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 达
网络自制剧《长安十二时辰》视觉呈现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雕细琢,叙事策略上将美剧《反恐24小时“》洋为中用”,以此混搭成全新的媒体内容与互联网承载体系进行匹配。从传播效果角度考量,这是一次跨文化传播下成功的改编。从约翰·费斯克“三级代码”理论的视角,站在后现代受众解读立场观察,《长安十二时辰》的传播效果接近于风靡全球的原始文本美剧《反恐24 小时》。
跨文化改编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立场。例如马丁·斯科塞斯将中国香港电影《无间道》改编成好莱坞电影《无间道风云》。其中香港的帮派文化被美国的移民文化所取代,由此涉及主题的变化,从人类自古以来的身份危机转化为黑暗社会下的生存困境;更涉及叙事风格的变化,从充满文艺风格的香港警匪片变成极度写实的美国暴力之作。全球化时代,跨文化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戈尔·维宾斯基改编日本的《午夜凶铃》、亚利桑德罗·阿奎斯提改编韩国的《触不到的恋人》,以及大量翻拍英剧的美剧,如美版《神探夏洛克》的《基本演绎法》、美版《司法正义》的《罪夜之奔》等皆遵循这一改编原则。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是对美剧的跨文化改编。当马伯庸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在微博上连载时,人物设置为孤胆英雄反恐精英,故事大纲是反恐斗争的推进过程,线索结构为四线并进的多线索叙述,且每半个时辰为一章,共24 章,章章都像在倒计时。这完全是美剧《反恐24 小时》的中国文学版。更有意思的是,美剧每集会以分屏的方式将各路人马的行踪集中展示,小说则是在每一章的末尾,附上唐朝长安城的地图,详细标注出角色的行踪。正是由于原著故事足够类型化,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美剧般的叙事风格,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导演曹盾不惜成本竭力还原原著。这与传统影视改编的“去原著化”大相径庭,由此使得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依然要从跨文化改编的范畴考量传播效果。
站在受众立场,约翰·费斯克认为后现代受众的具体解读过程有着选择性和断续性。[1]美剧《反恐24 小时》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相继在亚洲和北美播出,都有受众主动参与的原因。受众接受主动性立场,取决于剧集本身,即美剧《反恐24 小时》的传播力被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文化体系转化的基础上得以复制。这种复制具体可以根据费斯克“三级代码”理论在对比中衡量。
费斯克借用符号学研究“代码”的内部构成,他认为,“代码是制作者、文本和观众之间的纽带,是文际性中的作用因素。通过它,文本可以在构成我们文化世界的意义网络中相互作用”[2]。以此为坐标,在建立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和美剧《反恐24 小时》的对比体系中,可以详尽考量传播效果。
社会代码作为一级代码,代表“现实”,包括剧中人物的“外表、服装、化妆、环境、行为、言语、姿势、表情、声音等”[3]。这是一层外显性代码,主要涉及演员的外在条件和服化道等显而易见的元素。《反恐24 小时》中的杰克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皆为硬汉形象,前者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后者行事毫无章法,手段极端。差别无非是杰克使用各种高科技武器,带有鲜明西方现代符号,张小敬则体现的是中国武侠之古风。此外,《反恐24 小时》每集500 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主要用于画面特效,上天入地各种反恐战斗场面让人目不暇接;《长安十二时辰》的1220 万元费用,演员成本之外,服化道占了很大比例。豪华重建盛世大唐两市一百零八坊,特邀日本电影服装设计师黑泽和子担任造型指导。邀请以电影《十面埋伏》入围全球电影特技奖的高翔担任动作导演,让不擅武打戏的演员能更加逼真地表演“反恐”主题。因此,从社会代码角度考量,两者效果趋于等同。
二级代码指“艺术表现”,在一级代码基础上进行,涉及“摄像、照明、编剧、音乐、音响等技术代码”,以及“规范叙事、冲突、人物、动作、对白、场景、角色选配等传播常规表现代码”[4]。
