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大学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反思
——以抖音新媒体介入教学为例

2021-01-02 10:29张耀天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课堂

张耀天 朱 薇

(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21世纪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烈度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人类认知理性的改变,再到相对封闭的“象牙塔”大学校园,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深刻地打上大数据技术的烙印[1]1125-1138。以抖音短视频现象为例,它不仅融合了大数据技术快速传播、高速迭代的理念,更满足了新生代青年对海量信息的渴望心理,一段只有15秒钟的短视频成为新青年实现自我、寻求共鸣的“文化图腾”。不少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也迎合了技术创新、大众审美、价值传播的发展趋势,尝试在互联网文化的潮流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模式[2]92-95。在笔者展开的抖音教学实践和访谈中,既能了解到师生“喜闻乐见”的正向价值肯定:抖音短视频通过拓展青年意见表达渠道,转述宏大历史主题,实现个性表达等方式,打造了亲和、体验、互动的新教学生态,助推着大学思政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在教学实践和访谈中,也能接收到反馈的负面意见,如助长了“低头族”现象,迎合了“娱乐至死”的互联网文化风潮,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严肃性,且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数据鸿沟”现象。以此作为本论文撰写的内在逻辑:首先肯定抖音新媒体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正面价值与意义,进而探索抖音新媒体技术推动大学思政教学改革的新内涵,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表达和价值建设的基础上,拓展了大学思政教学的网络新渠道,同时也要警惕强势技术理性对大学思政教育主题可能造成的消解作用,及互联网文化“娱乐至死”的文化取向对意识形态教育可能暗含的深层隐含。对抖音新媒体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研究,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大学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充分借助新生代的话语渠道,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更要明确和坚守价值立场,探索大学思政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阵地建设[3]87-93。

一、教鞭革命、意见领袖及话语转译: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与抖音融合的新形态

笔者长期在大学教学一线从事思政教学,无论是个人的教学体会,还是在和同事的交流中,都能深切地体会到:传统大学思政教学还停留在填鸭式宣贯教学模式阶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堂求知和“求真”的需求[4]111-117。传统大学思政课堂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读本交流,既缺少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社会实践支撑,也不能满足思政教育在新媒体领域话语创新的需求。抖音等新媒体技术介入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拓展了大学课堂的信息资源,更容易以热点问题的形式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与关注。在教学实践改革的领域内,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新形态:

(一)推动了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改革,实现了“教鞭革命”[5]98-103。

抖音通过“记录美好生活”的互联网文化理念,借助视频表达、音乐融合的方式记录普通人的点滴生活,因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而风靡于各个年龄群体。抖音用户群体极其庞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年1月抖音日活跃用户已达到4亿人[6]122-128,实际注册用户和固定用户不低于5亿人,超过半数的抖音用户为24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可以猜想大学生群体中抖音用户的人数着实惊人,某种意义上讲,抖音已经内化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

以抖音介入到大学思政教学的时间为坐标,对比传统大学思政课堂和抖音新媒体介入大学思政课堂两者的差异,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媒体技术协助教师实现了“教鞭革命”: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再是依靠一本教材、一只粉笔,而是充分运用了抖音新媒体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大学思政教学“润物无声”的课堂效果。以笔者的思政教学体验为例,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对理论问题展开相关诠释,偶尔借助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进行简单的课外拓展和知识延伸。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师生课堂课外交流基本流于形式。此外,传统大学思政课堂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客观原因导致本应该成为“金课”的大学思政课难免沦为“水课”的命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概论”课的新时代教学内容进行抖音教学的尝试,涉及到“大国重器”“工匠精神”“中国高铁”等主题词汇,抖音教学的先天优势得到即刻呈现:课堂内容以相应的抖音短视频形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抖音作品的创造者以浓缩视频的方式集中表达。这种短视频的表达方式,既比图片生动,也比长视频更加吸引学生,在视频结束后结合视频下的“神评论”与学生讨论、互动,不仅使课堂内容印象深刻,更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在课堂中偶有精彩互动的瞬间,也会被同学用抖音记录、发布,在学生的抖音好友中积极传播,打破了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空间局限。从这个角度出发,抖音教学实践不仅创新了思政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也代表了大学思政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新媒体技术成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使新技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二)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课堂参与度,和谐了“意见领袖”。

