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信息茧房”效应的成因及破茧策略

2021-01-02 10:25陶凯丽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极化

陶凯丽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微博“信息茧房”效应的成因

桑斯坦提出,在信息传播时,受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影响和兴趣引导,人们只关注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把自己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桑斯坦称之为“信息茧房”。微博作为新兴开放式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共享、传播的便利,也打造了个人化的社交空间。以微博用户的自主性、微博信息环境的丰富性为依据产生思考,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成因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用户主体和信息技术。

1.用户主体的选择性心理,“回音室”效应

“信息茧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用户主体。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性的心理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用户在对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时,通常以个人偏好为重点,以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感”,容易织就“信息茧房”。此外,很多社交平台都存在信息源趋同倾向,用户在接受信息时受到选择性心理影响,易排斥其他异质信息,由此阻绝了“信息偶遇”,易造成“小团体思考”,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回音室”效应是形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上,人们会选择跟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相近或相同的人组成一个团体。然而,一旦媒介传播的信息与这一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不相符时,这一团体就会为了维护其共识而一致对外,生成群体压力。桑斯坦称之为“回音室”效应。在这一团体中,一些行为活跃频繁,言论鲜明突出的人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群体压力的形成具有导向性。微博中的意见领袖由一些“大V”或工作室担任,他们有数量巨大的追随者,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带来的群体压力会直接作用于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现象有助于促进信息的聚合、引导用户群体达成共识,但有时存在错误共识,当群体压力被意见领袖的错误观点左右时,错误观点会在“信息茧房”中不停循环,使困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团体误以为这些错误的意见就是事实的全部,久而久之会缺乏对信息的理性思考,拒绝接受外界观点,形成“群体极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信息茧房”形成的助推器

个性化推荐机制作为信息爆炸时代中一种有效的信息过滤手段,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具体剖析网络时代下推动“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第一,筛选关注功能不足。微博是一个公众开放平台,用户想要了解他人信息时,可以不需要征求他人意见而直接关注他人主页,评论、点赞、分享他人发布的信息,甚至可以直接私信其他用户,这些使用户拥有了过高的信息自由。对比其他平台,例如微信,QQ等都需要通过其他用户的好友请求才能进行个人信息的浏览。所以这也促进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第二,协同过滤机制过度。用户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个性化推荐机制能够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爱好为用户推荐相关信息。用户“关注"”了一些信息主体,“关注”行为给我们划定了信息获取范围,而“协同过滤”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似信息。这一机制帮用户进行了信息分类和挖掘,提升了信息分发的效率。但个性化推荐机制会带来同类信息的频繁叠加、相异信息不断减少的问题,同时,构建出封闭的信息空间—“信息茧房”。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博这一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能,但同时也成为微博“信息茧房”效应的助推器。

二、微博“信息茧房”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个全面公开的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极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妨碍个人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个人层面,抑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囿于单方面的信息轰炸,从而在认识现实世界时头脑不清,三观模糊;在社会层面,群体极化会破坏言论自由滋生网络暴力,扰乱公共秩序。信息围城造成文化多元化缺失,社会关系恶化,导致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割裂,阻碍真实世界中社会基本认知的统一。改善“信息茧房”造成的群体极化现象刻不容缓。

三、破茧策略

1.推广主流价值观,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

价值观是一个思维成熟的人独立判断事物的取向,从而体现了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一个国家中,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被称为主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传媒发达,信息泛滥,很多用户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对信息缺乏正确的关注和解读。因此,在网络媒体上宣扬主流价值观,不仅可以维护网络秩序,更能在众说纷纭的网络信息中一锤定音。

目前在中国有很多像微博这样的公共信息平台,用户众多,信息纷繁复杂,主流媒体发布信息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账号,它们的粉丝数量庞大,在传播信息时应坚持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谨慎发布,取信于民,展现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引导用户冲破“信息茧房”。

2.增强智能推荐技术精确度,坚持个性与共性推荐相结合

以微博为代表的公众社交平台在利用算法技术向用户推荐信息时,应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利用智能推荐技术推动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到达更广的受众。在迎合个体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时,给用户提供一些惯性之外的信息,特别是一些“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信息和信息“偶遇”,让个体用户加入到公共领域中,接触不同利益团体的观点,并参与讨论,让用户了解真实世界的多面性,避免信息孤立和误导。此外,特别要注重对“路人”用户的引导,向他们推送多样性信息,促使他们看到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发挥互联网媒体的主流权威性,给予他们新的认知和观念,并扩大影响,自上而下地拓展用户的信息面,打破信息壁垒,将困于“信息茧房”中的群体解放出来,避免群体极化的形成。

另外,官方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增设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主动向用户推送时政热点,并在相关话题下设置正反方讨论区,提高用户参与讨论的欲望,从而将公共话题融进个人讨论中,完善个人因关注领域狭窄而缺少机会参与到公共话题中去的不足,让个人从封闭的“信息茧房”中走出来。

3.培养公共意见领袖形象

意见领袖形象是“信息茧房”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潜在意义上,它也是群体极化行为的推动者。为了预防和控制群体极化现象,应重视并发挥意见领袖的关键性的作用。借助公共意见领袖的形象,可以在发生群体极化事件后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对用户进行合理引导,对群体极化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对于微博“大V”等部分个人用户来说,塑造意见领袖形象极其重要。这些用户主体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言行举止都受到关注。如微博“大V”随便推送的文章就能有数以万计的转发量、评论、点赞。因此,为了避免“信息茧房”的生成,他们不仅应规范自己的言论,为自己塑造公正、客观的形象,承担群体社会道德引导和行为引导的责任。而且,在发布和分享信息时,应坚持多元化、多面性,让自己的追随者听到外界更多的声音,接受更多的信息。

4.塑造信息认知广角,提升个人媒介素质

用户在互联网中有着信息传播接受者、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更是群体极化行为的主体。对于用户个人来说,应积极塑造自己的认知广角,避免落入“信息茧房”中,更不应参与到群体极化行为中去。作为信息传播接受者,用户在使用微博初期,会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进行账号关注,久而久之,自己的关注对象渐趋稳定,所需信息量也逐渐饱和,这就会造成信息获取渠道固化,相似信息叠加,自己认知范围受限。因此,为了避免“作茧自缚”,我们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关注账号,不断刷新自己的固定关注对象,对一些信息进行“断舍离”;作为参与者,应提升个人媒介素质,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应正确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虚拟性、碎片性,在网络上进行自我表达时,应注意措辞,避免产生歧义,遭遇激烈行为或极端言论攻击时,理性发言,必要时适当退避。网络社交平台不是评判个人价值的场所,浅入深出才能有更好的信息体验。在网络信息交流时,不断塑造自己的信息认知广角,提升个人媒介素质,才能真实、全面、客观传播新闻信息,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空间。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微博这一平台,阐述了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体验和接受信息时产生的“信息茧房”效应和相关破茧策略。用户的主动选择性心理和信息技术的被动推荐,是“信息茧房”效应产生的根源,这不仅影响个人理性思考能力,导致个人对现实世界认识失真,而且由“信息茧房”效应引起的群体极化也会破坏社会的公共性。想要打破“信息茧房”,不仅需要微博用户不断塑造自己的信息认知广角,提升个人媒介素质,还需要运营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引导和疏通,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最后,如果想要打破“信息茧房”,离开微博,放下手机,看看现实世界,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极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