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之我见

2021-01-02 05:53刘成胜
科学咨询 2021年21期
关键词:梯形小猫动手

刘成胜

(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葛林完全小学 安徽芜湖 241300)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台戏演好了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了序曲。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与开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小学生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更是提不起兴趣,课堂的前几分钟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导入,集中精力

据调查,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没有什么意义,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多大的帮助,自己长大了之后这些数学知识不学也无关紧要,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数学学得不好,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因此,对数学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特别是小学数学,更是认为其可有可无,但是数学学科有一定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这些特性密不可分,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都要从基础开始。那么,如何在保证数学严谨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是他们吸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果能够运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数学来导入新课,学生对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很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则会有所期待。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新课开始,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要说话,只许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的数量(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有4个梨,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啪-啪”学生用响亮的两声来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师接着问:“有2个梨子,那么两个人平均分,每人又可以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清脆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又各能分得多少呢?”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知如何去分这半个梨子,这时老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结果可想而知,用他们的旧知根本无法解决,这时候他们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他们每个人只能分得一半,那么一半这个概念在数学中如何用一个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分梨这个常见的生活小细节进行课堂导入,由一个梨给两位同学平均分,自然引入一半的概念,从而进入到二分之一的学习。这样用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一下子就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了,使数学变得亲切、灵动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知识转化为数学知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能让学生很好地进行新课的学习[1]。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直观形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的农村学校,计算机多媒体也早已普及,课件的合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同时发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较于传统的一师、一桌、一黑板的教育,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另外,就感官对注意力的影响来看,单独的听觉影响,不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同时作用对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好。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搭配”这节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一个动画片:学校举行“六一”联欢会,美羊羊同学代表本班参加比赛,她可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哟,妈妈给她准备了二件上衣和三条裙子,可是美羊羊急坏了,多个节目不能总穿这一套衣服表演呀,她不知道怎样搭配,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她吗?看到这儿,同学们个个信心十足,因为我们学校“六一”也要举行活动,同学们正在准备节目,家长也给他们准备了新衣服,现在遇到这种问题,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接下来再讲新课,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就会事半功倍[2]。

三、以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节好课最根本的要求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实践操作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实践操作是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发现新的知识。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合作进行研究探讨,还可以对个别的“学困生”进行指导,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操作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利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导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又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从做中学,自然而然进入新课学习。

如教学“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同学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梯形剪切下来,然后在这个梯形剪纸上任意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开,让学生观察剪下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同学们观察后发现还是梯形。让学生分析归纳后得出结论:这条腰(原梯形的高)与上下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和认识了直角梯形。让学生再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利用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个更有难度的问题:谁能够只用一刀就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梯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跃跃欲试,都在积极地动手动脑。(对于学困生来说,应鼓励他们动手,这时候老师可以去辅导他们)一会儿大多数同学就发现了规律,只要把纸条对折后沿着没有折线的那边,斜剪一刀(注意:剪刀的起点和终点要在折线相邻的两条边上,也不能沿着对角线剪,否则就成了等腰三角形),展开后就得到了梯形,而且这两条腰相等,折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学生在手脑共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概念和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故事导入法,引发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它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讲到故事,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睁着好奇的大眼睛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故事导入法主要就是利用学生所感兴趣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开展新课教学。其中对导入中的故事,则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另外,故事最好还是选择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根据教学内容找到一则或者编写一则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能将德育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进行课堂引入。有一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到河边钓鱼,还没过多长时间,小猫就有点不耐烦了,这时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小猫马上放下钓鱼竿,跑去追蜻蜓,可是蜻蜓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回到河边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又连忙放下钓鱼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又回到河边来,最后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你瞧,这只小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找到故事里所说的这只连一条小鱼也没有钓着的三心二意的小猫?这时同学们就会积极地去找这只小猫,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这个故事可能大多数同学从小就听过,但现在由老师讲出来,会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但能告诉孩子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也能引出本课的重点知识——0的认识。

教师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导入新课。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课堂上运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利用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能尽快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其更好地融入新课的学习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新课创造有利的条件。只要教师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用心专研,勤于动脑,一定能为自己的课堂打响响亮的一炮,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梯形小猫动手
梯形填数
认识梯形
我也来动手
梯形达人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小猫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