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史鉴研究的相关问题探讨

2021-01-01 10:51赵子芳
兵团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摘要]当前,以各个历史时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史实为基本脉络,系统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证是加强新疆文明融合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以史为鉴,印证新疆各民族始终浸润于中华文化体系并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对形成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共识,解决新疆历史领域认知问题也有现实紧迫性。因此,从了解研究动态、明确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着手,加强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研究,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史鉴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6—0096—06

[作者简介]赵子芳,女,兵团党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副教授,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

新疆古称西域,实为狭义西域之地,即新疆古代天山南北广袤之地,因其处于亚欧大陆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早在2000多年前就成为东西方不同民族迁徙、角逐、居留、交往、交流、融合及多种文化交汇融集的要地。回顾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而当前,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交织,一方面,以各个历史时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为基本脉络,系统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是加强新疆文明融合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印证新疆各民族始终浸润于中华文化体系并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对形成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共识,解决新疆历史领域问题也有现实紧迫性。一直以来,鉴于境内外“三股势力”为实现分裂新疆的政治图谋,在新疆若干历史问题上有意渲染和扩大民族间文化差异,企图抹杀和否认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削弱和淡化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因此,从了解研究动态、明确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着手,加强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研究,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新疆各民族文化碰撞共存、交融互补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17世纪,西方人类学、史学界逐渐关注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及方法研究,意大利的维科,英国的泰勒、汤因比、马林诺夫斯基,德国的赫尔德、斯宾格勒、马克思·韦伯、拉策尔及美国的摩尔根、C·恩伯和M·恩伯、鲍威尔、博厄斯等,对文化的变迁、传播、涵化、濡化、创新、统一性和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由于立场问题,西方学者多表现“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色彩。19世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方法论超越了东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框架,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现实的历史叙述法”,用文化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文化变迁的最终动力,文化交往最终推进人类文明进程。20世纪初,国外关于西域民族文化史研究开始起步。英国的奥里尔·斯坦因的《沙埋和阗废墟》《西域考古记》研究了古代新疆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表现。同期,日本史学家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西域文化史》探究了西域人种、宗教、美术、回鹘等迁徙、汉文明发展史及文化影响。藤田丰八的《东西交涉史研究》的“西域篇”和羽溪了谛的《西域佛教的特征》对中亚和新疆宗教文化进行了参证。至今,西域文明史研究仍受国外学界瞩目,法国史学家鲁保罗(Roux J.P.)的《西域文明史》(2014),系统考证了西域文明史及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国内关于新疆各民族及文化发展研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汉代至清代的编年体、传记体、政史类史籍中,均有记载西域各民族及文化交流的内容。20世纪30年代,学界逐步拓展了新疆各民族与中原文化发展联系的史鉴研究。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33)对唐代长安、洛阳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等的“胡化”现象及与西域诸族关系做了详尽考察,初步印证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史实和规律。

改革开放后,学界更加注重从宏观视角进行察史观今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成果。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1982),收录了1951-1980年间李维汉、白寿彝、翦伯赞、齐思和、赵俪生等一批专家学者关于各民族对祖国文化贡献的论文。张广达的《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1985)阐述了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加强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1988年,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宏观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该理论指出中华民族归属成分都已具有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并形成休戚存亡、荣辱与共的多语言、多文化交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拓展了新视角。此后,学界关于新疆民族文化的史鉴研究日渐成熟。1996年,余太山的《西域通史》以丰富史料勾勒了新疆政治、地理、民族、宗教发展的历史轨迹。高永久的《各民族共创中华·西北卷》(1999)梳理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为祖国统一和经济文化繁荣做出的贡献。

21世纪以来,鉴于解决新疆历史领域现实问题的紧迫任务,学界加强了史论结合驳斥“三股势力”歪曲新疆若干历史的史鉴研究。马大正的《新疆历史纵论》(2002)和《新疆史鉴》(2006)提出应面对现实和未来研究历史,并深入考述了自西汉统一西域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存、交融与互补,积极主动保持和中央王朝的密切联系。苗普生、田卫疆著的《新疆史纲》(2004)用殷实的考古材料肯定了新疆文化类型的东倾性特征,驳斥了西域文化“西来说”观点,对新疆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变迁及与中原经济文化内在联系进行史证研究。仲高的《西域艺术通论》(2004)《新疆文化知识读本》(2009)阐述了西域诸族在乐舞、木卡姆、石窟建筑、绘画、节庆、诗韵方面的成就,体现多民族聚居与中华文化包容的景象。贺萍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2005)认为民族文化变迁与交融构成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的主线;厉声的《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2006)、田卫疆的《中国新疆通史》(2009)、《新疆历史丛稿》(2011),均考究和梳理了新疆民族、宗教、文化等史证观点和史论影响问题,以史印证新疆各民族有悠久丰厚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遗产,且多元文化继承并存、融合发展的历史规律。王恩春的《元代北庭畏兀儿历史名人在元朝的影响》(2011)以元朝畏兀儿历史名人的贡献印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王勇、高敬的《西域文化》和陈世明、孟楠、高健合著的《二十四史西域史料辑注》(2013)介绍并考证了汉代以来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历史。尚衍斌的《元代于阗人哈八石事迹考述》(2016)探究了哈八石及家族成员在汉地生活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展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历史面向。

