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排名视角下不同层次高校建设成效分析

2021-01-02 09:28:54董文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一流学科

董文武

(陕西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陕西·西安 710021)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双一流”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内在需求的外化表现,承载了社会各界太多期盼。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新变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呈现高校综合实力的显性指标,学科评估和大学排名一直备受关注。学科评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相对官方的参考,而QS、THE、ARWU、U.S.News等世界主流排名机构则提供了较为综合的客观评价。此外,自然指数排名也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ESI则逐步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引起了国内高校的高度重视。尽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争议,但是这些排名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5万所高校,而各大排名基本上以全球前 1000名或前 1500名为基准线,约占全球高校总数的2%-3%,这个比例也保证了上榜高校金字塔尖的位置。本次研究选取“QS世界大学排名2021”“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1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2021年1月ESI排名”“2021年3月Nature Index排名”排名数据,重点分析各高校2020年表现,以进入全球前1000名作为界定不同层次高校在第三方排名达标的基准线。

1 “双一流”建设高校第三方排名表现

数据显示,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同程度缺席6大排名TOP1000,其中中央民族大学悉数落选,新疆大学仅入围Nature Index排名,云南大学入围ARWU和Nature Index排名,国防科技大学落选QS、THE、ESI排名,郑州大学落选QS、THE排名;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落选ESI排名,兰州大学落选THE排名,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落选QS排名。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政治属性决定其大概率无缘各类学术排名;而新疆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境遇,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地区因素对一所高校发展的制约。

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6大排名TOP1000中均榜上有名。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高校进入其中5个排名,北京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进入其中4个排名,北京林业大学等12所高校进入其中3个排名,安徽大学等14所高校进入其中2个排名,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6所高校进入其中1个排名,剩余25所高校则均未能进入6大排名TOP1000。具体来看这25所高校发现,行业特色型大学占据多数,其中艺体、财经、政法、公安、外交以及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等行业特色高校17所,这些高校相较理工科大学或者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并不占优,而理工农医学科科研成果相关指标作为上述各大排名的最主要采分点之一,也为这些高校的落选埋下了伏笔。

辽宁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延边大学6所综合性大学同样缺席,“南强北弱、东强西弱”(除北京外),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趋势依然显著。虽然近年来西北省份高校人才引进力度非常大,但东南省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挤压了西北省份的发展空间,孔雀依旧东南飞。辽宁大学和延边大学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不错,但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办学性质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在以科研实力为主导因素的排名中的影响力。而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这2所以理工科为主的行业特色大学的缺席,尤其是上海海洋大学这样拥有A+学科高校的缺席,让人也许意外,但也警示相关高校鱼和熊掌需要“兼得”,不能只是高楼万丈平地起,高峰和高原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升。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40所高校上榜6大排名TOP1000,上线率超过95%;13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105所高校上榜6大排名TOP1000,上线率接近82%。由于两个层次建设目标不同,第三方排名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在公平兼顾的原则下,“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第三方排名方面总体是达标的。

2 “双非”高校第三方排名表现

9所“双非”高校进入 ESI2021年1月排名 TOP1000,TOP500中仅有的“双非”名额被首都医科大学摘走。而入围TOP1500的“双非”高校中医学类高校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达到11所。包含这11所医科大学在内,共计有18所高校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通过分析这27所高校医学相关学科和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科发现,11所医学类高校的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医学专业领域和强关联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生命科学专业领域,除哈尔滨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免疫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93,31%)未能进入全球前1%外,其他学科均顺利入围,更为亮眼的是这11所高校的临床医学全部进入全球前1‰,一定程度展示了我国在临床医学领域的不俗实力。其他16所综合性高校中,除杭州师范大学的材料科学(97.9%)即将进入全球前1%外,其他高校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科均位列全球前1%,充分展现了我国优势特色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江苏大学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既体现了综合大学的综合性,也预示了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未来发展方向。

多达99所“双非”高校入围自然指数2021年3月排名TOP1000,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28所高校跻身全球TOP500。此外,多达29所师范类高校进入本期TOP1000,而“双非”高校中师范类高校占比更是超过了20%,达到20所(表4),彰显了我国师范类高校在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结合ESI排名中“双非”医科类高校的占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不同类型高校有着各自明确的发展方向,“补短板、强弱项、建高峰”渐进式建设成效显著。

分别有3所、16所、45所、19所“双非”高校入围QS、THE、ARWU、U.S.News排名TOP1000。对比发现,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表现十分抢眼,除ESI排名未能进入“双非”高校前三外,其余5项排名三甲均有这两所高校的身影,而深圳大学则是仅有的一所入围全部6项排名TOP1000的。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4所“南”字头大学5次入围;广东工业大学、江苏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4次入围;福建农林大学等10所高校4次入围,另有24所“双非”高校2次入围。

3 结语

按照“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按照既定任务目标,在公平兼顾原则下,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40所高校上榜6大排名TOP1000,上线率超过95%;13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105所高校上榜6大排名TOP1000,上线率接近82%,整体展现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有的风采,但从排名数据中也或多或少看到一些问题。剑走偏锋不失为一种途径,但大学和学科作为有机整体,从“一流学科”到“一流大学”,以点带面渐进式推动高校整体水平提升更加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材料、化学、工程作为我国传统优势学科,基本上处于同领域国际领先地位,而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国内高校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截止2020年底,116所原“211”“985”高校,44所拥有附属医院、42所设立医学院、52所设立医学相关学科,这既体现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当下,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首批建设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无论入围新一轮“双一流”与否,各高校切勿空喊口号、盲目跟风,找准自身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坚持以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为目标导向,力争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一流学科
广州医科大学
【学科新书导览】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超学科”来啦
医科大学总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