1.各有所长的技术代码。《反恐24 小时》特色在于采用伪纪录片风格追求真实性,即以手持摄影器械跟拍为主,镜头不断晃动,让观众始终处于紧张气氛中。剪辑时追求快速短促的镜头组接节奏,增加信息量的同时,让人产生不安情绪。此外,剧中对音乐的使用十分谨慎,相反极为重视音效,为增加真实感,大量使用钟表的滴答声和充满节奏感的鼓点声。《长安十二时辰》则以长镜头见长,导演曹盾摄影出身,他精心设计的“一镜到底”长镜头,采用类似“草蛇灰线,浮线千里”的方法将整个反恐故事的众多信息一一放置其中,从抒情到叙事,从时空交代到主题呼应再到故事细节,完全一气呵成。视效总监庄严曾参与《2012》《唐山大地震》等国内外大片的制作,剧中9000 多个特效镜头,无论是城市的延伸、追逐及打斗的CG 元素补充等,都做到精雕细琢。音乐创作上由西安音乐学院刘小山担任音乐指导,背景音乐动用了交响乐团原创,主题曲与插曲极具唐诗韵味。此外,大量鼓声等音效有着《反恐24 小时》的影子。由此,媒介技术代码上,一改粗制滥造之风,将美剧擅长的技术与中国元素结合,令人惊艳。
2.急需改进的常规表现代码。常规表现代码更多涉及叙事层面,这历来是网剧最为薄弱之处。《反恐24 小时》剧集时长与事件延续时间实时同步的叙事模式为最大特色,这需要编剧对各个环节有掌控力。《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工作,在原著写作中由马伯庸完成,导演曹盾并未多加改动。唯一的差别在于“幕后黑手”身份问题。美剧这一设定是每季最大的悬念,第一季中Nina Myers身份隐藏之深让观众惊呼,成为塑造最成功的反派角色。曹盾与马伯庸关于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最终得到授权可自行处理结局,这致力于解决的正是被提前公示的常规表现代码问题。
然而涉及冲突和角色选配,两者之间有着差别。美剧以分秒为单位展示多条线索,将戏剧张力贯穿全剧始终,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紧迫、分秒必争:这“24 小时”何止1440 分钟,简直每分每秒都写满恐慌与逃亡。曹盾同样采用同一时间多线推进,且每集开头都以日晷强调时辰,但由于大量细节扩充,整个事件推进速度变慢,缺乏应有的紧迫感。此外角色选配上,《反恐24 小时》的主演基弗·萨瑟兰在出演该剧时事业处于低谷,“杰克·鲍尔”改变了一切,他努力奋斗让自己振作,以保持高贵的姿态,由此带来的是演员与角色的合一。换言之,基弗与杰克间是共通的,这是美剧成功的第一要素。反观《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最大牌的并非张小敬的扮演者雷佳音,而是李必的饰演者易烊千玺。这种改编方式是网剧的惯例,以“小鲜肉”提升收视率,效果层面考量相当不错。简言之,最为困难的叙事表现,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得到了保留,即便冲突与角色选配上无法与美剧相提并论,但似乎能满足年轻观众的口味。
一二级代码“组成连贯的、被社会接受的东西时,起组织作用的是意识形态代码,如:个人主义、男权制度、种族、阶级等”[5]。由于小说在主题上延续了美剧以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爱国情怀,且网剧遵循了这一设定,因此主题层面的三级代码两者趋于等同。然而美剧与社会政治事件紧密相连,当“9·11”让美国真正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危机,剧集以紧跟时代要求的现实主义题材反映各类重大事件。美剧以霸权叙事凸显特殊意识形态,夺得全球传播链中的话语权。在当前中国大力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需要类似《长安十二时辰》这样传播力强的剧集,通过表现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共同价值。
根据费斯克的理论,从“电视代码”内部构成及其组合方式与意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看,《长安十二时辰》在传播过程中效果并未出现过多损耗。更为重要的是,“三级代码”所揭示的“不仅是往往被人们认为浅薄的表面事物中以代码方式所表示的复杂意义,也意味着这种复杂性与微妙性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影响,它意味着各式各样的代码协调一致,提供一套统一的意义”[6]。纵观国内电视剧,符号的结构层面错漏百出,导致观众漏读、误读,甚至拒绝观看。借鉴美剧手法的《长安十二时辰》,全新的媒体内容与承载体系彼此匹配,传播效果与原始文本相比,虽无超越但相去不远。这为中国网络自制剧传播效果的提升探索出一条新路,将好莱坞影视与中国文化拼贴,在文本移植下的故事框架中添加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失为提升传播力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