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成
(重庆市永川区教育设施与信息化建设中心 重庆 402160)
作为和学生同处于新时代的生活成员,我认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技术隔离”时,首先要反思我们对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态度。从小学阶段学生家长、教师就将这些新技术看作是洪水猛兽,怕学生被迁移注意力。而在生活中,我们自己对其却异常依赖,我们也明白这种新技术的优势是远远大于它的劣势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我们要改变学生、学生家长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生家长能够科学地看待这种新技术,并且能够恰当地应用它,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自我的主要工具之一,进而在一次次创新应用的过程中生成应用的能力与应用的意识。尤其是我们面对的中学生,他们已经是网络社交平台的主流人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熟悉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他们的“宿命”中需要面对这种问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优化的引导,进而让中学生能够生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主因之一。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1]。
玩儿游戏一直是被教师、学生家长明令禁止的活动。但是,玩儿其实是印在学生骨子里的一种痕迹,这是他们的天性,不仅是正青春的中学生,就是中年人、老年人也有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学生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时代,他们玩游戏、上网都是必然的生活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疏导。尤其是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玩儿什么样的游戏,如何玩儿游戏,如何将游戏活动与电脑知识的学习活动、创新活动进行整合。这样学生就不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玩物启智”。相比其他的休闲娱乐活动,这种由网络支持的游戏活动对中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支持下学习新技能、获取新知识。如在学习键盘的使用时,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有厌烦情绪,认为其枯燥、无用,很多教师也只是匆匆略过。此时我们不妨应用游戏教学法,借助相关的软件让学生参与挑战性练习。其中“金山打字通”中就有很多适宜于教学的游戏。此时学生练习指法成了一种自身需求,而不再是教师的硬性规定。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丝毫感受不到枯燥感,他们为了获得优胜,还会不自觉间对自己提高要求。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学可以自然地实现高效[2]。
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用”是驱动他们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力之一。“学以致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对中学生而言还是一种天性需求,他们渴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在自己展现出智慧之后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基于此,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新技术、各个学科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进而让学生成为应用者,给学生发挥创造力与主体价值的机会。如当前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教材由原来的印刷技术提供的书本,即“文字+图片”变成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成为多媒体教材。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书本难以比拟的。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让学生参与各个学科教学课件的制作。例如《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材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进入“荷塘”实景,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入情入景,课堂效果极佳。这些工作其实都可以由学生来完成。我们可以此为课题,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比赛,进而让他们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取的知识转变为应用技能。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将他们在其他学科中获取的资源转变为锤炼自身技术技能的载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生成较为成熟的作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共享。例如,在学生参与红色研学旅行活动之后,围绕活动的主题,学生开展了网页制作、美篇制作、个人作品点赞活动等。有了充实的素材内容,有了专业化的技能技术,学生生成了较为成熟的作品,他们此时进入一种强烈的乐学状态,而我们可以同时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3]。
在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其中携带着很多功能强大的“附件”,在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时,我们还需要做好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有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领,促使中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融入现实生活。如利用E—mail交流,BBS论坛,在线测试,聊天室等。有的教师利用聊天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学生在家利用网络向教师请教问题;还有的同学利用BBS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就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局限在教室或办公室,还可以拓展到整个时空,并且也不限于师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让学生生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还需要尊重他人。使学生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世界中,都能展现出良好的素养。当然,这也是我们开设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在落实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主科之一,它不仅是助学工具,也是帮助学生改变现实生活的工具之一。我们要不断地优化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推进新课改,进而让中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期待中成为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