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笑春 蔡雨坤
短视频的总体体量在几年间快速增长,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而优质的原创内容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尽管我们认同优质原创内容的重要性,但大量的短视频创作者仍然会关注一些当前已经被证明成功的内容产品,并对这些内容产品进行模仿。于是,我们一方面担忧无授权转载、录屏、冒充或假扮公众人物等搬运、侵权行为;一方面却又对基于共同的主题、音乐、场景、流行事件、情感进行的短视频模仿创作产生兴趣。
短视频的用户会因为共同的主题、音乐、场景、流行事件、情感或人而参与模仿。比如,2012 年韩国音乐人PSY 的K-Pop 单曲《江南style》、2014 年筷子兄弟的《小苹果》、2017 年的《海草舞》、2018 年的《学猫叫》、2019 年的抖肩舞《Coincidance》,2020 年爆红全球、在YouTube 上引发大量创作的《一剪梅》,形形色色的个人化模仿行为生产出大量的模仿视频内容。
(一)短视频模仿的主题分布。实际上,被模仿对象的外延是广泛的,广义上的社会热点、新闻热点、问题热点,具体到某个事件、地点、观点甚至是如“蓝瘦香菇”等某个词汇、热点BGM,官方的热点话题、挑战、活动,都可以成为泛化意义上被模仿的对象。在短视频环境下,模仿的题材主要包括对热门舞蹈、歌曲、有声作品或流行段子的模仿,以及以主题标签为集中点对日常生活的拍摄两类。这些被模仿对象往往是热点所在,而成为热点又让模仿行为进一步增加。
对热门舞蹈、歌曲、有声作品或流行段子的模仿主要是对热点视频或音频进行直接模仿或者局部调整再创作。以歌曲模仿为例,早期的歌曲模仿集中于翻唱,现在的模仿行为则包括对口型、搞怪搞笑翻唱等。第二类短视频模仿行为主要是以主题标签为集中点拍摄“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选择结婚、夫妻、母婴、亲子、教育等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特定视角制作生活中的乐事;或以工作场景作为标签,拍摄军人、警察、明星网红、医护人员、教师、理发师等不同职业群体的工作日常;还包括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热门景点为标签,拍摄山海湖泊、花草树木的视频,等等。特效使用的主题性也非常强,又集中在变身、瘦身、变妆、变脸、年龄变化、面部表情特效等。
(二)模仿行为的变化。在短视频平台下,模仿行为不是对原创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经历了对原创文本、创新文本、模仿文本的混合模仿。在2020 年《一剪梅》的走红案例中,原创文本是收录于费玉清1983 年4 月推出的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的经典老歌《一剪梅》,其文本只有供模仿的声音,其原始MV 也几乎无法提供可供模仿的视觉影像。《一剪梅》的走红过程起源于快手用户张爱钦唱着《一剪梅》的副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的自拍视频,这是《一剪梅》由流行音乐向视觉中心主义转化的第一次创新文本,让音乐有了新的视觉影像作配;随着这一视觉影像作品发酵于海外多个社交平台,被戏仿、恶搞,被加上#Xue Hua Piao的标签,后续与《一剪梅》相关的各种模仿视频、动画不断上演。因此,《一剪梅》的走红经历了“原创文本→创新文本→模仿文本”三个阶段,而用户张爱钦的创新文本将音乐转化为短视频内容,成为原创文本与模仿文本接力的动力。
接下来,探讨短视频模仿对社交和个人的影响。
(一)模仿的情感价值:追求情感回报的自我经营。在热点、同主题及共情点上,总是涌入庞大的创作者,其情绪会因为原创者、表演者、视频内容本身很幽默、切中情绪、很火或朋友也在模仿而形成持续性共鸣。
1.模仿现象的情绪接力。Shaver 归纳出6 种基础情绪:爱、喜悦、惊喜、愤怒、悲伤以及害怕。其中,爱、喜悦与惊喜归类为正向情绪[1]。以2019 年的“抖肩舞”《Coincidance》案例为例,主题音乐、整齐抖肩、高校标志和人物对话构成了短视频的主要内容元素,不同高校纷纷参与创作富含本校特色的抖肩舞。从各大高校抖肩舞视频B 站弹幕词云图发现,关键词“哈哈哈”等反映愉悦情绪的词语在弹幕中均被大量提及。对情绪是正向的唤起,不是一点点高兴,而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友复读机般调侃、欢呼和串门一样的观光打卡,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喜悦或惊喜的情绪。由此,抖肩舞的模仿创作刺激人们的情绪,引起了正面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越来越强烈并促使我们将这种刺激转化为新一轮的通过诙谐有趣的字幕表达出的正面情绪和态度。
