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02 01:35刁丽颖苗海霞王颖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研究生大学

■ 刁丽颖 苗海霞 王颖

1.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北京 100864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研范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类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强大优势。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教融合催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1810年,德国(普鲁士)创办柏林大学,提倡科研与教育结合,标志着近代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并最终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德国模式。19世纪下半叶,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创研究生院,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术与育人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创新发展了研究生教育,引领了研究生教育发展潮流。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决定国家强盛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成为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高水平科研过程中培养高水平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生培养途径逐渐发展成为,以教育引领从培养人才开始向后整合科学研究功能,即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和以科研引领从科学研究向前整合人才培养功能,即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两种培养途径,这两种培养途径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全貌。

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趋势。鉴于世界各国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各具特色,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2],本文按地域梳理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通过借鉴国外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今后我国科研机构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进而释放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更多潜力。

1 美国模式

美国的大学既有广泛的学科体系,又有反映科研需求的先进课程、研讨班、科研实验室所构成的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3],是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的唯一主体,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工作主要以大学为主。相比于大学,美国的科研机构并不独立地承担研究生教育的职责,但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统筹协调下,科研机构与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承担着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工作。

美国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以下3种:

1.1 科研机构与研究型大学相融合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过新建实验室或发展已有实验室,围绕国家使命,积极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科研任务,通过多学科交叉,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二战结束后,这类实验室并入国家实验室系统,开始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开展研究,实行联邦政府所有、大学代管的管理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国家实验室作为大学的重要科研平台,与所在大学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到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中,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大学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训练;大学为学生开设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成立于1939年,早期关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二战期间,在涉及原子弹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战结束后,实验室并入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实验室系统,受美国能源部委托,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CB)管理[4]。实验室主任由加州大学理事会任命,并向加州大学校长汇报。两个机构在人员上高度融合,通过设置学生科研项目和对教师实施科教融合的激励政策等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有超过200 名LBNL 的研究人员同时是UCB 的老师,每年有超过500 名UCB 研究生在LBNL从事研究工作。

1.2 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演变成研究型大学模式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对学位授予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为了吸引年轻科研人员,保持自身的科研活力与动力,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为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型大学或学院[5]。这类大学比较重视跨学科交叉及人才引进与培养。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其前身是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创建于1901年,1955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扩展了自身使命,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于1965年正式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成为美国第一所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型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心,只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不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生。洛克菲勒大学秉承通过科研实践培养人才,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出科研成果,关键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科学难题。这样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使得洛克菲勒大学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截至2020年,有25 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23 位获得美国的最高科学奖——拉斯科奖,20位获得美国国家医学科学奖章(数据来源:洛克菲勒大学官方网站,www.rockefeller.edu)。

1.3 建立“企业-大学”联合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企业的研发机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任务主要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也从事与某些技术相关的前沿基础研究工作。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美国研发投入(R&D)总经费的60%以上,大约3/4 的R&D 工作是企业部门完成的[6]。企业与大学共同建立“企业-大学”联合中心,通过项目委托、人才交流等方式将企业技术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侧重应用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7]。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大学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准备,并可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如贝尔实验室、IBM 公司、波音公司等知名企业及其研发机构都通过与大学建立“企业-大学”联合中心的模式参与研究生培养。

2 德法模式

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在科研方面,科研机构与研究型大学的地位相当[8],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科研机构不能独立地承担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大部分的科研机构通过与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也有少数科研机构通过与大学合并重构成新的研究型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国家层面设立协调机构,如法国的国民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德国成立类似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完善共同研究体制,从机构设置和政策制度上保证大学与科研机构在合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使人力、资金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避免形式上的合作,真正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8]。

