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12-31 13:31
石油科技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油气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1]。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从7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看,科技创新始终是实现发展、铸就辉煌的不竭动力和金钥匙,正因为中国石油人掌握了石油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才没有被西方国家卡住脖子,通过生产供应石油及石油产品,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

1 科技创新支撑新中国石油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家各方面都需要石油,但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石油年产量仅12×104t[2],石油进口量占全国总需求量的90%,年消耗外汇千万美元。石油技术人员仅700余人,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科研力量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方面,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等石油专业院校,开设石油专业,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设立科研院所,积极聘请苏联等外国专家,认真学习苏联石油技术和经验。新中国石油工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培养了一支石油科研力量,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尖端利器,支撑了我国石油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从一个石油弱国,转变为世界石油工业大国。

1.1 陆相油气地质理论摆脱了西方“陆相贫油”的理论束缚

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指导作用,在世界石油工业占有重要地位。从193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陆相油田——老君庙油田开始,我国石油地质学家从国内陆相沉积盆地和陆相油气系统实际出发,创新性提出并逐步形成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特别是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有力推进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建立,使我国石油科技工作者彻底摆脱了西方“陆相贫油”的理论束缚,增强了探索陆相地层生油、成藏规律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实现勘探开发技术突破,为大庆油田持续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国际地质学界关于中国“贫油”的论调。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持续深化应用,有力支撑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截至1978年,用了不到30年时间,我国原油年产量突破1×108t,跨入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近些年来,我国石油科技工作者在东部盆地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在陆相非常规油气地质和陆相低渗透油气开发地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3],有力支撑了我国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和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1.2 国外技术封锁推动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石油工业作为基础工业,对工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封锁,我国石油工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把生产的大量原油转化为产品,石油工业进行了新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尿素脱蜡、炼油催化剂和石油产品添加剂等5种炼油工艺技术攻关,被形象地喻为“五朵金花”,由于自主掌握了一系列炼油化工技术,我国陆续建成一批炼油化工企业。

21世纪前20年,随着大型炼厂和油气长输管道大规模集中建设,我国石油企业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开展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高钢级管材、20MW电驱压缩机、30MW燃驱压缩机及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等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不断打破国外对我国炼油化工、油气储运等技术封锁和垄断,逐步实现了关键设备和软件技术的国产化。

1.3 多个“五年”科技攻关助推我国逐步建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石油工业部召开了首次全国石油科技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恢复建立科研院所,健全科技工作体系,石油科技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在国家科委统筹组织推进全国各行各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背景下,石油科技工作者紧密结合生产需要,组织了多个“五年”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创造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比如,“六五”期间“稠油开采”等技术攻关有力促进了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七五”期间“化学驱油技术”等技术攻关有力保障了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八五”“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天然气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等技术攻关有力推动了塔里木油田开发。石油企业的多年科技攻关,不仅有力支撑了油田勘探开发,而且为中国建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奠定了科技基础。

1.4 自主科技创新助推石油企业“走出去”、实现两种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石油科技创新进入国内国外互为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石油科技创新为大庆、辽河等老油田高产稳产和塔里木、长庆等油气田建产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了国家原油生产持续稳定在2×108t左右、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在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等油气合作区,石油科技创新为油气田效益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仅用3年时间就将开发已逾百年的秘鲁塔拉拉油田产量从8×104t提高到32×104t,应用气举采油、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等技术实现了哈萨克斯坦扎纳诺尔和肯基亚克油田效益开发。再如,中国石油针对中东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巨厚(400~500m)、隔夹层隐蔽、孔喉结构复杂等特点,通过近10年攻关,创新了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实现了作业产量由2009年百万吨级向2019年的亿吨级跨越[4-5]。“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亿吨级产能工程及高效开发”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中国石油完成油气保障量4.3×108t,其中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迈上1×108t新台阶,有力保障了我国油气安全平稳供应。

2 加快科技创新是我国石油企业应对外部困难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石油工业也已发展到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中国石油等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跨国能源集团,担负保障国家油气资源安全平稳供应的责任使命,在油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国际油气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油气资源品位劣质化、油气产品需求高端化等多重困难挑战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打造比较优势,打造技术利器,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行业竞争力。

2.1 科技创新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合作的重要支撑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特别是近20年,随着天然气产业大发展,天然气需求增幅不断高于国内天然气生产增幅,天然气对外依存问题逐步显现。2019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5%,国家能源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为遏制对外依存度快速增长的势头,掌控更多油气资源,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全球油气安全观,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努力在全球获取油气资源。我国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27年来,在科技、管理、资源、成本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积累了相对丰富经验,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建成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和三大油气运营中心等。但相对国际大石油公司来说,我们在深海、深水、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大型LNG和油气处理装置项目建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已经成为担任油气作业者、获取更多资源和价值回报的制约瓶颈。

