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赵聪
党中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近年来中国出现的传播影响最迅速、工作任务最繁重的一次紧急性突发事件,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发展瓶颈”。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是助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完成医院管理、服务、技术、经营等全方位的创新,而且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合理的人事变动直接决定着医院发展的上限,关系着医院的市场竞争力[1]。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尽管不如最初发展猛烈,但仍然存在反复的情况[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界定过于宽泛,导致后期政府关于公共卫生事件进展相关信息供给不足,加剧社会群体恐慌情绪出现,损害政府公信力,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3]。“健康中国”战略需求、“预防为主”卫生方针以及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现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对健康中国视角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与需求。
(1)由关注“行业模式”向关注“社会模式”转变。后疫情时期,公共卫生事业正稳步从“行业模式”向“社会模式”发展转变升级,一些发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投入支出居高不下,且持续增加,给当地政府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中国依然存在包括重大疾病层出不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传染病感染率居高不下、居民健康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不够高等突出问题,医疗体系与健康状况出现明显脱节,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快速推进与发展。
(2)由关注“人的健康”向关注“社会健康”转变。随着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以及新型流行性传染病的不断增加与扩大,预防传染病所需的公共卫生资源与配套设备与日俱增,公共卫生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愈发增大,导致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不断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与临床医生等人员间交流合作变得十分紧密,全面性、交叉性与全链条思维正逐步有序构成,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单一的人的健康向全面综合的社会群体健康转移。
(3)由关注“传统技术”向关注“新型技术”转变。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指导学校逐步完善生物教育平台,可使生物教育平台朝着正确的指引方向发展。通过生物教育建设平台的完善,人们能够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更加深刻的理解[4]。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中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病原检测、抗病毒创新药、疫苗等生物医药技术,坚持把生物技术放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和关键位置,高质量服务“健康中国”发展,这对推进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由关注“基础学科”向关注“热门学科”转变。健康中国新时期,现有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不足以全面化解和应对来势凶猛的传染疾病,不足以全面消除传染疾病的传染源。较多高校公共卫生学院除面向学生开设医学专业外,还额外增加公共卫生等热门专业知识研究学习,开设热门专业学科建设,创建多学科教师合作创新、学生跨院系培养新模式,打造一流公共卫生人才提升基地,为更好防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制造顶级防控疫苗、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供坚强的保障。
(5)由关注“科研岗位”向关注“管理岗位”转变。公共卫生院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科研机构、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院等领域工作,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医学检测等有关的具体岗位工作。公共卫生院校毕业的学生选择参与公共卫生政策和策略管理的专业人员偏少,导致出现政策研究的力度不够大、研究不够深、分析不够到位、推广不够广、应用不够全,作用于实践的功效不够明显、水平不够高。
(1)公共卫生队伍缺口较大,高层人才培养不足。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0%以上工作人员仅为专科学历,只有7%的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我国公共卫生队伍高学历者占比不够高,学历优势不够明显,高水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能力不够强。公共卫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培养不够、支持不足,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人才规模远不如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已不能适应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新挑战、新需求与新要求。
(2)公共卫生人才待遇不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公共卫生人员工作难度较大、工作复杂性较强、薪资待遇不够高,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疾控队伍作为公共卫生人才的一个组成部分,疾控队伍人才引进与培养、能力提升与培训不够,成长链条不够完善与清晰,导致人才的全面跟踪培养不够。疾控机构在待遇上远低于公立医院,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单位尤其是中青年业务骨干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工作斗志不强,队伍稳定性不够,专业、骨干人才留不住。
(3)公共卫生教育重视不够,专业学科发展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内,公共卫生属于医学类,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多年来得不到高度重视与长远规划,专业发展停留在之前传统的建设基础上,使得前沿性、高端型专业发展严重受挫。在全国2600余所普通高校中,能培养公共卫生本科生的院校仅97所,公共卫生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尚未全面覆盖、尚未全面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规划、长远谋划,对人才分类、人才培育、人才挖掘、人才深造等重视程度不够高。