德法的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科研机构与大学共建科研单元模式

科研机构与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究院等单元,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承担大量的人才培养工作[9]。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但更依赖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在科教协同方面开展优势互补、双赢互利的合作,大学充分发挥其教育与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科研机构也发挥其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及人才的优势,提升大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简称“马普学会”)所属研究所一直与大学合作紧密,从2000年开始,马普学会已有下属55家研究所与83所大学合作共建68个国际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s,IMPRS,数据来源:马普国际研究院官方网站,www.mpg.de/en/imprs),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做大学的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学习与科研工作,大学授予学生博士学位。2008年,为了深化与大学的合作力度,马普学会与美因茨大学联合建立美因茨马普研究生中心,博士学位仍由美因茨大学授予,但马普学会在博士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以及考试等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甚至在学位证书上,除了印有美因茨大学的校徽外,还出现马普学会相关标志[10]。法国的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通过与大学共建协作研究单位和混合研究单位,与高等教育部、大学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同确定科研计划,高等教育部匹配所需的科研经费;大学与CNRS 的合作不仅促进科研设施和文献资料等资源共享,同时促使教师从事科研工作;CNRS 的科研人员经在大学注册后可承担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11]。

2.2 科研机构与大学合并成新大学的模式

为了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于2005年启动实行“精英计划”,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对特定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资助,其资助范围包括特定的精英大学、精英研究生院以及精英研究集群。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合作申报、共建“精英计划”中的项目,在国家经费资助下科研机构与大学共建教学和科研的协同平台,以此提升科研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大学的国际竞争力[12]。如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KIT),于2006年由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与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合并而成,并入选德国首批“精英大学”。德国精英大学的评选为滚动制,每5年评选1 次,2019年KIT 再次入选“精英大学”。在2020年QS 世界大学排名中,KIT 位列世界第124位。KIT肩负着教学、科研和创新应用3大使命,不仅瞄准一流研究和卓越教育,还致力于成为一个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终身教育的基地(数据来源: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官方网站,www.kit.edu/english/index.php)。这种由地理位置及发展目标较近,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的合并模式成为科教机构合作的创举,是比较彻底的一体化整合重构,新大学不仅打破了固有的研究体制的界限,促进教学、科研和创新应用的无缝衔接;同时实现了科研机构与大学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科研机构与大学合作提供了新模式。

3 亚洲新模式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日本、韩国和沙特等国家在传统大学的基本组织体系外,通过联合研究所或者新建跨学科研究院来创建新型的研究生院大学,仅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倡导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高水平科研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开启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3]。

3.1 研究所联合建校模式

日本和韩国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或制度的引导下,相继成立了由多家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新组建的大学负责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具有学位授予权;参与的研究所既是科研机构的法人,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学的教师同时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是该校的教师。大学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科研设备和科研数据等优势资源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政府以“大学共同利用机构”的形式,积极推动科研机构成立研究生院大学进行研究生培养[14]。1988年日本修改《国立学校设置法》,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从法律上获得了与大学同等的地位,可以招收研究生和授予学位[7]。同年,日本依托本国顶级水平的研究机构成立了第一所国立研究生院大学,即综合研究研究生院大学(SOKENDAI,以下简称“综研大”)。综研大共设有6 个研究科、23个专业方向,只开设博士课程,由分布在日本各地的21 个国立科研机构(含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天文台)联合组建。综研大采用“总-分”的管理模式,即作为国立大学法人的综研大负责总体管理,拥有学位授予权并统筹全校教学科研规划及日常运营;各组成单位既是独立的研究机构法人,也是综研大的一个科系,履行着研究生培养的义务,负责研究生专业课的开设以及专业指导[15]。除综研大外,日本相继成立北陆先端研究生院大学、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政策研究生院大学等由研究所整合成立的研究型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13]。韩国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T)成立于2003年,是由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IST)等共22 家韩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联合创办的,各参与研究机构各自相对独立。总体来说,日本和韩国的研究生院大学的组织架构类似,但培养目标与定位各不相同。日本的研究生院大学目的是创造出世界最高水准的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能够在下一个时代担任科学技术创造的指导性人才。韩国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生院大学则实施以科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缩减课堂授课学时,将科研实践计入学分,培养科研创新性及实用型人才。

