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以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为例

2021-01-02 05:52
求贤 2021年1期
关键词:办学思政政治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三驾马车”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读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壮大。这些高校在读大学生受中西方两种文化冲击、两种价值观影响,导致对其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如何做好这一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现状及特点

1.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1],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招生政策,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录取分数较同学校、同批次其他专业分数偏低,加上合作办学学费高昂,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经此渠道入学。从生源层面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生源较同学校、同批次其他生源有一定差距,学习基础相对较弱。

2.学生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学业压力大。按照合作办学课程要求,学生除上专业课外,还要学习语言课程。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为例,大部分学生零起点学习俄语。大学前两年要修习十余门语言课。另外,按照合作办学协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课时由外方教师全俄语授课;部分想拿双学历、双学位的学生大三以后还要出国学习,这都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挑战,使得这些学生面临比其他学生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

3.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综合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家长受教育程度高,普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爱好广、兴趣多,视野开阔,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且他们愿意展现自我,很容易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崭露头角。[2]但是,他们有时也会出现沉迷于文体活动而忽视了个人学业现象。

4.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律意识弱。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受家庭优越环境影响,社会化程度比一般学生高,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自我意识比较强,注重个人自由。同时,由于其成长过程缺少磨砺,学习积极性不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抗挫折抗打击能力较弱,在生活独立性和学习自主性上有待进一步提高。[3]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共有特点,也有自身独有特点,这也给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由于文化差异影响,外方不希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过多思政教育。由于中方未将合作办学高校思政教育提到足够高度,外方在办学过程中又有一定话语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1]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专业和语言学习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同时,对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往往套用现有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将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未结合他们的特点探索适应他们特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针对性。

2.“跨国界”、“双校园”模式下理念方面的冲突

中外合作办学多采用“3+2”或“2+2”学制模式,即学生先后在国内外学校学习,完成学业后获得双学历学位的学制模式。国内外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国内接受教育时间较短,故思政教育效果难以保证。[3]学生到了国外,又面临环境适应、语言障碍、课业压力等困难,产生的思想冲击和心理问题受时差及空间所限,国内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并引导解决。另外,国内辅导员队伍普遍缺乏开展国际交流的经验,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海外留学背景,视野不够开阔,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3.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不同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师生在一起学习、交流、互动,难免会产生文化碰撞。学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国外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价值观等,这对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具有积极意义。但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判断力不强,容易受错误思想诱惑,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社会现象等产生认识偏差。在拜金主义、奢靡享受价值观影响下,可能产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与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更迫切地要求做好对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虽有其特殊性,但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不能变。国家早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结合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学习情况及学生思想特征,探索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专业及语言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特征,深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语言学习有效融合,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和语言学习中,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确保各门课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强化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拓宽辅导员队伍国际视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要求思政教育队伍既要具备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又要熟悉所在高校办学理念及特色。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为例,基于赴俄学生走向规模化、常态化状况,学院拟通过轮流派驻制度,定期安排专职辅导员赴俄高校常驻,既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开展思政教育,又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使其了解合作方办学理念及特色,拓宽辅导员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

3.强化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先辈榜样引领作用。由于部分学生是抱着留学目的而来,故其入党愿望不太强烈,对党的认识也不系统。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辅导员要找准切入点,做好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江苏圣理工学院充分挖掘我党早期与俄共合作、先辈赴俄探索救国真理及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等历史,以此为契机加强党建,配合党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针对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让他们线上全程、全员参与组织生活,定期向党组织提交书面思想汇报,加强对其教育引导。

4.强化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积极开展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江苏圣理工学院以品牌文化节活动为主题,充分利用学院的外教师资,围绕俄语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俄语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增进学生对俄罗斯的感情,为推进学生国际化教育奠定基础。

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需要出国完成学业,直接面对国外文化的挑战与冲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守好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底线。通过课堂教育将国家发展战略、爱国情怀根植学生内心。重视学生出国行前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合作院校进行介绍,避免出国后对国外事务的认识浮于表面,产生迷惑。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生阳光成长计划。因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语言,导致学生课时量过大(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为例,学生每周课时量多达50 节)。学业压力过大而没有适当的途径来纾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学院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增进了同学之间了解、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能发现心理状况异常问题。为特殊学生群体制订阳光成长计划,通过辅导员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家校联系沟通、为其提供相应心理咨询服务等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必将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也将持续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时代需求,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念、内容、方法与路径,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办学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