]
A.妈妈 B.爸爸 C.奶奶 D.爷爷
第二关:《数蛤蟆》中,共几只蛤蟆跳下水?[ ]
A.1 只 B.2 只 C.3 只 D.4 只
第三关:在《没有腿》中,谁的腿最多?[ ]
A.蜘蛛 B.螃蟹 C.蜻蜓 D.蝴蝶
第四关:《摇篮曲》中的宝宝长大后干什么?[ ]
A.砍柴 B.上学 C.挑水 D.扫地
第五关:《屋里点个灯》中一阵风刮倒了什么?[ ]
A.树 B.灯 C.葱 D.花
以上题目是对“读读童谣和儿歌(一)”的阅读检测,检测题目不多,但都是书中的内容重点或有趣的问题。这里的检测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挑战,一种闯关游戏。这会促使学生更加认真、细致地阅读,体验阅读闯关的乐趣。
亲子共读是低年级“整本书立体式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时空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阅读场所,实现阅读时空的“立体”。亲子共读包含亲子阅读、亲子表演等,是学校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延续。学生可以把从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收获,在家庭中进一步展示,带给学生满满的成就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增进亲子交流。当然,教师应通过家长会、QQ 群、微信群等途径,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秉强调:“教育的深远目标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们一旦喜欢上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实践证明“立体式阅读”能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教师“立体”的故事呈现进入平面的文本阅读,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应渗透适切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阅读体会,展示阅读收获,倡导亲子共读、亲子表演使阅读过程、阅读成果“立体化”,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也使整本书阅读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