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骞
几年前,日日见一个性情憨厚的男孩,常独留校舍,牛角挂书,笔记盈累,从未松懈。所以令我游心寓目。他是大四医学生,告诉我,之所那么勤奋,只因别人听一遍就懂的东西,他反复三五遍也无法理解,只得拼命用功,可惜效果不大。烦恼于是否适合学中医。
我告诉他,等你多谈几次恋爱,医术就长进了。谈恋爱和学中医有什么关系?他陷入迷幻中。读写一天,常常耗心气,人会昏昧,他却眼神清澈,这种人有昼夜长明的特质,就是学中医的材料。眼神浑浊的话,可能会劝其改行。
他唯一的问题,老怕自己学不会。这种怕,令人没有自信。中医要想学得好,需通人事,多谈几次恋爱,了解人间事多些,有益融会贯通书本知识。他所谓的学不会,也因不像其他人那般,只想应付考试,而为联系日常与人体实际,试图深入思考。
看到他为一位月经痛患者问诊时,面红如胭脂。所以,过后才对他说出半玩笑话。目的是提醒他,勤奋值得肯定,另方面,由于对人事了解尚浅,还不能真正了解中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故而那些书本只是“生肉”。多结合人事感悟,终有一日可才。
几年过去,暗中观察,他已很厉害,医术长进快。没看错人,当初萍水相逢,适机所教,未妄托非人。
常收到還在上中医学院的青年来信,叙说关于自己学习中医的事,多是言语中透着无奈与不知未来。他们会问,中医究竟是什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中医。
中医讲究阴阳。如何学习中医,也讲究阴阳。学习中医,之初并不需要陷入到知识的海洋当中。
需要先开窍。要学中医,当然是要开思维的窍。思维的窍门打开,身体的气窍也会开,如同阴阳两窍,打开,才能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无限”。
学习中医,就好比在种下一颗种子,需要阴阳相生,才能逐渐茁壮成长。中医思维为阴,中医实践能力为阳。
什么是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既不是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中医思维是一元论。讲究见微知著。讲究整体观。如何练习自己的见微知著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自然中学习。
举个例子,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一条小吃街,究竟选择哪一家?选择客满座那家吗?往往有时吃下来,觉得味道也不过如此。光是选择客满盈门还不够,要看老板的面色表情如何,对满座客人,依然笑脸相迎的,味道往往二流。老板面色疲惫不堪,一副干嘛那么多人的略为不悦,这家的东西,往往最好吃。
当你走过一条臭水沟,味道不可闻。那么就可以联系人体,那些浊带病人,为何异味大,因为臭水沟的水缺乏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想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多少理解了为何总要强调生生不息。
人体如同树木。当主干养分不足时,枝干就会发生萎黄焦败。明白了这一点,当遇到所谓很多颈肩腰腿痛病人时,是否想想,人体因内部不足,所以无法输布养分于四肢,甚至躯干了呢。或者是某个地方的路线不通,造成运输障碍。前者是因不足不荣,后者是因不通不荣。自然地,就在思维中契合人体整体观念,而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会简单套个病名,套方而治。
再比如,我们去观察天地。下雨之后,出太阳,空气会变得清爽。为什么呢?不过是清者升,浊者降。天是清气之所在,而大地,以坤德承受化纳浊物。因此,人的脑府在上,为清者所在,人的下焦为浊物排泄之处。这是非常原始的想问题思维,可这样简单朴素的思维,却是近于自然。
为什么人的元气、丹田及胞宫在人的下部深部,不就与地球上的矿藏能量藏于地下相仿吗。当人们过于开采地下矿藏,会造成一系列能量流失,产生自然灾害。人也如此,元气过于耗泄,精气神变弱,魂魄不全。
没有这些基本的思维,不太好切入中医中天人相应与万物同源的整体观。
学中医之初,只是一味学习过多的知识,而没有切实行证中医思维之理,是有阳而无阴。一味学习治病技术,忽视自然之道的学习者,总是很快碰到瓶颈,能取一时短胜,却逐渐觉得老师与中医都欠了他。
有了基本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万物同源的理解,才会渐明同气相求的道理。
万物同源,虽然人与动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相去甚远,但是,人与动植物,都因秉受了天地之气而生。从中医角度看,人体内的水循环系统,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模式类同、相仿。
自然界中,树木、土壤、河流以及土壤浅表水系统、海洋、太阳和大气层,都参与了自然界中水的生态循环,各种元素共同合作,相互影响。
人体呢,肾与髓如海洋,封藏生命源头能量,还蒸腾水液、负责开阖水液的输布,同时,也如海洋影响着自然界中的大气系统一般,肾与髓影响着呼吸的质量与平稳性。肝,相当于树木,对水液的改善、保固起着疏导、存储作用,也进行调度。肺,好比自然界的大气系统,通过呼吸,推助水液蒸腾、肃降。脾,好比土壤,对体内保持合适的水分起平衡作用,当水液过盛时,反过来影响脾土的土壤分配与土壤质量。
人的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相当于自然界中无形之手,主宰、施令,各脏腑相互配合,也如天地中的太阳,为人体提供热源,影响着水液循环。膀胱之胞负责藏水精,并借助三焦油膜系统,及膀胱经联系内外与肾中阳气的蒸腾,运布输转于全身,如同自然界中地下水与大河流系统,经土壤浅表水系统径流通道,一方面负责了水液分配与存储,另一方面也提供道路。
陷入到纯学科知识学习模式中的学医模式,更像一台没有联网的电脑。向自然学习,如同接入了互联网。格局与见识,自然要相比于一台单机强大。
中医思维的建立,是为育阴,至于真正实践中的法、术、器,及个人中医能力的培养,是阳。中医思维是指导运用中医能力的方法论,不断练习中医思维,对于中医能力,可谓育阴涵阳。同样,在中医思维与理念的框架里,不断地学习中医技术,博极医源,提升中医能力,也对中医思维的实践产生体证,形成体用合一,可谓温煦学者之血。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结合一起练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阴阳和合的思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经典的诸如六经体系思维,或五行观念,加之经络体系,或原人血脉脏腑骨髓等理念,都为中医思维,为阴。中医的具体技术,应用方法,工具驾驭,为能力,是阳,只有阴阳不断结合,才有血有肉,有魂魄。
