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曹杨:工人新村改造记

2020-12-31 07:24吴振东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厨卫一村新村

吴振东

4月8日,上海曹杨一村综合改造即将启动

连着几天忙碌,到了搬家的日子。潘金华走出家门前,驻足,回头看了一眼木楼梯和老窗棂,似乎又听见它们发出的吱呀声。过去的64年,她在这间老房出生、长大、成家,离开总是很不舍的。

但很快,对新生活的希冀就冲淡了这份不舍。潘金华夫妇知道,等明年再搬回来,这里就会变成理想中的样子。

他们居住的曹杨一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是新中國建造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上世纪50年代,只有工人“明星”才能住进这里。当年,潘金华在国营棉纺织厂工作的母亲当选为劳模,分到这里一间房,一家人就在旁人艳羡的目光中搬进了曹杨一村。

近70载光阴,人和房都老了,尤其早年设计的“非成套厨卫合用”,使用到今日,直叫人感叹民生多艰。近年,政府决定彻底改造,但大拆大改的方式显然不适用这片优秀历史建筑。新办法是:增加一定面积,把居民合用的厨卫改成独立空间,包进每家每户套内,使居住功能齐全,又不改历史风貌。

根据计划,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曹杨一村建村70周年时,因房屋改造暂时搬出去的居民将陆续回搬“新居”,政府还将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就像当年欢迎他们的父母一样。

我家住在美曹杨

说到曹杨新村,上海本地人的第一印象,是光荣至极。

“有煤气灶啊、自来水啊,当时还有哪个小区有?”潘金华讲起过去,语调不自觉上扬,“能住进一村,是一家人‘睡觉都会笑醒的事情。”

“红瓦白墙小楼房。”曾有歌谣这样唱道。文学作品也来此“取景”,小说《上海的早晨》中有一段关于纺织女工代表汤阿英搬进曹杨一村的描写——“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宽阔的走道……”

当年绝对“够面儿”的砖木结构,如今墙皮脱落、白蚁成灾,木质楼梯吱呀作响;3 户合用灶间、每层2 只抽水马桶在过去是“顶配”,而今,油腻不堪的厨房、洗热水澡都困难的卫生间、只容一人转身的狭窄通道,分分钟“劝退”租房的打工族……

时钟拨回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财力紧张,上海市政府仍然想方设法改善工人阶级生活,在全国作出表率。1951年,曹杨一村始建,首批有楼房48幢,建筑面积32.66万平方米。第二年,大批上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鲜花、鼓声、欢呼声中入住曹杨一村。

作为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窗口,“新村工人家庭”还一度是外宾参观的对象。普陀区志记载,曹杨新村在建成后40年多里共接待外宾超过10万人次,为此,曹杨新村街道专门设立了外事办公室。

1509户居民,1509张图纸

回忆让人激动,现实却满眼落寞——当年绝对“够面儿”的砖木结构,如今墙皮脱落、白蚁成灾,木质楼梯吱呀作响;3户合用灶间、每层2只抽水马桶在过去是“顶配”,而今,油腻不堪的厨房、洗热水澡都困难的卫生间、只容一人转身的狭窄通道,分分钟“劝退”租房的打工族……

2004年,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法律的约束,让共和国记忆得以留存,但也使大拆大改变得不可能,此前数轮城市更新,曹杨一村要么不在其列,要么雷声大、雨点小。

“住了几十年,我也不想离开这里了,就希望居住面积大一点、建筑质量提升一点、生活设施完善一点、社区环境改善一点。”一村居民朱惠敏说。

在保护历史建筑与创建宜居社区间找到平衡,不是一点办法没有。2019年12月4日,曹杨一村成套改造项目启动。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监陈中伟告诉本刊记者,改造将在“遵循原有城市肌理,注重保护与传承历史风貌”总体原则下,保持每幢楼南立面外观不变,减小北立面内凹尺度,重新布局楼梯通道。改造后给予每户独立厨卫,同时解决房屋整体安全问题。

改造项目启动时,一间“1:1厨卫实景展示房”也在签约基地内搭好了。不少看到效果的居民口口相传:“这次改造不是‘猫叫一声,而是能真正解决我们的居住需求了。”

过去一年,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房屋设计师小金每周至少三天到曹杨一村“上班”,只为随时解答居民的问题。“我们收集每家每户的改造需求,灶台造多高、门开多宽、抽水马桶在哪一侧,这些都能‘定制,所以一共1509户居民,就有1509张图纸。”

“困难户”变“代言人”

曹杨一村成套改造签约进度栏设在居委会门口,上面标着每一栋、每一户的门牌号,完成签约的人家,门牌号旁就贴一面小红旗,未签约的则是空白。如今一眼看去,空白处已经很难找到。

这一成果实际来之不易,曹杨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斯一、居委会主任施云霞都多次走进居民家里,问同一个问题:“究竟为啥不想搬?”

