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自此,饲料无抗时代正式来临。
追溯到14年前,2006年欧盟正式启动饲料禁抗以来,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性和长期发展战略思维的饲料及添加剂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就已经开始了“无抗、替抗、减抗”的各种探索与努力,纵观历年学术会议和行业会议的主题也都基本围绕着“无抗、替抗、减抗”进行探讨与交流。但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抗生素可以提高畜禽的消化率、降低畜禽发病率、改善动物生长性能,使畜牧养殖业飞速发展。正是因为抗生素在促进畜禽生长方面的高性价比,在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带来的成本问题面前,各种抗生素替代和部分替代方案在实际的饲料生产中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与应用。
改革开放40 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细菌耐药性、动物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可见饲料禁抗对于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饲料禁抗”是全球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执行减抗,到2006年实行全面禁抗。在禁抗路上中国一定要向欧洲养殖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欧洲“禁抗”后,从相关数据来看,“禁抗”后的前几年,农场治疗用抗生素使用量大幅度提升,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总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直到 2016年以后,养殖现场抗生素用药才开始逐年递减。为了应对“禁抗”带来的负面影响,欧洲养殖发达国家开始从育种、饲料配方、生产加工、生物安全及抗生素替代品等方面寻找综合的解决方案。但无论是从欧洲还是美国的发展历程来看,“饲料禁抗”的头几年对于养殖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知和重新审视“禁抗”这两个字的含义。在现代规模化高密度动物养殖生产中,抗生素无可替代;在饲料无抗的前提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最大程度保证养殖生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或在商品饲料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得更好的生产效果,或在养殖生产效果与饲料成本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饲料禁抗”的背景之下,意欲兼顾养殖生产效果和饲料成本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这需要养殖生产现场、畜禽整体生态适应性、饲料营养、兽医团队等多方面的联合与推动。简言之,饲料无抗的推动与实行,需要养殖方的正确认知与生产现场管理的调整与改变,饲料营养配方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畜禽整体生态的适应,其中的养殖方和饲料方都需对饲料无抗短期内产生的问题和结果树立正确的科学认知、心理预期和接受度。
2010年WHO会议显示,中国猪、鸡养殖量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最多的国家。2010年统计的世界各国抗生素用量对比结果显示,每生产1kg猪肉,使用抗生素丹麦为30mg、美国为300mg,中国则超过1000mg。中国养殖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模式、生产环境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决定了全面“饲料禁抗”对中国养殖业的影响将会比欧美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畜禽养殖的大环境下,作为全球大量使用抗生素、养殖较为分散的饲养大国,饲用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养殖业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因此“一刀切”的停用方式不太切合实际。全面“饲料禁抗”需要一个适当的过渡阶段,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养殖业国情的“饲料无抗之路”,从而将对养殖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有关行业专家表示,未来的2~3年内,饲料企业都将面临严峻的“禁抗”压力,对于那些对抗生素依赖性较强的企业来说,“全面禁抗”无疑是一种灾难。在“禁抗”初期,企业生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畜禽饲养会受到生长性能下降、腹泻率提高、死亡率增加等挑战,但挑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限机遇。从目前来看,虽然使用抗生素的成本较低,但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很大,因此,来自饲料行业外的禁抗、限抗的呼声很高,行业内则主要是做替代品的企业在推动前进。随着养殖观念的提高,加上政策上对抗生素的限制,两种力量必将推动养殖场不断加大在环境硬件上的投入。饲料行业也会面临着一次大的洗牌,更多的大型企业会引进研究型人才,以求在新环境下占领市场。畜牧企业应当通过加强“无抗饲料”的研发、调整饲料配方及加工工艺、使用抗生素替代物等方式逐步改变现状,真正潜心研发创新,而不是“同质化”与“拿来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