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31 13:24
生产力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适应性气候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已对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农村和城市、人类健康与安全、人们的生计等造成影响,而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行动以及相关的治理又将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1-2]。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产业,任何微小的气候变动都会给农业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社会稳定等会造成波动,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3]。为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现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从适应的角度来应对气候的变化,主要适应措施有调整农作物布局,选育新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土地荒漠化等[4]。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农业主产业不尽相同,气候变化对我国各区域的影响各不相同。又因各地区人口、经济发展各不相同,农户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也不尽相同。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气候变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是保障农业产量、稳定收入的关键,也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核心[5]。因此,探究农户如何调整其农业生产行为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对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代表区域之一,自然生态条件脆弱,但祁连山冰雪融水造就了河西走廊发展绿洲灌溉农业的优势,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几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祁连山雪线上升、冰川退化、绿洲萎缩、极端气候等现象频发,河西走廊由传统灌溉农业迅速向特色农业转型,现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特色农业生产区和良种繁殖基地。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处于河西走廊内最大的内陆河黑河中上游,农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产区和玉米制种繁殖基地,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典型[6]。鉴于此,本文选择河西走廊张掖市为研究区域,探究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户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区概况

张掖市,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嘉峪关,大地形由南部祁连山区,北部合黎山、龙首山区及中部走廊平原区组成[7]。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复杂多变。主要以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寒半干旱气候为主,具有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夏季短、冬季长,干燥少雨,光照充足的特点,暴雨(雪)、干旱、春寒、大风、沙尘暴、霜冻、冰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张掖市辖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6县(区),全市有耕地面积380 万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农业区。本次研究调查地选取张掖市主要灌溉农业区和旱作农业区的3 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

三、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此次调研采取入户访谈和田间访问的形式,于2019 年10 月在河西走廊张掖市的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3 县)的6 个乡(镇)12 个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全部回收,筛选后,有效问卷291 份。本文依据已有的适应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及河西走廊地区农村现状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包括3 部分,(1)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2)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性行为程度及类型。(3)农户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特征

291 位样本农户中,男性253 位,占86.94%,女性38 位,占13.06%;务农年限多集中在20—40 年,占60.48%;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接近初中水平,占71.47%;耕地面积多集中在6~12 亩之间,占71.82%;劳动力占比多在50%~80%之间,占76.63%;大多数农户认识到气候的变化,被调查农户中占77.66%的认识到了气候的变化(见表1)。

(二)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情况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农户的适应性行为[8]。面对气候的变化,农户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适应性行为,以此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本文主要选取了主动适应性行为如调整作物种类、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采用新农业技术、购买农业保险、外出打工等;被动适应性行为:增加成本投入、改善农田周边环境等几项适应性行为,并且假设农户完全因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需要,而选择这些适应性行为,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9]。

表1 样本特征描述统计结果

在我们调研的291 位农户中,采取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有229 位,占总人数的78.69%;未采取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有62 位,占总人数的32.41%。在采取适应性为措施的229 位农户中,155 位主动采取了适应性行为措施,61 位表示是被动,13 位表示是两者皆有(见表2)。

表2 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情况统计表

(三)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类型

本文依据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适应性行为措施分为主动适应性行为和被动适应性行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农户对气候变化所造成农业影响还未知时,所采取的主动适应性行为,本文主要是指调整作物种类、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采用新农业技术、改善农田周边的环境、购买农业保险和外出打工等行为。另一类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影响,而被迫采取的行为措施,本文主要是指调整播种农时、增加化肥农药投入、增加灌溉次数等行为。以下是河西走廊地区被调查农民采取的适应性行为类型(见表3)。

表3 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类型的统计结果

四、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文献分析

我国学者,对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朱红根和周曙东(2011)[10]运用Probit 选择模型,通过江西省水稻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为决策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出农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可借款人数、来往亲戚数、赶集频率、看电视频率及气象信息服务等因素对其影响显著。谭智心(2011)[11]通过对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农户的访问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农户都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只有部分农户采取了适应性行为。姚升和王光宇(2014)[12]用多元Logit 模型,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种植户的影响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因素分析,得出年龄的二次方、气象数据的获取程度、技术选择偏好、贷款的难易度、受教育程度、劳动力转移人数比、务农人数、农业补贴以及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张志坚和卢春天(2018)[13]基于泊松回归,通过对四川省农户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分析发现农户采取多种适应性措施,但采取的程度不尽相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发现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大多集中在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对干旱半干旱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集中产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的很少。鉴于此,本文选择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集中产区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域,探究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选取。影响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因素繁杂多样。依据前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选取农民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农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耕地总面积、种植业收入占比、劳动力占比、政府农业补贴8 个变量来解释。选取的具体变量特征如表4 所示。