(4)公共卫生师资数量较少,实践教学能力较低。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稳定、高科技含量的教学实践场地和实践教学经费,导致实践教学受影响。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匮乏,实践性强的案例教材和政策保障不到位,影响教学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公共卫生院校实践教学创新性不够、开发力度不够大,流于形式等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实践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1)构建全链条公共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型、复合型应急人才队伍对于构建高精尖国家医学人才培养愈发重要。应急处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培养和造就有中国特色应急处置人才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本之策[5]。一要调整人才层次结构。抓住高校研究生扩招机遇,提升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挖掘探索公共卫生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栽培路径。二要强化人才系统建设。加大对毕业学生教育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强化对疾控人员、基层全科医生发展培养,增强与疾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合作,强化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增强应急专业水平与能力。三要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为符合要求的学校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为非专业背景的医务工作者、公务员等群体开设专业课程教育服务,探索公共卫生专业与多学科专业人才建设模式,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知识素养和技能,用高水平人才更好地服务公共卫生事业,用高质量人才体系服务于高水平健康中国建设。
(2)塑造现代化公共卫生专业教学架构。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在组织结构、工作内容、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6],公共卫生的覆盖面愈发宽广,预防医学的社会功能、公益特点尤为彰显。一要优化核心技能课程建设。推出一批公共卫生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关键课程、品牌课程,强化生物医学教学内容,增强公共卫生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眼界和工作开展的水平。二要强化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借鉴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构建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打造公共卫生重大事件优质案例库,挂牌成立一批优质疾控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相对固定和条件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三要明确公共卫生专业认证制度。国家设立公共卫生院校评估机构和建设标准,对公共卫生医师进行专业科学认证,对公共卫生院校教学质量、培养模式进行全面评估,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专业质量与水平。
(3)完善均衡性公共卫生人才保障机制。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建设对维护全民健康和国家公共安全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公共卫生优质人员培养纳入人才规划、教育规划、科技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势在必行。一要强化政府主导。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经费投入政策和保障机制以及人才科学评估机制等形成一体化培养建设体系。二要加快创新发展。在国家、省、市或政府主管部门的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人才支持计划、学科或专业建设工程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及学科政策性倾斜并形成常规保障性机制,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创新发展。三要实现交叉融合。发挥高水平大学一流基础学科、一流医学学科、一流公共卫生学科的优势,打造一批公共卫生学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公共卫生研究创新中心,研发后疫情产学研用的医疗卫生健康产品,让多学科融合产品与服务更好地作用与健康中国宏伟大业。
(4)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教育教学路径。当前,中国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滞后,亟需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一要优化基础建设。在抓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上,强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命伦理、信息科学及全球卫生专业技能等基础专业和学科的学习与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基础根基。二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和增强集体合作、应对和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三要打破传统理念。多渠道、创新性组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公共卫生教育教学队伍,鼓励公共卫生院校骨干人员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参与锻炼,加强与综合大学相关学科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稳步提高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快速发展。
(5)打造前沿性公共卫生特色学科专业。从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中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中存在公共卫生预防经验不足、应急响应不够迅速、传染病应对举措不够多等情况。应调整《传染病防治法》的应对事权逻辑,理顺《传染病防治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衔接适用关系[7]。一要迅速启动公共卫生人才系统培养。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鼓励机制和人才长远规划发展机制,以更高的思想站位、更长远的创新眼光建设和发展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培养更优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体系。二要重点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在关键学科、专业平台、人才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加快发展传染病、公共卫生管理等学科,打造优质高效的学科专业。三要突出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实际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要强化问题梳理与归类整理,加大对公共卫生专业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人才招生培养的投入,引导医卫人员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实际瓶颈问题,以良好的公共卫生作风助推后疫情工作稳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高水平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