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的要害在于“自缚”

2021-03-26 12:33高金国
青年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点击率茧房信息流

文/高金国

优化机器算法,受众开阔视野,“茧房”也就不存在了。

“信息茧房”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客观地说,关注这一现象的多属业内人士,对受众而言,这种现象似有若无,“存在感”并不清晰。

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这个概念最初出现(2008 年前后)时,自媒体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机器算法、机器推荐尚未出现。它被人关注,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机器算法火爆之后。毫无疑问,机器算法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

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你关注了一条教育方面的热点新闻,“机器”会继续给你推荐此类资讯(即便你不再需要);如果你搜索了一个名词,和这个词有关的信息也会推荐给你。相反,如果你从来没有关注过娱乐新闻,那么,即便娱乐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你需要了解,机器也会对你“置之不理”,不将信息推荐给你。

乍一听,问题仿佛挺严重。不过,如果和朋友聚会,互相聊聊感兴趣的话题,你会发现,所谓“信息茧房”,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随着手机自媒体的普及,像“茧房”这么透明的壁垒,实在不容易存在。在手机信息流主导信息场之前,有一种人可以称为“酒桌上的意见领袖”,他们能掌握独有的话题,成为议题的主导者。这类人群,大多有着较多的信息储备,好比以前大学里霸占了图书馆的大师,对某一类知识具有独占性、权威性。然而,就像“百度消灭了大师”,海量的手机信息流也把“酒桌上的意见领袖”消灭了,因为他已经无法独占话题;他起个头,别人马上就能“接上话”。我甚至见过别人提到一个名词,旁人马上手机百度的场景——还不是一次。

所以茧房这种“壁垒”,在海量信息流的冲击面前,不堪一击。那为什么还引发了专家的担心呢?

我想这缘于一种“屏幕效应”。你可以做一个实验,不断在某个App 上搜索某一类词汇,那么,这款App 很容易“上当”,给你推荐的会满屏都是此类内容。这就容易给人以“我被缚在了茧房”的假象。

这个问题,恐怕在出现之初,就被机器算法的设计者化解了。原因很简单,App都是分栏目的,机器推荐给你的,往往设定在“推荐”栏目中,但“推荐”只是栏目之一;除了它,往往还有“热点”“教育”“娱乐”等多个栏目。只要把栏目往“热点”一转换,就能看到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茧房”顿时灰飞烟灭。

最主要的问题恐怕是,“推荐”栏目往往是App 的默认栏目,只要你一点开,首先会进入“推荐”栏目。所以,很多App 被强令整改的,正是“推荐”栏目。

App 的设计者也会十分尴尬,因为这个栏目是“千人千面”,在云计算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做到“每一个用户的‘推荐’页面都不相同”,如何整改?所以,整改的其实不是这个栏目,而是机器的推荐机制。

机器算法的整改、优化包括很多方面,重点是对不良内容的鉴别;防范“信息茧房”出现,也应是其中之一。

人和机器毕竟有着巨大差别。低俗内容,对人而言,很容易鉴别,对机器却极为困难;信息茧房,人觉得是大事儿,对机器来讲,却很简单——只要把“热点”内容随机插入“推荐”栏目,就解决了。

关键问题是:机器如何判定“热点”?显然不能依靠“机器思维”,否则容易误入歧途。机器思维,就是“唯点击率思维”,哪条内容点击率高,哪条就上热点。这种思维,很容易误导受众,甚至被人为操纵。

热点内容,必须由人来把关;点击率只能作为参考。从把关者的角度而言,热点内容,必须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做不到这些,它们越“热”,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信息茧房”虽然容易破除,但这个概念的提出,依然有积极意义。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个词——作茧自缚。信息的传播平台,不能因为机器算法而“自缚”;信息的接收者,也不能因为视野的局限而“自缚”。优化机器算法,受众开阔视野,“茧房”也就不存在了。

猜你喜欢
点击率茧房信息流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基于特征工程的视频点击率预测算法
基于任务空间的体系作战信息流图构建方法
喜报!萌宝大赛参赛者660名,投票321657人次,点击率超6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