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约
闽南,全国著名的侨乡,闽南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海内外的一种民系文化。
闽南,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中外文化交融并蓄,造就了它开放包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闽南,见证了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和发展。2007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厦门主持召开设立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研讨会;同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设立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厦门挂牌成立。经过12年艰难的摸索实践,文化生态保护从理念提出到法规的出台,逐步走向规范化建设的道路。
一、大胆试验,立法先行
2019年3月1日,新组建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首个部门规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此,厦门市文旅局领导十分兴奋:“生态保护区从无到有,怎样建?建成什么样?之前都是摸石头过河,现在好了,文旅部把生态保护区这十多年探索和实践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部门规章,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了政策依据。《办法》明确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责任主体、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我们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按照法律思维、法定程序、法治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时代趋势和现实要求。在这方面,厦门一开始就把立法保护看作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行先试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实践。2008年9月,厦门在全省率先制定《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立法保护也提上议程。2009年,《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和管理规定》列入厦门市制定法规、规章计划项目。经历8年,几十次反复,不间断的调研论证、听取意见、起草条款,《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终于在2015年9月16日经厦门市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15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2020年4月,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厦门率先在全国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法规,是依法治国精神的体现,是文化生态立法保护的一次尝试。几年实践证明,《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把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强化保护工作的约束力,为规划、方案、实施细则的制定提供政策依据,实现文化生态保护的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促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厦门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从而走上了依法建设的轨道。
二、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厦门市非遗专家组组长陈耕在研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后表示:“从《办法》明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及从所采取的建设和管理的措施来看,说明厦门所走的路子是对的,这是我们坚持按照国家文旅部相关的规定开展各项工作,坚持立足厦门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果。”
2019年12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通过文旅部验收,正式成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几年来,厦门在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形成了“五个结合”的模式,即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学校的基础教育相结合,与对台交流合作相结合,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相结合,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相结合,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三个要素上:
一是人与社区。有活力的传承人群是良好的文化生态最基础的条件,而有创造力的社区则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基本的单元。长期以来,厦门积极开展“闽南文化走透透”活动,组织闽南文化社区讲坛,开设闽南艺术培训班、研习营,让非遗传承在社区、活跃在社区,促进社区全面建设。孩子是文化传承的种子,学校是文化生态的绿色园地,厦门在文化生态保护设立之初,就積极推进“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工程,先在100所学校展开试点工作,现已扩展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二是环境与氛围。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厦门一直把优化环境当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如修复闽南语环境,市文广新局、市语委办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开展“闽南语测试工程”,组织专家编写《闽南话水平测试大纲》,并参照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办法开展测试工作。在保护环境空间上,厦门积极开展“一区一点”试点,开展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厦门港历史文化街区、仙岳山民间信仰保护区、海沧沧江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同安城历史文化街区、翔安马巷历史文化古镇等重点区域建设,充分发挥传统村落、名街、古镇对非遗传承发展的承载作用,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参与者多了起来。
三是特色与创造。厦门鼓励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基础上,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创造与现实融合的内容和形式是生态保护的方向。如在文化活动方面,积极打造“南音比赛”“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歌手大赛”“莲花褒歌(山歌)比赛”等活动,组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习主席、普京总统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此外,非遗项目在闽南大戏院举办的厦门金砖会晤文艺晚会,在筼筜书院儒士馆、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等为元首夫人们表演,在惠和石文化园、蔡氏漆线雕艺术馆接待外国元首和来宾,都展示出特有的魅力,在世界刮起了一股“闽南文化旋风”。
三、牢记使命,突出特点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因台湾而设。实现两岸同胞、海外侨胞心灵契合,增进祖国和平统一认同,是历史赋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殊使命。闽南和台湾同根同源,闽南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厦门努力与台湾地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建立交流协作机制,深耕台湾基层,丰富民间交流,打造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交往平台,不断扩大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范围,拓展交流合作项目,打造出“海峡两岸文博会”“乡音之旅”“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等对台交流合作文化品牌,增强台湾同胞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在“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闽南人移民及后裔,闽南文化是其交流的重要纽带。厦门重视利用闽南籍华侨华人优势,发挥闽南文化作用,打造“一区一节”民间民俗活动品牌,开展与华人社区共同祭祖、谒祖进香等活动,与他们进行村镇、祠堂、宮庙、团体的“点对点”对接,开展扶持送王船、福德正神、保生大帝习俗等民间文化交流项目,推动厦门与马来西亚共同保护“送王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多元文化融汇,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提升了全体闽南人的亲和力。
四、贯彻《规定》,调整谋划
好政策让民众有获得感。谈起《规定》提出的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厦门翔安区农民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金城对文旅部开展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十分感激。近年来,厦门积极探索同安区、翔安区传统民间绘画和现代漆画的结合,提升了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使用和收藏价值,走出全新的“农民漆画”路子。他说:“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是政府提倡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在厦门文旅局召开的贯彻落实《规定》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落实《办法》,从文化生态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保护闽南文化的优质基因,传承和弘扬闽南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从而形成地方特色、风格和时代精神兼容的文化,将使厦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下一步的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依法保护区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根据文旅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对《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进行修订,使之走上更加规范的轨道。
二、促进《办法》贯彻向基层延伸,发挥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培养公民依法保护的理念,调动民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规范细化依法保护措施,制定《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意见》,确定工作落到实处。
四、推动《办法》确定的重点工作,加强厦门特定历史发展节点、特定“文化空间”的规划建设。
五、加强完善法规建设研究,充分发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推动高校设立闽南学学科。
随着依法建设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发展与完善,我们相信,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必将繁花似锦。
(作者单位: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