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锋 秦 羽 王谢萍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21年,我国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经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双创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着力双创人才培养。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实践的主体,也是学生双创实践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立足于专业社团本身,发挥其在兴趣培养、双创教育实践、双创项目的培育孵化及初创团队组建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双创竞赛与实践活动的衔接融合建设新模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多元思维”及双创实践能力。
理清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问题。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从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的个人特质,具体表现为:
从创新意志层面来看,具有独立的人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进取意识等。
从创新思维能力层面,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超前的、独创性、灵活性的非理性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理性思维,有着自我思维反省和调整纠错元思维的多元创新思维能力。
从创新实践能力层面,要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了解某个领域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有科学的从事创新研究实践能力。
“1”:主要指的是一主体、一目标。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建设的主体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的视角,强化专业社团作为学生课外双创实践活动的承载主体功能,服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升这一核心目标。
“X”:主要指的是活动载体建设的具体方法或举措。依托专业社团这一课外实践载体,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创新意识、多元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多个维度,把与学生课外双创实践载体,如社团活动、双创课程、学科竞赛、双创比赛、大学生科研进行有效结合,构筑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双创意识教育,突出双创实践能力训练,提供丰富的双创实战机会,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提升学生双创实践能力,首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双创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开展双创实践的内在动力。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听报告讲座,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普遍方式。教育培养方式的单一,指导缺乏个性化,这必然会带来双创意识教育培训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学生双创意识培养容易浮于表面,存在“表面热闹”“内在虚无”。
因此,高校要课内课外联动加强双创教育,一方面要抓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关键,设置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双创教育师资,将双创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基础性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双创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将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作为双创教育的课外实践的基本单元,通过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分享交流、双创竞赛、专业创新实践等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学会独立思考,实际演练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参与社会实践等,有助于学生创新型人才所拥有的人格特质的支配性、社会性、责任性、独创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1)学习兴趣激发。专业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高校可按照“一专一社”“一社一品”的思路加强社团建设。社团设置上,可按照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一个专业社团,社团内部鼓励学生自发建立各个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上,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实践为主,内容上注重可参与性、趣味性与可玩性,要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分层分级开展社团活动,对于专业知识技能零基础或较弱低年级学生,要降低活动门槛,增加活动趣味性,提高社团活动可参与性,对于有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可将双创实践与社团活动结合,提高活动挑战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按照“一专一社”要求,5个专业按照专业方向成立了10个专业社团。专业社团建设方面,学院从“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予支持。在指导教师层面,面向学院公开选聘热衷于学生工作,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社团活动开展,并根据教师指导时间认定工作量,对于社团或社团学生获奖的给予奖励。学生层面,学院出台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文件,对加入专业社团和参加社团活动次数进行明确的要求。社团活动层面,学院积极为专业社团提供固定活动场地,社团联合会与专业社团共享共建。在品牌活动打造层面,按照“一社一品”的目标,以“项目化”管理模式,学院要求每个社团申报至少一项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项目,并根据品牌活动成效每学期给予2000-4000元的活动经费支持等,帮助专业社团打造品牌活动。每学期近2500人次学生参与19项品牌活动,实现社团活动全覆盖,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专业实践技能提升。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用人单位对能够解决复杂工作问题,具有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而以往依照教材的理论知识授课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单一,知识结构的单维度,课程知识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实践能力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开始关注实施“OBE”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等,在课程授课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资源、课程考核、课程协同等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专业实践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专业社团更立足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这一目标,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将学科竞赛、师范生技能、实验技能大赛等各类技能大赛与社团活动结合,搭建学生“理论学习—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全过程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载体。以笔者学院为例,学院支持10个专业社团每学期举办学科竞赛,如ACM社团计算机编程大赛、机器人社团的机器人设计大赛、数学思维拓展社的数学建模大赛等,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1)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进行成功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创新思维的内容,让学生系统学习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理论,通过社团开展一些创新思维训练实践,如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等,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16课时的创新创业课程中,有8课时是关于创新思维内容。课堂之外,每学期安排专业社团联合举办思维导图训练营,学生通过身边实际接触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学院每年举办“金点子”大赛,引导学生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学习生活中合理需求,发现存在不完美的“痛点”,鼓励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一些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2)双创实践能力训练。双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高校可以“社团活动+”的方式,构建社团品牌活动与“双创课程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教育”相融通的双创实践模式。
通过“社团+学科竞赛”模式,将社团活动与院级、校企、校级及以上各级别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依托专业社团,可采用“赛前训练营+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组织形式,聘请学科竞赛导师,利用双休日赛前集中一个月对学生集中开展专项训练,让学生接受系统地实践训练。
通过“社团+科研项目”模式,将社团内部各个兴趣小组自发形成的团队研究项目进行立项培育,从学院层面安排双创导师进行指导,在场地、资金方面给予,成熟后申报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通过“社团+双创大赛”模式,对社团培育的项目,通过各级层面的双创大赛进行遴选,优秀的项目进入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进一步孵化,选育优秀的双创项目进行创业实践。
社团双创实践载体建设采用“社团活动+”模式,可以把社团活动与双创教育课程、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双创大赛等相结合,将社团活动的趣味性与双创实践活动的创新性、探究性与挑战性相融合,在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来自于开放包容的观念,来自于敏锐的思维与主动的作为,来自于科学的探究与专业的训练。专业社团实现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创新专业社团建设引导社团品牌活动走向活泼、专业、精致、实践性强新形态,必将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总之,如何把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融入到专业社团建设的各个环节,探索创新学生双创实践的模式与方法,这是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