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垚梅娇,向书清,姚敏
(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昆明 650500;2.利川市谋道镇初级中学,湖北利川 445400;3.重庆市黔江区城南小学,重庆 409000)
为了更好地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习兴趣以及对各类事物的探究欲望,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教师都在努力的构建正确适宜的智力障碍儿童所需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向学习者转变,在“学、思、做”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并设计出真实鲜活有用的情境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有效的学习与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培智教师通过小组研讨、分享学习等一系列方式,为培智教师之间在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教师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使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合作上、 理论水平上以及实践探索能力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 事实证明,在培智学校实行情境教学是一种切之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为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家长配合与社会大众的支持让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境教学有施展的空间,掌握知识—模拟培养—实践操作,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其学习积极性、兴趣、技能、社会沟通等都能得到真正的培养与运用,轻松且能掌握知识,实行情境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
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培智学校情境理论在培智课程系统建设与运用的文献资料较少,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更偏向于聋校的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如聋校语文教学、聋校数学教学、聋校德育教学等学科中,情境教学理论在培智学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尚为匮乏,研究者对于培智学校的情境教学的定义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研究者因立场和认识的不同,分别从培智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容观、特征观、过程观3 个角度对培智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涵做出界定。
特殊教育教师以智力障碍学生不同的特点为教学的基础,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再结合教材内容,将情境设计地更富有情感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内容,这样不仅能使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的记忆得到加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即知识的有效迁移[2]。 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更多是以教材为出发点,着重强调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儿童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但是,对其今后迈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交往技能、生活技能等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仅仅满足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为智力障碍儿童们设置的合乎情境文本的情境,让儿童在特殊教育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感受笔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共鸣[3]。 这种定义更多是让儿童进行自主式的探究,对于儿童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求较高,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解读笔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完成的,在无形中反而增加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与情境教学的目的与初衷背道相驰。
教学情境是立足于真实的生活, 是模拟生活中的情境来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所需要和具备的能力, 这种情境教学的模式能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顺利的走向社会,并且获取相应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等[4]。这类观点关注的重点是情境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运用到教学中,通过这种模拟生活中的各类情境来提升他们的社会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这种对培智课堂情境教学的内涵定义,贴近生活,更适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导致其产生厌学、逃避学习、学习压力大等负面的情绪的原因之一。 情境教学法对帮助其在理解能力提升和兴趣培养方面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可以让儿童们在情境中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并且在表达、交流中积累正确的语言习惯[5]。这种方法有利于减轻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习中的负担,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其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拷贝者,他们可以不受拘束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教师做指导者与协助者。
制约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的因素较多,有自身、家庭、学校等因素,对于听话和说话的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的智力障碍儿童,智力低下是阻碍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使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6]。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更多是让儿童如何表演好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促进儿童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就难以实现,智力落后儿童的各项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完全的主导者,儿童是被动的实施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学生的行动与想象能力受到制约。
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对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他们设置的情境并不适合智力障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平衡性[7]。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只是单纯的展示教学的内容,对于该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因,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儿童的参与大多也是一时的兴起,而且过于频繁的操作也导致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对于情境的表演欲望也随之消退,对智力障碍儿童在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情境化教学时,对于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体系上存在不完整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指导作用,特殊教育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体系和情境教学评价方面比较随意,自主性太强[8],大部分是按照特殊教育教师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执行,教学体系上也呈现零散性的弊端。针对教学情境教学教学体系零散性、 不完整性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可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提供可操作性、实用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情境教学的教学参考[9],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更具科学性,也能改变教师被动应付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教学检查的现状,能主动谋划合理的情境让智力障碍儿童能够真正地通过情境教学法改善其功能、发展其思维,增强其生活技能,提升其社会沟通的能力等各项技能。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性内容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10]。 作为与社会生活最贴近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其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和教学方式更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之中,立足生活,这也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情境教学法仅作为培智学校教师教学方式的“摆设”的现状也可以得到有效地避免,合理运用。
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势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以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在这个情境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和时间,特殊教育教师也能够在学生的表演中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地进行引导与纠正。情境教学法构成的物(境)—人(情)—辞(思)的关系对智力障碍儿童人格的发展也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11],帮助儿童在情境课堂中拓展了认知能力,并促进表演能力、沟通能力等各项技能的发展,通过表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根据儿童的需求和其特长为出发点,将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实施情境教学最终停靠点。
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说采用情境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面临家长的质疑、社会各界的舆论等挑战,也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而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不足之处,查漏补缺、及时修正与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着重培儿童的沟通能力和交往的能力以及生活技能的发展, 帮助儿童养成与人沟通和友好交往的良好习惯[12],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定期组织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教学研讨、 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需要攻克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在交流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让情境教学的方法真正地成为智力障碍儿童服务的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邀请相关的专家、教授到学校为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让特殊教育教师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引进来,专业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思想观念才会不断地更新。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家人的生活轨迹就是最好的教材,比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由于对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对孩子的问题掌握的不全面,对孩子的教学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就如何做,没有丝毫的变通,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教学的方式、 设置的情境等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家长的教学主要是被动地进行,成效并不大,家长的信心就会被磨灭。学校可作为资源中心定期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加强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学校设置的情境教学实践在儿童的生活中,学校定期进行家长培训,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家长都增加一份责任感与成就感,教师定期家访一对一指导,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教师为每一位特殊儿童倾注了心血与爱心,以及更加加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理解,积极主动的支持教师的工作,家与学校的无缝衔接使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走向社会是特殊儿童最终的目的,不管特殊教育学校、家庭对特殊儿童经过多少训练,没有社会的历练对他们来说是不成功的。 需要社会大众对我们的特殊儿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公平公正的对待特殊儿童,理解特殊儿童,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帮助他们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贴近生活,最终走向社会,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沟通能力。 如在学校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帮助儿童熟悉购物的各项流程,再由家长带领孩子走向超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超市的工作人员、社会大众对我们的特殊儿童多一分耐心、包容与关爱,少一些异样眼光去看待与躲闪,特殊儿童才会勇敢的走向社会,健康的成长,融入人群,让他们也能为社会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