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付小费

2021-01-01 22:50宿亮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领班被调查者小费

宿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让很多的旅行计划搁浅。虽说即使身处大洋彼岸,也可以和国内的家人朋友视频通话,但缺乏实际接触,真的会让我们忘了彼此生活的差异。就比如出门吃饭要不要付小费,付多少?

第一次接触付小费这件事,是大学的时候去比利时做交换生。穷学生自然是吃不起需要付小费的大饭店的,直到我们遇上了给学校一场大活动打工的机会。活动中领的餐券是可以在布鲁塞尔很多地方用的,于是几个人攒了好多天餐券,在活动快结束时到其中一家米其林餐馆吃饭。

食物的确对得起价钱,但餐券却只适用于食物。吃到最后,餐厅服务员领班眼巴巴等着我们付小费。第一次经历这种“大场面”的留学生,实在不知道该不该付、付多少。于是,我在口袋里找了几欧元的硬币放到桌上。领班默默说了句:“你真大方……”回学校后,当地同学告诉我,差不多得付餐费的20%。心算后,我才回味出领班话里的讽刺。

这也不能怪我,一直生活在完全没有小费文化的环境里,怎么可能一到欧洲就自动养成付小费的习慣?别说不知道,就算知道,临到吃饱喝足也未必记得。

两年前,我去美国吃的第一餐,是在西海岸一家汉堡店里,用信用卡付费后就直接拍屁股走人了,全然没有去想服务员收拾桌子时看到空空如也的票夹会是什么感受。那家汉堡的味道的确不错,结果第二天再去,进门20分钟了都没人搭理。

后来,当地人告诉我,这些服务员的工资绝大部分来自顾客的小费。有些服务员甚至会在前台贴出告示:“老板太抠,请记得付小费。”所以,像我这样“不自觉”的客人的照片不被传檄全城的饭店,就算很客气了。

小费的确是一种习俗,由来已久。但这件事真的就是入乡随俗这么简单吗?

其实,付小费在西方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疫情期间,不少美国餐馆倒闭,仍在工作的服务员和外送员承担额外的健康风险。不少美国文化人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上呼吁,出门吃饭记得给服务生20%甚至25%的小费。不过,从实际情况看没啥作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一项调查,询问1600名仍在工作的美国餐馆服务员,其中80%的被调查者称疫情期间单笔小费的金额减少了;78%的被调查者说,在要求客人严格遵守戴口罩等防疫规定时,遭遇“敌对行为”。为了客人不“克扣”小费,越来越多的服务员会有意无意地避免提醒对方。

有社会学家说,这反映了小费文化的痼疾,由于收入中一大部分来自小费,服务员不得不在取悦老板的同时取悦客人。当这种文化发展到极致,很多拿法定最低工资的服务员,报酬中的大部分均来自小费,而不是由雇主来履行最低限度的法律义务。

这让我想起“恶劣天气要不要叫外卖”这种看似两难的选择。恶劣天气中,外卖员、快递员的风险到底应当顾客承担,还是雇主承担?哪种方式对这些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更公平、合理?而美国在疫情背景下所遇到的类似问题是:服务员的收入应该由雇主保障,还是顾客保障?

要是真的不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叫外卖,外卖员的收入会不会减少?特别是现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要是老给服务员小费,会不会让他们习以为常,忘了老板还有保障员工权益的义务呢?想得越多,越像是哈姆雷特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于是,为了获得答案,我揪住老给我送快递的王师傅一通问。老王挠挠头:“对我最合理的事,就是少问点问题,让我早点送完这一趟货……”

猜你喜欢
领班被调查者小费
小费,走近尼日利亚人的捷径
“小费”也有大学问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摔杯为号
双语笑话
在美付小费的潜规则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小费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
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