3.2 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校模式

为了重新恢复阿拉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曾经地位和作用,促进沙特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投资100 亿美元,于2009年9月成立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KAUST),是一所专攻理工领域的国际化私立研究型大学,旨在为沙特打造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典范。KAUST在院系设置上不受限于传统高校模式下的按学科设立系所,而是建立高精尖的跨学科研究院。设有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数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部以及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部等3 个教育教学组织单元,并设有视觉计算、海水淡化回收、太阳能及光伏工程等11 个极具新兴产业特色的研究中心,学科设置覆盖了沙特及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KAUST 不招收本科生,只面向全球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6]。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KAUST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论文平均引用次数增长最快的学术机构之一,在众多国际可比指标上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据QS世界大学排名2016年报告,KAUST在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职科研论文平均引用率”上位列全球第一,已超过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牛津、剑桥、耶鲁等世界名校。可以看出,KAUST 具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潜力(数据来源:QS 世界大学排名官方网站,www.topuniversities.com/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4 结论与启示

我国从1981年正式建立学位制度起,科研机构就与高等院校共同承担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是构成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具有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资格的单位有235 家,约占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8%,但2019年科研机构研究生招生规模仅占全国1%。目前,我国具有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只有少数几家成立了研究生院,其研究生教育相对比较成体系,管理比较规范;其他大部分科研机构基本以本单位培养为主,学生规模少,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借鉴国外科研机构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结合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实际,对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提出几点启示:

4.1 应鼓励科研机构承担更多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

高水平科研机构举办高水平教育,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2019年,我国共有3306个国有科研机构,其中央属717家,这些科研机构拥有高水平建制化的科研队伍、良好的科研环境条件、丰富的前沿科技研究项目、跨学科的组织模式、充足的研发经费、行业特色鲜明等优势,有能力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多更大贡献。企业研发机构8.3 万余个,部分大企业具有研发实力强、培养高层次人才承载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根据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科研机构人均研发经费约65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研发经费约为43 万元,高校人均研发经费约35万元。但计入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2019年具有招生和培养研究生资格的仅占全国科研机构11%左右,科研机构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机构没有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对新形势,仅主要依靠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挖掘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研究生教育的潜力,允许更多的科研机构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支持已有学位授权的科研机构承担更多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鼓励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科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国外科研机构参与研究生培养,均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或统筹管理与指导。我国应进一步重视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研究生培养,为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加专项招生计划,指导合作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沟通机制、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对学生进行无缝管理。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与科研项目联动机制,依托科研经费自主确定招生计划。为发挥大学优势,同时调动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允许有学位授予权的科研机构与大学联合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证和学位证上允许科研机构和大学双盖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新机制。

4.2 应构建多样化的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际上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是各国结合自身的实际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有特色与优势。我国的科研机构应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科研机构的学科特点、办学实力、行业特色及培养目标等,建立起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学科齐全、办学实力强并有较好的科研条件的科研机构,可参考日本、韩国的研究生院大学的模式,组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科研机构既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又是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属于日韩的这种模式。有实力的大型科研机构也可参考美国模式演变成科教一体化的研究型大学,在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中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自主完成招生、教学培养、学生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管理,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一体的管理体制。对于学科领域较单一、学生规模相对不大、行业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德法模式,科研机构与大学共建科研单元,或者科研机构与大学合并成新大学,以及美国的科研机构与大学相融合等模式,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双方的优势,着重培养满足不同行业领域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矿业、电力、水利等行业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可参考此模式。对于研发实力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培养研究生承载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参考美国模式,可建立“企业-大学”联合中心培养研究生,以企业为主体,侧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如华大基因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吉利控股集团于2007年投资创建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与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

4.3 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管理

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平台、优质的师资队伍、大批高水平科研项目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优势,对研究生需求旺盛,培养能力强,但由于科研机构的核心任务是科学研究,考核的重点是科研成果,所以科研机构对研究生教育重用人轻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够专业,导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全球一流科研机构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研究生培养中,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的各类科研机构,应该与时俱进,要把培养研究生作为自身长期发展战略或作为自身的使命定位,增加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改革创新,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建立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包括配置专门部门和人员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导师培养人才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作为着力点,增强导师育人意识;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完善导师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健全导师评价机制,将导师担任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纳入科研机构职工考核范围。积极探索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发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的优势,切实提升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研究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逆行者的武汉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