通过梳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关于华夏、华夷一体到中华一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发展脉络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学术界对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更加重视。姚大力的《沟通欧亚的“瓶颈”:新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2018)从探究新疆历史上各民族人群、语言和文化的交往、积淀与变迁的规律,证实了新疆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洪美云、艾比·沙拉木、赵斌的《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视域下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关系探析》(2019)指出在中华民族大一统视野下, 才能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繁荣兴盛的动力源泉与内在机理;赵海霞、孟楠的《从自在到自觉:近代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之路》(2019)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疆各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认同。阿布来提·麦麦提、闫炜炜、张志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李元斌的《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根和魂》、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等成果,以大量史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同中原文化联系紧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以及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上述研究为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史论佐证,对后续研究无疑也极具启发意义。因中外关于西域民族及历史文化的主、客位研究视角差异,与西方一些学者注重各民族文化的“个体-个性-区别”研究不同,国内学界更侧重新疆诸族融入中华民族的“母体-共性-联系”的文化发展规律研究,但以各个历史时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为基本脉络,系统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新疆各民族始终浸润于中华文化体系并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以及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二、加强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史鉴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疆自古就有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共生的鲜明区域特点,千百年来,隨着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地区不仅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也是边疆文化和内地中原文化汇聚交融的关键驿道。新疆民族文化既有日益强烈中华文化内聚性,也兼具一定多元性、融合性和开放性。回顾历史,中央政权强大的时期都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增强、凝聚力增大和新疆各民族中国一体意识浓厚和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反观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节点,加强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研究,对回应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期盼,为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探索新疆各民族文化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对深入贯彻落实好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推进新疆文化润疆工程等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术研究意义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曾指出: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研究历史、以史鉴今,加强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关联—归属”的史鉴研究,对准确把握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规律,拓展新疆文明融合史和中华文化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其一,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佐证,尊重和把握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融合规律,探究历史结论的现实意义,对各民族进一步了解新疆始终统一于祖国的历史文化内因,对学史致用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共识和历史情感有理论价值。其二,辨析新疆各民族文化汇聚交融于中华文化一体的丰富史料,探究中华文化在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凝聚作用,对促进各民族正确认识我国疆域关系,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新疆各民族及其文化关系等奠定史证基础,以及对推进新疆文明融合史和中华文化史研究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二)实际应用价值

历史问题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新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史鉴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基础至关重要,是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问题的一个紧要课题。首先,鉴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史鉴研究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系统梳理新疆文明融合史、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各族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各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丰富史料证实新疆自古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结论,这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尤其历史领域实现共识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次,该研究为新疆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及为构筑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坚实的史证基础。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客观理性对待历史认知问题是解决思想认识根源的长期系统工程,以大量史料为学理支撑的史鉴研究对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实现民族团结、文化繁荣更具应用价值。再次,以史明鉴,警示当下,加强史鉴研究不单是学术问题,更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关乎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把握明晰的工作方向,是驳斥 “三股势力”割裂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历史和批判其编织的所谓“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一种文化”反动思想体系的有力武器。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做好干部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有重要实践意义。此外,以史印鉴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政治、历史、民族、文化等多学科史鉴价值,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历史知识普及化、社会化,为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问题,亦可为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做好新疆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等提供决策依据。

