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琪·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八(3)班
上了初中以后最期待的节日便成了春节。倒不是因为在春节时能收到各种各样的红包,也不是因为能换上新的衣服裙子,只是因为在春节时,我能收到一份来自外公的特别礼物——稻米。
一提起来稻米,我就会忍不住地欢喜起来,就会想起它被煮成米饭时的香味,水咕噜咕噜的声音;就会想起它摆成的一幅幅的金灿灿的图画,老师的小红花。在“稻浪”里会想起在细雨中劳作的身影。八仙桌前是外公的爽朗的笑声。真的,稻米在记忆里结的缘实在是太多了,多得实在是说不过来,所以即使我已经很少能够看见它了,它还是挤在我的记忆里,令我难以忘怀。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站在厨房的门口,朝着那门里的“世界”看。外公是那个“世界”的“主宰”。天刚刚亮,天空还灰蒙蒙的时候。外公就起来了,他就会进入厨房,从灶台下拖出稻米,熟练地将它倒入碗里,就着清水冲洗起来,又搓、又摇、又晃。其实自己种的米并不需要不放心。可每次我们一家来了,外公就会冲洗很多遍,冲得米都发了光,才肯把米倒入锅里,挑弄起柴火来。每每到这个时候,我才会起床,外公总是打趣我是“小懒虫”,可外公从不知道,我是掐准时机等着米饭的味儿飘出来呢!等着水奏出咕咕的乐章。那味道和声音,是我无论什么时候都难以忘怀的,也是我小聪明的最好回报。
难以忘怀的除了味道与声音,还有农忙时期在稻米中游动的身影。秋高气爽,风刮来了丰收的声音。在“稻浪”中是各种各样的“好汉”。他们一个个身怀绝技,有的怀着“分身”绝技——动员一家老小出来收稻;有的则使用了机器——用收稻机来收稻;还有的,就是像我外公一样的了,单枪匹马干活,秉持着“关公精神”。但外公也有不同于人的地方,那就是我,我每一次都坐在田埂上,为外公打气加油,奋力呐喊,看着外公在浪里灵活地游来游去,弯着腰,汗水顺着稻叶滴进土地里,再抬起头时,汗水便随着动作直接洒到了稻粒上,但背脊仍保存着弯下去的痕迹,比脸上的皱纹还要弯。于是从那时开始,我的饭碗里就再也不剩米饭了,一粒也没有。因为我从外公那儿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最喜欢的还是外公那精巧的稻秆手工品,几根稻秆在外公灵活的双手下,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物件。什么蛐蛐啊,双截棍啊。假期结束,包里塞得满满当当。随便拿一个去学校,展示给同学们,立马就能收获各种羡慕的目光,不仅羡慕我有蛐蛐有双截棍,更羡慕我有个这么棒的外公。外公的稻秆,让我小小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可上了初中之后,我离稻米就越来越远了,和外公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每每收到外公的稻米,我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怀念。到底是怀念一去不复返的稻香味时光,还是怀念外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