一对老夫妻在施云霞第二次上门时,说出了“不想搬”的理由:“两年前我们刚把屋子装修了一番。你看,瓷砖都是新贴的,柜子为了不占地方都特意嵌在了墙上,现在你们又要把这些拆了……”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和施工队协商解决的,不会给居民添多大的麻烦。”施云霞告诉记者,老夫妻在说出他们的担心后,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了办法,因此也不着急了,一句“阿姨,你这房子保养得真好,改造的话是挺可惜的”,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居民的心理距离。

房子楼层要低,便于老人出行;房间要宽敞,放得下旧家具;租金虽然政府补贴,但老人节约惯了, 也要让中介“压一压”……一旦有了合适房源, 潘斯一就带着老人实地看房,直到老人满意。

搬家是件麻烦事,对老人来说更是如此。

帮老人租个用于过渡的房子,潘斯一已经驾轻就熟了。

“老人心里对改造都是有期待的,谁不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工人新村重现往日风采?但要那些孤老自己去租房,不现实,居委会必须帮他们。”潘斯一说。

房子楼层要低,便于老人出行;房间要宽敞,放得下旧家具;租金虽然政府补贴,但老人节约惯了,也要让中介“压一压”……一旦有了合适房源,潘斯一就带着老人实地看房,直到老人满意。

4月8日,上海曹杨一村综合改造即将启动

一对老夫妻,子女远在国外,是潘斯一帮助他们租房、搬家、联系维修房屋漏水,尽心尽责。为了表达谢意,老夫妻来到居委会请潘斯一去家里吃饭,不答应就不走。当晚,老先生准备了大闸蟹、红烧肉等四菜一汤,开了一瓶黄酒与潘斯一对酌。“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政府的诚意,你们为民办实事的。”老人对潘斯一说。

打开了心门,就没有打不开的房门。在居民区干部努力下,“困难户”不断变成“代言人”,所有人都相信:更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前方。

留住旧时光,拼出新生活

“这个我还是舍不得扔。”

“那就带走吧,修修还能用……”

打包家当时,潘金华扔掉了很多老旧生活用品,却留下了结婚时购置的缝纫机。在她的潜意识里,缝纫机可能也不会再用了,但这个过去岁月的印记值得被带进新生活里。

潘金华听说,一些早些年搬走的老邻居,也打算在房屋改造完成后搬回来了。“这就對了嘛,这里有医院、有公园、有商场,到哪都方面,别的地方哪有这里好?”

本刊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稳步推进的改造工程,又把“新村工人”的心气儿提起来了。

朱惠敏也在准备搬家。他已经和老朋友约好,等自己搬进新居,就请他们来家把酒言欢。“以前厨卫多家合用,不方便,以后就不再是问题了。”

新生活还不止是居住空间。潘斯一表示,改造项目还将对小区环境进行整体更新,增加绿化面积,添置养老便民设施,合理规划停车位,还会在设计上融入纺织元素,体现曹杨一村独具一格的工人文化。

这符合建筑学人一直呼吁的:城市更新必须尊重历史文脉,妥善安放城市记忆。“城市记忆不仅是空间、建筑、景观,也包括过去人文的、事件的记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说。

12月9日,曹杨一村某幢楼的楼道内景(施钰/摄)

12月9日,曹杨一村内,签约率达100%的门幢外墙上张贴着喜报(施钰/摄)

社区干部们也在思考,为何曹杨一村改造工程推进得比较顺利?总结下来,还是在于处理好了历史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需求间的关系,留住了旧时光,也拼出了新生活。

“母亲跟我说,那时住进一村,大家都有一种翻身感。我想,等我明年搬回来时,那应该就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潘金华说。

(实习生施钰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厨卫一村新村
美味的鼠曲粑
张家畈新村
浅谈民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技术
虚惊一场
最幸福的三个“学生”
我看你有病
给排水设计工作中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2009厨卫行业:换代、整合好过冬
厨卫家电成新利润点
美丽、整洁的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