三、 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史鉴研究的重点内容

以古为镜,以史鉴今是我国研究历史的重要传统。通过鉴析各个时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物和历史资料等,阐明中华文化对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关照,印证新疆各民族在频繁交往中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等均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为重要研究对象,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宏观视角考察新疆各民族及文化交融汇聚问题,印证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礼乐志”、传说故事、名人传记、语言文字、宗教文化、美术工艺、乐舞诗歌、建筑科技,以及汉唐烽燧、古丝绸之路商道驿站遗址等历史文物素材,梳理汉代以来在新疆活动的主要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以史印证伴随新疆民族迁徙和文化交融、整合过程,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华文化。具体包括:其一,西域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促进民族文化交往的代表人物,是传播和引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使者”。从《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记述的中原与西域民族文化交流传说,到汉代以来来自中原地区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张骞、班超等不畏艰险入西域加强沟通联系;以及西域地区匈奴西边日逐王、乌孙王、龟兹王绛宾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对于增进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传播、物资交流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各民族为躲避战争的迫害,发生了一次次向南、向西迁徙。有中原地区迁入吐鲁番地区并建立高昌王国的汉人,也有柔然、高车、恹哒人、吐谷(读yu音)浑、悦盘人等,其中吐谷浑已通汉文,高车等也被中原各民族熟识,这些古代民族对新疆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彼此吸收各民族文化内容,并传承着中华文化。其次,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相互交融汇集中形成的文化。历史记载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吸纳汉文化,中原地区汉文化中也融合了新疆民族文化特点,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产互补、物资交换中频繁实现文化交流。同时,各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角逐、战争,迁徙、互市、交往,促进了各民族语言、宗教、习俗、建筑等各个领域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更加激烈,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在新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原的道教与西域佛教文化之间发生了新的交流与碰撞,掀起了继祆教之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又一次高潮。再次,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更加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隋唐统一后,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嘉良仪等先后归附隋朝。唐代及以后,在语言沟通方面,出现了“沙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新景象;音乐歌舞方面,琵琶、羌笛、龟兹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一度引领长安宫廷风潮。同时,边疆地区的突厥、吐蕃、回纥、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主动向中原文化靠拢,使得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格局目标更加认同,增强了各民族对代表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中原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空前繁盛。元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建立与内地相同的行省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语言、习俗礼仪、歌舞文娱、诗歌等各方面,以主动接受中原文化和不断传播西域风貌特色文化的方式增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大批畏兀儿、回回等民族通过学习汉文、汉语参加科举考试,涌现出一大批军事家、政治家、农学家、戏曲家、天文学家和翻译家等优秀人才,助推新疆民族文化发展出现高峰,而各民族文化沟通的顺畅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新疆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更为便利和普遍。最后,各民族在反抗侵略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佐证。清代,土尔扈特部东归和河北张家口的察哈尔蒙古、东北的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军民跋山涉水远赴新疆加强祖国边疆驻防,以及各民族反抗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新疆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反映出新疆各民族对祖国和中华文化极大的认同,各民族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等都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史鉴研究内容。

(二)通过史籍史料研究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各族长期、频繁的文化交流交融,印证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联系

回顾历史,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随着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往来,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借鉴、渗透融合 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中华文明五千年始终没有断流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华各民族继承了这一方水土形成的独特文明形态,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都崇尚大一统的政治智慧、坚持热爱祖国、团结凝聚、维护统一、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中华文化内部虽呈现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下的东西南北的差异,各民族因农耕、游牧或靠近海洋和内陆等区域经济文化的互补性,使中华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更具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

自古以来,关于西域民族及文化交流在《汉书·西域传》《魏书》《新唐书》《大唐西域记》《西州程记》《宋史》《新元史》《明史·西域傳》和清代《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等史籍及释本中都多有记载。近代以来,沿袭历史上“因其教不易其俗”的因俗而治政策,关于西域地方史的史料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中国大一统政治格局中的西域与中原民族文化交流,这些内容不乏新疆各民族物质、精神文化发展对中华文化丰富繁荣的历史例证。其中,汉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体系的关键纽带。汉代,汉文作为官方通用语文对西域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汉文化作为西域各民族重要的文化发展历史记忆延续至今。至西晋末年,汉文字和传统文化典籍等就已传入西域各地,并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央政权强大的各个时期,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使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性折射出各时期民族文化发展要求与民意相和的理性,以及不断延展了中华文明礼仪的广度和积淀了中华民族历史厚度,使得各民族都强烈认同和自觉传承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包容、吸纳,也使新疆各民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归属感,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

通过史鉴研究,将进一步明确新疆各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吸取给养并完成创新发展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紧密的历史联系也是不容置疑和割裂的。鉴析新疆各民族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者、传承者,以及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吸纳、包容、整合的凝聚作用,将印证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美与共”交流融汇于中华文化体系的历史规律。

(三)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体系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印证新疆各民族文化对繁荣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

从多元文化汇聚交流、发展变迁、融合繁荣到中华文化格局确立等不同层面梳理新疆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明确用史鉴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文化发展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新疆文明融合史的宣传教育,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和新疆文明融合史知识普及化、社会化,维护新疆团结稳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丰富发展作出贡献,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丰富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这其中不乏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品,如公元10世纪在新疆地区形成的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宋代著名的维吾尔套曲《十二木卡姆》,著名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优秀的诗集佳作《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这些均是中华文化园中的瑰宝。总之,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始终伴随着各时期民族的迁徙、战争、贸易和交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不同民族在西域力量角逐的过程中,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也许是被动的,但客观上,冲突博弈也使民族间的交往成为可能,不同民族在西域生活的过程中都留有其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长的同时,也对其他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间的迁徙流动,交往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当前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而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是不变的历史规律。

综上,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内在基础。2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历史共识正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思想基础。当前,面对西方“以疆治华”的遏制策略仍未改变,“三股势力”妄图利用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别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以期扰乱人们的思想,实施分裂活动,新疆历史领域相关问题已成为与敌对势力斗争的重点。正本清源、端正思想认识,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想言论,必须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共识着手解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仍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

因此,以史为鉴,加强对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以历史材料印证各民族文化有多样性差别的同时,也应更多展现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整体利益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崇尚爱国团结统一、共同反抗压迫剥削、追求美好生活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展示和宣传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证,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更多人心和力量,是铸牢新疆民族团结和睦之根本,也是为新疆构建起坚强思想堡垒、共创美好明天的基础性工程。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泰国侨领罗宗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