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病在家禽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根据患病家禽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皮肤性、黏膜型和混合型,一般混合型的死亡率较高,该病可以感染各年龄段的家禽,多数品种均对该疾病易感。
1.1 病原鸡痘病毒是鸡痘病的病原,该病毒是禽痘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的病毒,病毒感染动物后再细胞浆内进行复制,本病毒含有DNA、蛋白质和脂质,有囊膜和侧体结构,最外层有不规则的管状物。
1.2 病因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很多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通风不足,导致了鸡群的免疫力低下,而养殖户对鸡痘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对鸡痘病的合理预防,更没有给鸡群接种鸡痘病疫苗,这使得鸡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升,加之秋天蝇虫主要在室内活动,鸡群被蝇虫叮咬后出现皮肤创伤,给了病毒可乘之机[1]。
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鸡均能够被鸡痘病毒感染,秋冬季节本病的发病率相较于春夏稍高,鸡感染该病毒后4~10d出现明显症状,秋季发病的鸡多为皮肤型,而冬季患病的鸡多为黏膜型,30~60日龄的鸡最容易患有此病,未经免疫的成年鸡群也容易患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鸡和带毒鸡,其落下的皮屑、排出的粪便、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液体均能排出鸡痘病毒,该病毒在干燥的皮痂内可存活数年,15℃以下也能保存多年且仍能够感染易感动物。带毒蚊虫也可以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染给易感动物。皮肤型的鸡痘病一般不发生死亡,但黏膜型和混合型的鸡痘病死亡率可高达90%[2],如果在患病过程中继发感染,那么可造成整个鸡群死亡。
3.1 皮肤型发病初期在患病鸡的无毛或少毛部位出现微微隆起的红斑,之后变为灰白色结节,结节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变大,而后由灰白色转为灰黄色,结节主要出现在鸡冠、肉髯、眼睑等处,严重时会影响患病鸡的视力,经过一个月左右,痂皮逐渐掉落而痊愈,整个病程患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蛋鸡的产蛋性能显著降低,消瘦。该型的鸡痘病一般不引起死亡,仅有少数鸡由于视力影响了采食,偶发死亡情况。
3.2 黏膜型黏膜型也称白喉型,在雏鸡和青年鸡上较为常见,其病灶变化与皮肤型类似,但患处通常位于咽喉部位,在形成痂皮前会有一层假膜,如果人为撕去假膜,则会露出下面的溃疡面,假膜如果不撕去有可能会阻塞咽喉、口腔,引起窒息,造成死亡。此类的患病鸡眼睛、鼻子部位损伤较为严重,眶下窦内有炎性分泌物,有时病灶过大会压迫眼球,眼球萎缩而导致失明,这一类型的鸡痘病死亡率在5%~50%之间。
3.3 混合型综合皮肤型和黏膜型的症状,一般病情较重,患病后死亡率较高,继发肠炎的几率高,容易引起败血症。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也可以结合病死鸡的剖检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一般来讲,患鸡痘病的鸡黏膜病变通常蔓延至气管、食道甚至的胃肠道,严重的会出现肝脏。肾脏和心肌的变性坏死。此外可以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血清中和试验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法[3],也可以用病变组织涂片来观察是否有原生小体来判断是否为鸡痘病毒,必要时可以进行易感动物接种或鸡胚接种等方式进行鉴定。
当发现有鸡可能患有鸡痘病时,首先要将患病鸡进行隔离,而后用芪黄素和左氧氟沙星配合使用进行治疗,对于结膜上有病灶的鸡用利巴韦林进行注射或用“利福平”滴眼进行治疗,一般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痂皮和假膜可以小心用镊子去除后用0.1%高锰酸钾进行冲洗,再涂上碘甘油,一方面可以加速患病鸡病愈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痂皮掉落传染其他鸡。为避免继发感染,也可以用一些抗生素进行预防。
对于鸡痘病而言,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应用于生产中的鸡痘疫苗为鸡痘鹌鹑化弱毒苗,按说明书稀释后在翅膀内无血管的三角区内进行皮下刺种。但需要注意的是,鸡痘疫苗不能和新城疫Ⅰ系疫苗混合使用,这是由于新城疫Ⅰ系疫苗会使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影响鸡痘疫苗的免疫效果。除了免疫接种以外,还应当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鸡群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