人,依赖于自然界,依赖于天地而诞生、生存,故而人与天地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自然也就与人类发生着紧密联系,对人体或产生积极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天人合一本是自然之道。
《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现在看起来,是在描述上古明医的技高,如同在聆听遥远而古老的钟声。援物比类,是东方特有的思维。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反映在外在的现象上。古人观察天地的变化,总结其内在规律。正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又有“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故而,可以了解到中医的基本观念,是以天地自然为核心。因此,中医思维尤其注重对“象”的把握。
什么是象?很多人一听到中医看象,就联系街头看相测算人生祸福吉凶,财运桃花运。包括当今主流中医教育体系中,提及于象时,常常敷衍了事。年纪尚轻的医学生,由于未能得到引导,错过了中医的核心基础。
象,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形而上中的象。“经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一颗白菜,新鲜时会散发出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它的色泽、含水量、纹理,本能地感觉得到它的口感。一枚鱼,活时在水中游动,与翻白眼躺在案板,显出不同的象。中国人最擅长的看脸色表情说话,不就是看象观象吗?一个小孩子,见到爸爸一脸不高兴地回来时,都不敢跑过去要抱,连小孩子都懂得观象,大家都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
万物同源。脉象、舌象、面象、声象的变化原理,其实与自然界中的天象、气象、物象,及人世社会中的世象、心象、意象如出一撤。
中医观念中,穴道即是重要的能量点,用古人的话来说,是人体的风水宝地。人身穴名,处处可以见到象的思维应用。以池、谷、丘、陵、溪、渠、溜、海喻山水;以风、云、日、月、星喻天象;以门、户、枢、阙、室、都、冲、会、道喻居地;以鱼、鸠、兔、竹喻喜居;以椎、曲、廉、辅喻形体;以精、神、气、血、香、明喻功能。再引一个常例。
脉的有力无力主阳气足与不足,脉体大小主阴血盛亏状况,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即是取象。阳气不足时脉的无力,人的面象疲态,舌淡,好比天象中阳气不足,阴气过胜,天色晦黯。阳气过盛的脉,人感到口干,好比夏天时的热浪炙烤,万物渴望得到甘霖。阴血充足的脉,面象气色饱满光彩,皮肤光洁,好似养分充足的百卉葳蕤。阴血不足的细小脉体,人的面象形象枯槁,好似瓜干。无力、脉体细,阴阳俱虚,脉当沉细,却见脉虚浮,阳气游弋于表,表证尚在,里又孱弱,好似一个国家,外交内困。
因为人身之象与自然之象,及社会景象,本是一源所出,故而有治病如治国之说。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就是在说同气相求之理。轻清者属阳而上浮,重浊者属阴而下沉。所以,治上焦非轻不举,治中焦非平不安,治下焦则非重不能沉下。
药物有药体,古人早就总结了十种药体:宣、通、补、泄、輕、重、滑、涩、燥、湿。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燥。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纠偏人体,为人体在正邪两争中,实现阴阳和合。
药体结合于人体,不过就是根据能量、路线、瘀堵的等级与状况不同,合以用之。
不了解中医思维的人,无法理解鸡内金消食积的象形原理,是何原理。之所以不但能消食积,更善消金石之积。鸡常自食沙粒促进自我消化,砂囊内壁本身还附有消金石的灵魂能量。
所有的草木金石,皆有自身的灵魂。中医药起效的原因,不单只是药理成分,所谓药理成分不过是阴,还有阳的无形频率存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灵魂能量。
普通人看来,晨露只是水而已,可是在中医看来,它汲取的还有草木之气。不要觉得我们的古人先贤是瞎子,愚蠢到分不出露珠和普通水之间的区别。
外人看来玄之又玄,实际都不过是些朴素的自然之理罢。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拜天地为师,更能理解这种种诸象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医本是偷偷学,在行中偷,在住上偷,在坐中偷,在卧时偷,偷天偷地,也偷自己。暗暗用功,时时勤练,感知力就越来越敏锐。
为什么传统中医观念中,提倡春天不要杀生?为什么要提倡应该广步于庭,不要做肥宅?为什么提倡春天赏而勿罚?因为,天人合一,春气是阳气上升,气潜发散,生育万物之际。种种的提倡,都是为了令人能够符合于天地意志。春气发生,给予万物,物因而生因而荣。所以人当学习春气的施无求报,便是暗合行于道。暗暗行之,偷偷学之,就终有一日可以见道。此谓信之而后见。
天人地,如果把天地拿走,只留一个人,人什么都不是。
中医的学习方法,需要有中医思维与中医技术能力共同结合,才能开出阴阳和合的花朵,收获一元的果实。而基础中的基础,最初的,是了解一个核心观念,即世间万物,无论大如牛马,还是小如一橘一枳,还是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或是天空飞鸟,或潜如龟鳖,都是禀阴阳之气而生。有物而后有象,象亦由气而生。
有了这样一种学前的观念,才方便今后进入药物药理,针刺操作,按跷导引,以及各种中医术器的应用。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摘自微信公众号“请风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