2.模型结果分析。本文采取二项Logistic 模型分析农户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由模型(1)分析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影响因素,y1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采取适应性行为=1;未采取适应性行为=0),模型(2)分析农户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y2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1;未采取适应性行为=0)。模型(1)和模型(2)形式如下:

表4 变量描述

应用SPSS 软件,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务农年限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表5 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1)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从理论上来讲,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程度越高,越容易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有助于农户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则估计结果表示,农户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而对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解释可能原因是,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农户积极的采取适应性行为,但是农户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不只有对气候变化认识的影响,且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的风险偏高,因此,农户为规避风险可能会不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则产生负面影响。

(2)性别,性别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在采取适应性行为是女性表现得更为主动。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出去务工,家庭中参与农业生产决策的为女性,而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采取适应性行为。农户性别对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影响并不显著。

(3)受教育程度,从理论上来讲,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关注气候变化并且采取适应性行为。而估计结果显示,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并无显著影响,可能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大多文化水平较低,采取适应性行为可能是由常年的务农经验和习惯来选择,因此,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适应性行为影响并不显著。但对农户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农户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相对文化程度低的更为积极。

(4)务农年限的长短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但对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解释可能的原因是务农时间越长,思想越保守,面对可能性风险越谨慎,而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相对于被动适应性行为风险更大,因此务农年限越长的农户越不容易接受,从而务农年限呈负向影响。

(5)农户耕地总面积、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占比,从理论上来讲,农户耕地总面积、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占比这三方面,可以反映农户是否有经济能力和生产动力采取适应性行为,但结果显示耕地总面积、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和选择适应性行为的类型并没有显著影响。解释原因可能是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一般以被动适应性行为为主,由于这些适应性行为更可靠且效果显著,风险性小,成本也相对较低,并且采取的主动适应性行为,也是大多选择成本低的改变农作物品种为主,所以,当前农户耕地总面积、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比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及行为类型没有显著影响。

(6)政府补贴,从理论上来讲政府补贴会促进农户实施适应性行为。但估计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并未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和主动适应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解释原因,可能是当前的农业补贴多为对农作物价格、种子补贴、农药和地膜等的一般补贴,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资金、农机等补贴政策较少或实施力度不够,因此,目前政府补贴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西走廊张掖市三县291 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显示,面对气候变化79%的农户采取了适应性行为,只有21%的农户未采取适应性行为。在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中,他们大多都同时采取多种适应性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但对不同适应性行为的采取的程度是不同的。农户多数采取的行为类型是自己可以掌控且受益的措施,目前主要有:调整作物种类及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时间、增加农药、地膜等的投入量、外出打工等被动适应行为;而很少采取自己不能掌控且增加成本投入的行为措施,主要有:改善农田周边环境、采用新农业技术、购买农业保险等主动适应性行为。

由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性别和务农年限。认识是行为的基础,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程度,影响并决定着他们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程度[14]。但提升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并不一定会使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还受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所以说,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对务农时间较长的、有务农经验的农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正确认知、对农业新技术的了解应用,有利于他们积极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因我国地域差异,各地气候变化的程度不同,农户面对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程度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户对气候变化可能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也会有所不同。本文调查区域仅为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的农户,受区域限制,其影响因素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因而本文的不足之处就是无法考虑地区差异性。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农户在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行为措施方面的教育。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知识下乡的活动,向农户宣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知识。通过相关宣传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及其适应行为决策的选择,并帮助农户合理预估未来的风险和损失,有助于农户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行为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

第二,发挥农户的带动效应。政府可以将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措施,首先在经验丰富、容易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中进行普及实施,通过他们的亲身经验及实施效果,向其他农户进行推广,分享种植技能和经验,增进农户之间的交流互助,从而带动所有农户更积极主动的采取适应性行为措施。

第三,提供有效合理的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提升农户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如出台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由村委会领头组织农户采用新农业技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等主动适应性行为,从而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增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加强对农户采取差异化适应性行为类型的指导培训,当地政府应依据农户自身条件,指导农户如何更准确地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时刻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准备。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如指导农户采纳新农业技术、购买农业保险、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主动适应性行为。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适应性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在河西走廊聆听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河西走廊风情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