抖音以“音乐+视频+社交”的形式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宠儿,抖音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积极推动了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一方面,作为一种具有前卫、探索性质的教学模式,抖音的介入契合了大学生对课堂氛围、教学模式和交流方式的要求,在能够实现主动参与权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抖音技术的娴熟、“玩转”课堂的能力,与老师进行现场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关注度,在讨论或演示等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激起思想的碰撞,实现“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上学习的模式异军突起,习惯于网络冲浪生活的当代大学生对线上学习并不陌生,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线上学习的常态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生群体更易于在在线教学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话语权[7]35-37。

另一方面,抖音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与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和谐的重要路径。抖音等娱乐短视频直播应用于教学,学生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在将知识高效授予的情况下,也颇有寓教于乐的意思。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通过课堂表达,实现了个体的话语权,有助于展开对其他学生的思政教育[8]69-72。笔者从事教学的班级中,都会有一些抖音的活跃用户,这些活跃用户以自己擅长的领域为突破,在抖音上传播个人认知,并通过校园网、班级网、朋友圈等传播手段,实现其积极的影响力[9]22-25。按照拉扎斯菲尔德在《个人影响》中对“意见领袖”的界定,这部分学生较之于普通学生而言,更能娴熟地把“眼球效应”发挥到极致,他们往往拥有更多的粉丝量,所发布的视频添加了个人的意见,并凭借优质的制作内容吸引其他学生用户,对其他学生用户的判断、认知产生重要影响[10]37-38。

笔者在某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主题为“网红经济与社会浮躁情绪”,就曾邀请班级中某抖音网红分享心得。该同学的网络标签是“校园美食达人”,年发布抖音视频在600条以上,共计有17万粉丝之众,笔者所在院校的大学生抖音用户大部分都是他的粉丝,周边不少餐饮商家都主动找到这位同学,寻求推广营销。他分享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视频推广的原则,即“健康、卫生、可口、时尚”,符合这个标准的商家可以作为营销合作的对象。就“网红经济和社会浮躁情绪”这一主题,该同学的认知显然要比作为教师的笔者更深刻:餐饮淘汰率极高,如果把现金流完全寄托到“网红效应”而忽略餐饮的品质、口感,这样的餐厅最多维持半年就关门大吉;相反,有些“手艺店”“口味店”“良心店”只需要稍加引流,就能实现“互联网+”的效应。该同学总结道,“网红经济”也要坚守初心,服务人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浮躁情绪是企业发展的大忌。这次课堂氛围极其活跃,如同一场现场新闻发布会,教室里上课的同学频频举手,向该同学提问;该同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至下课之际,掌声响起,师生都享受到抖音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氛围。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敬业”的精神,也在这次课堂中实现了真正的认同。

(三)创新了意识形态语言的言说方式,推动了“话语转译”。

大学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属于固态语言。鉴于意识形态教育的严肃性,思政读本语言往往以为结论性风格为准,话语形式的政治色彩、哲学色彩浓郁,往往远离生活[11]55-56。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意识到哲学语言和现实生活可能存在的脱节现象,“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12]525。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宣讲方式单一的问题,如教师仅仅使用教学语言或学术语言,则既缺乏真诚的教学交流,也无法实现宣贯语言所需的话语魅力。

抖音视频的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意识形态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译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学环节中,涉及到敬业精神的阐述,笔者综合对比是否使用抖音新媒体教学的两个班级,发现效果截然不同:在没有使用抖音教学的班级,笔者从敬业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新时代的意义等角度,综合分析敬业的价值,但课堂氛围一般、教学效果一般;在使用抖音教学的班级,笔者选择了《大国工匠》中的工匠精神、《人生一串》中的美食家专注精神作为讲解敬业精神的辅助材料,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人生一串》中烟火小巷,烤串老板为老饕食客准备近乎完美的食材时,班上响起阵阵掌声。敬业精神通过抖音新媒体语言的转化,通过视频、音乐、画外音等虚拟情景的设定,把整个言说过程浓缩到短短十几秒中的时间内,把高大上的政治语言转换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在语言生活化转译的过程中,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13]29-32,也为新时代大学思政教学语言的话语转译提供了探索的路径。

二、个性表达、价值实现及空间再造: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与抖音融合的新意涵

如前文所言,新媒体在社会话语权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专业的传播方式,通过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方式,把互联网的新技术应用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并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较之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使命,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移动通信支持、互联网技术,能够即时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效改善了传统纸质媒体信息单向传播的弊端。以抖音为例,它能实现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功能,也能通过用户主导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络社交的新人脉,并构建表达个人意见的便捷渠道。不可否认,这种飞跃性的技术迭代,弱化了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话语权,甚至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消解和解构的态势:从裹挟着大数据潮流汹汹之势而来的新媒体力量,对日益式微的传统大学教育(包括大学思政教育)完成了“救赎”之道——以个性表达的形式,实现师生互动;以价值实现的形式,实现网络主体的重建;以空间再造的形式,超越了教育时空的束缚[14]13-18。