2.模仿行为的情感共鸣。基于共情的线上模仿拍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而产生的模仿行为。比如,在拍摄家人团聚、亲子互动等主题时,我们融入爱、陪伴这种共同的幸福情绪和想法,却从不同的视角加入了不同的元素来讲述这种生活中的温情瞬间。有时候,背景音乐(Back Ground Music,BGM)尽管只是为营造一定环境氛围而播放的音乐[2],但用户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背景音乐上,并使得背景音乐成为另一类共情的连接点。比如《我爱重庆》《重庆的味道》成为网红重庆的专属背景音乐。
(二)模仿的经济价值:追求经济回报的自我经营。在短视频的模仿创作中,模仿者在生产着自身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仅是情感回报,也包括经济和价值上的回报。
1.网民的表演渴望。将短视频的模仿与真人秀节目中的模仿进行比较发现,传统的选秀节目门槛较高,而短视频创作中,普通人主动参与表演的机会更大一些,如果达不到原创,网民也可以通过模仿来实现。
模仿短视频中的自我表演渴望更强。短视频中最成功的经验、最成功的网红,以最显眼、最大公约数的DIY(Do It Yourself)名人效应作为召唤机制,将模仿者吸纳进生产过程中,吸纳进模仿的行列。在当前年轻人缺乏可寄托的未来时,短视频所具有的成功的业余者光环,总是能召唤更多想要试一试的普通人去模仿。因此,创作短视频的普通人,将短视频作为一种参与表演的机会,这些自愿加入的从业者与数不清的愿意从事短视频创作的预备从业者,被“Oh,my god!你可以成为李佳琦”“下个薇娅就是你”所召唤,将愉悦、自我表达、自我创业或自我实现作为特定的机制予以内化。这一过程反映了为什么有很多人明知可能会不成功,却仍然不自觉地加入这一自愿性的劳动过程。
2.网民的自我经营。短视频是新兴的在线社交网络,而有研究指出在线社交网络互动对创业机会的形成产生直接的积极作用[3]。因此,作为个人化的行为,短视频模仿的目的还来自普通网民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的自我投资。文化产业的特点在于高风险和不可预测性,首创成本高而复制低成本,同时往往创造人为稀缺的需要。因此,模仿短视频花费的人力财力会小于原创类短视频,模仿者希望通过模仿进行自我投资。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星梦。从这一角度上看,制作、上传及分享技术简单的短视频,造就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听内容传播环境: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也可以成为明星,我就是我自己的传播者,也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这种平凡人元素的加入,如同童话故事中“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式过程,或者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普通人成为明星的戏剧性转变,如同一场奇观秀,以记录生活为名,让更多的普通参与者有了“你就是主角”的心动体验,挑起普通人也想成为名人的表演欲,故而产生模仿。
在移动短视频环境下,模仿现象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短视频平台上,基于个人的模仿行为成为显像,模仿创作是与原创短视频同样重要的短视频内容产出方式,是一种为了适应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的需要而催生出的一种更个人化的商业行为。网民以模仿作为接力点,实现了文本和意义的再创造,呼应了网络视听平台中新的不确定性环境和高风险,提升了网络中的正面情感交流,实现着网民表演与自我投资的渴望。
当然,短视频内容创作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创新,形成自己的短视频原创能力仍然十分必要。在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中,我们不应该偏执地认为所有的模仿就是抄袭或剽窃,不应否定模仿创作对个人短视频创作的价值。但也要整治短视频模仿创作的侵权问题,让短视频中的模仿行为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构建起良性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