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娟
(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广东 广州 51080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经过了大量的调整,但是从根本上看,这些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其中不仅仅融合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包含了深刻的德育教育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情感教育、理性思维训练、读写结合以及强化实践能力等措施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德育教育不同于简单的说教,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模式难以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在选择德育教学方法方面出现偏差,就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反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科学运用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展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充满情感,对学生进行耐心和细致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情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认同感,容易衍生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滴水之恩》这一文章时,可以结合文章的故事结构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文章的主题思想不只是单纯地阐述人与人之间知恩图报的真实情感,而是要让人们能够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猜疑和谗言,深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随着故事的递进,事情原本的真相被还原出来,人们面具背后的真善美最终还是被表露出来,这种结果与先前的疑问完全相对,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情感。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将完整的故事向学生讲述出来,还应该通过情感上的变化和递进,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体验到作者对于漠然、不信任的态度,以及最后真情流露时的感慨万千。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语文学习内容上,其德育教育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让学生们充分理解人间冷暖的真谛,让学生们在教师所营造的共情情境中激发对道德的共鸣。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选择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模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和道德元素的理解。
德育教育除了通过情感教育进行深化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德育中理性思维角度,以理性思维进行德育渗透。道德不只是情感上的共鸣,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理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事物现象中探究其内在本质,进而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理性思维角度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小所培养的理性思维模式,不仅仅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慈母情深》这一内容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向学生讲述亲情的内涵;另一方面还应该揭示出父母之爱的本质,那就是包含了明确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合理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作者给母亲买罐头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母亲为什么要数落作者?以上述两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展开充分讨论,教师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作者给母亲买罐头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是因为作者充分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买罐头是对母爱的回馈;而母亲之所以数落作者,是因为作者没有真正领会到母亲给钱的目的,母亲是希望作者去买书包,努力学习,而作者用钱买了罐头,实际上是对母爱的辜负。以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德育的内涵逐步得到深化,学生们不仅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理解和认同了父母之爱的本质,同时也明确了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产生了浓厚的道德认知。
朗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通过读写结合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将是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朗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以朗读的读后感为目的所进行的写作训练则是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小学生在感受朗读中的道德元素,进而借助写作以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正是进一步将道德元素升华的举动。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读写结合对德育渗透的促进作用,进而选择恰当的素材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教师在讲授《穷人》这一文章时,可以事先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原委,让学生们理解主人公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物质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其内心精神状态却十分高尚,他们善良的内心使得其主动抱养了邻居寡妇死后的两个小孩。这篇文章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助人为乐的故事,其实不然,桑娜和丈夫之所以能够做出这种举动,不仅仅是出于简单地帮助他人的思考,更多是对生命的敬畏,揭示了他们的道德底线。对于这一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段落首先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渔夫回家和妻子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大声朗读体会夫妻内心情感的波动,尤其是妻子在丈夫回来前后内心的情感变化,他们内心深处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反复朗读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在朗读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读后感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将德育渗透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表达出来。读写结合的模式,本身就是情感教育与理性思维的有效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其进行搭配,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和认同文章中的道德内容,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德育的目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知行合一是所有学科都应该明确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效果。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选择,教师可以参考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实践活动进行合作和讨论,也可以选择以作文布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写作表达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想法。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文章时,可以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观进行关联,在实施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祖国河山的辽阔和壮美。虽然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去到小兴安岭感受真实的景象,但是有很多学生去过其他地方,教师可以选择旅游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将过去旅游的感受进行描述,并记录下来。很多学生对于旅游普遍感受较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相互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经历有效关联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化,让学生们意识到旅游中的文明行为对于祖国河山的作用,同时提升自我素质、努力学习也是有助于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除了让学生分享旅游的愉快经历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进行融合,将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深化。因此,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果,教师要认识到实践的作用,积极探索德育教学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渗透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