(一)个性表达

抖音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个性表达,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大学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座谈会,但座谈会一般都是教师主导,学生很难掌握实际的话语权。但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弹幕、文字、表情包、图片、视频等方式,最快实现自我表达,既提高了思政教育的现场效果,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年人的个性表达需求。大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技术表达自我的方式,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或是吐槽父母、老师及校园生活,或是在微博、豆瓣等平台记录心路历程、记载生活碎片。笔者在“乡土教育”的环节,让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资料素材,大部分同学都采用了抖音小视频作为支撑材料,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很多同学准备的教学材料,既精美又贴切,要比笔者准备的教学课件更为专业,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表达也得到了尊重。抖音新媒体介入到思政教学实践环境中,音乐视频成为崭新的交流手段,大学生更娴熟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多元交流的话语权,以青春的张扬呈现青年人的价值[15]46-55。

(二)价值实现

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大学思政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说,既相对形而上,也多远离现实生活。在很多教学场景中,教学知识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输送,老师的主导性能够充分展现,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反向地影响着师生主体价值的实现,由此而导致理应成为“金课”的大学思政课沦为“水课”。从这个角度出发,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主体价值实现的功能[16]1-5。面对抖音等新媒体技术介入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模式也从师生二元互动结构,转换为师生和新媒体三元互动新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完成对学生的传授;学生则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在求知、获取信息的同时,把学习效果反馈到新媒体平台上(如抖音的弹幕、智慧课堂的课堂管理功能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依旧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授课的节奏、掌握着课堂的反馈,同时也能够通过抖音视频的关注、留言、推送等功能,观测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管理,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均能在教学实践中寻求个体价值满足的快乐。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辅工具和手段的价值,使互联网回归到技术价值的地位,并推动了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技术化革命之路[17]98-104。

(三)空间再造

抖音等新媒体介入教学,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灵活多变的信息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抖音视频对理论知识的“再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往往更加深刻。以“新时代”系列的抖音短视频为例,以医改、生态、教育、高铁等新时代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素材,既能吸引新生代大学生的眼球,也能够把意识形态的语言转化为通俗、亲和的网络语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少教师把抖音视频应用到课堂教学上,以多个精彩的短视频、神评价来展现当代时政生活,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拉近师生交流的距离。疫情停课期间,笔者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用视频直播和全屏分享的方式,把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党员、社区干部的奉献精神展示给在线课堂的同学,使课堂更加直观,互动更加方便。不少学生返校后纷纷反映,原本以为线上课堂教学会更加枯燥,但在抖音等新媒体技术介入之后,反而适应了新的线上学习模式。碎片化学习时间的整理、虚拟学习空间的打造,都实现了大学思政教学的华丽转身,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和场景的束缚,真正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超时空”学习[18]88-96。

事实上,抖音等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对思政教学实践来说,既是全新的技术革命,也是对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重新反思。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全面应用于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全面突破,大学思政教学顺应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在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大学思政教师的平台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也由此而激发了学界更为深入的反思:技术的发展、思政智慧课堂的迭代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的介入,弱化了以单向灌输为主渠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论是教师的话语权力亦或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日渐式微的态势,这既是立足新媒体、迎接新型教学模式到来的曙光,也惊醒着思政学科业内人士对大数据环境下话语创新和技术冲突的反思。

三、数据鸿沟、主题消解及娱乐至死: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与抖音融合的新反思

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与抖音的融合作为新事物呈现于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促进了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发展和变革。在大学思政教学实践模式实现创新的基础上,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作为服务主体价值实现的工具,理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互联网文化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质,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它尽管实现了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传播功能,但从本质上讲却是大众传媒的产物。不少“网红”视频并没有真正的内容质量可言,甚至是表达低级趣味的、无厘头的低俗作品。这种纯粹娱乐化的导向,和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对思政教育主题价值的消解及迎合“娱乐至死”的精神,都是不争的事实,唯有对其保持警惕的态度、反思的立场,才能真正使技术回归理性、回归本位,实现人文化的教学[19]4-11。

(一)数据鸿沟

早在1995年,美国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布的《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关于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就提及,因对互联网信息认知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使得不同人群会因该项技术而产生新的“马太效应”[20]15-22。抖音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恰好反映了这一事实:首先,技术水平不同而可能产生教育资源的差异。信息技术的发达地区,在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完备的互联网硬件设施及娴熟于新技术教师团队的支持下,大学思政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会轻而易举地实现突破性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在教学技术的软件、硬件方面,均无法与前者媲美,进而可能产生鸿沟性的教学水平差异[21]43-50。其次,技术水平不同而可能导致教学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发达地区院校的教师团队可能更娴熟于新技术手段,很多新媒体公司总部都是设在一线、二线城市,新技术能够轻松实现与教学实践的嫁接,而较为落后的三线、四线城市院校教师则无法实现;第三,即使在同一区域、同一院校环境内,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也因接受能力而产生技术性鸿沟。由于年龄的差别而可能产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异,和青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在获取数据信息方面存在滞后性问题,在亲和技术方面存在隔阂性问题,都可能导致因年龄代沟而产生数据鸿沟现象[22]80-84。笔者在一线教学活动中,与本单位多名思政教师座谈交流,不少中老年教师多把抖音教学斥之为“技术功利主义”而弃之不用,在其他兄弟院校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而在实际教学环境中,能够亲和技术的青年教师往往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鸿沟”现象也呈现于大学思政教学环境中。

(二)主题消解

据最新CNNIC第4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37亿,较2020年3月增长一亿,占网民整体的88.3%[23]146-149。不得不说如此速度增长的数量与疫情有直接的关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非必要不外出或者居家隔离,刷手机、刷视频就成了主要的娱乐形式,抖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抖音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传播,和便捷注册、低门槛准入、实现视频信息的病毒性传播等不无关系。它既是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演化为一种低俗化、低级趣味的娱乐行为。笔者在授课班内做过简单的现场调查,140人的大课堂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每天有2个小时左右通过刷抖音作为娱乐生活的主要形式。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不少短视频以“泛娱乐化”的形式,迎合青年人的娱乐兴趣,事实上是把历史虚无主义、现实犬儒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嵌入到视频内容之中。对这些短视频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实践要进行专业甄别,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教学事故”,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抖音作为教学内容所带来“泛娱乐化”倾向,会冲击大学意识形态教育的严肃性,极可能消解大学思政教学的主题,而背弃意识形态教育的初衷[24]105-122。

(三)娱乐至死

抖音短视频说到底是“娱乐至死”思潮的具体展现,它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走红,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文化因素的支撑:互联网革命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提供了实现个体话语权的机会。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关注抖音,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通过抖音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议题的意见,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某些认知的喜恶。但这种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式,与大学思政教学的要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强调尊重个性意见的表达,但从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只有服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表达,才有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素材的可能[25]38-43。从当前抖音视频的大场景来看,符合这些标准的作品显然并不多见。此外,传统教育的过程往往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闭环互动,抖音介入该闭环系统之后,事实上破坏了这种系统的完整性,冲击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实践体系,娱乐文化的嵌入尽管丰富了思政教学的资源,但“娱乐至死”的价值导向却在实际地消解着大学思政教育的主体话语权。这些都成为隐藏于抖音教学实践背后的隐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成为每个人无可逃避的事实。即便如此,对待新媒体介入大学思政教学的态度仍然呈两极分化,或认为它们只是单纯的娱乐工具,无法真正融合大学思政教学的实践;或认为将这些流行新媒体引进大学思政教学,能够给大学思政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抖音等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全覆盖的趋势,大学思政教学同样不能避而不见:既要积极融合,实现大学思政教学的信息化创新,也要深刻反思新媒体技术介入大学思政教学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沉迷网络、沉迷娱乐,或无法甄别信息内容而消解思政教育的主题立场。对该现象的反思,也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语境下当代人如何寻求技术理性与主体价值的融合之路。抖音介入到大学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当前大数据时代人类整体生活技术化、信息化历史场景的一个缩影[26]17-23。抖音尽管为大学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以牺牲教师的主体价值和消解思政教学的主题立场为代价,它内含着娱乐至死、数据鸿沟等消解主体价值的利器,也是对教育人文主义立场的一种重创。对该现象进行深度反思,意味着既要接受思政教学信息化、技术化改革的历史潮流,也要把作为教学工具的技术理性,真正地服务于师生主体价值的实现,要把互联网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服务于教学全景,以期在大数据时代有效实现大学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课堂
“留白”是个大学问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