2.2 科技创新是解决资源品位劣质化、产品需求高端化的根本路径

在勘探开发领域,国内松辽、柴达木、准噶尔等主要油气盆地经过几十年的集中规模开发,优质资源越来越少,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和致密储层等低品位资源在新增资源中占70%以上。大庆、胜利、辽河等主力油田普遍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产量递减严重,开采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大,如大庆长垣主力油田综合含水率已达94%。此外,我国页岩油气虽然资源丰富,但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埋藏较深、丰度较差,地质结构种类较多,实现规模效益开发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近10年来,全球新发现深水、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油气储量占比呈逐年上升态势,巴西、西非盐下深层已成为未来勘探重点领域。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尚未完全掌握相关勘探开发技术,制约了新增资源获取能力。

在炼油化工领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炼油工业继续向深加工、分子级炼油方向发展,石化工业原料趋于低成本、多元化,石化产品转向功能化、个性化,炼化一体化、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特征凸显[6],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

2.3 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国外技术垄断,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当前,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既是石油石化生产大国,也是全球石油石化产品消费增量最大的市场,国际石油石化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展开正面市场竞争。在竞争愈演愈烈情况下,国际石油石化巨头为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设置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前景下,美国已对我国拉下了科技“铁幕”,全球性创新合作和先进技术引进更加步履维艰。为避免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坚定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着力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发展。

3 加快科技创新是我国石油企业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已经成长为世界级跨国企业。201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营业收入已达到4000亿美元规模左右,分别位列世界500强排名榜第2位和第4位;中国石油在世界50大石油公司中连续6年稳居第3位。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大而不强”[7]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石油2018年领导干部会议分组讨论中,参会代表提出“开展横向纵向深度对标、对差距直言不讳、对‘大而不强’自我剖析”[8]。诚然,“大而不强”问题的背后,既有负担多、包袱重等历史原因,也有科技体制机制不活、特色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3.1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及相关制度不够顺畅有效

部分石油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流程审查审批节点多、周期长,影响了科技项目攻关进程。现行管理制度存在“用管生产的方式管理科研”现象,缺乏灵活性,创新自由空间小。比如,在科研项目立项时需要精准制订财务预算、精准预期创新成果、精准划分科研阶段和进程,这显然违背科研规律。在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和更新时,流程烦琐、时间冗长,贻误了科研进度和时机。在目前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大背景下,生产型企业的科研机构及人员的薪酬水平,普遍低于生产一线和专业科研机构,难以对科研形成有效激励。

3.2 科研资源有待进一步开放共享,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特点,很多石油企业科研资源相对封闭分散,造成重复研发与科研资源浪费。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由于产、学、研、用各环节分属于不同单位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研发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研而不用”“研而不好用”“用而研不出”等问题。

3.3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和能力不适应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很多石油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技术人才短缺,科技人才断层问题突出。个别企业科研人员平均年龄较大,知识更新与创新活力不够。特别是很多油气田、炼厂等企业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较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企业现有优秀人才离职率较高。

3.4 高精新尖技术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部分领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如常规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大口径高钢级长输管道建设运营、GeoEast物探软件等一批尖端科技,成为国之重器,与国际同行竞争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部分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及软件,高端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生产技术等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4 加快科技创新是我国油气行业落实国 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从战略背景、战略要求、战略部署、战略任务、战略保障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安排,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关于油气领域科技创新,要求突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继续加快实施油气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把“开发深海深地等复杂条件下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开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综合技术示范”,作为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企业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大部分科技创新产生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据统计,在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世界500强企业[9]。因此,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油气领域,我国石油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科研资源优势和综合实力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石油形成了一支以22名院士、3.2万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创新人才队伍,建成了2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基础优势明显。

5 思考与建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0],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清洁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能源行业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正在加速向纵深推进。能源领域科技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现阶段我国油气行业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供给,国有石油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石油企业要结合油气行业特点,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驱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5.1 扎实推进创新战略,争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都深入开展了研究,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中国石油在2016年度工作会议上,将“创新”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强调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同年4月,中国石油首次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对实施创新战略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知名创新型企业和“共享中国石油”的奋斗目标。2019年7月,中国石油召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领导干部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支撑引领。同年8月,中国石油党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重点举措。中国石化在发布的《中国石化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中,强调由传统产业公司向“研发+制造+服务”型公司转变,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一个整体,两个层次,三支队伍,四个平台,统筹规划,集成创新”的新科技体制。中国海油“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更加注重技术进步指标量化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出要重点形成13项关键核心技术、16项核心工具与产品,建设5个技术示范工程,形成9项产业技术能力。

企业创新战略已经明确,科技创新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抓好落实。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国际油价暴跌两只“黑天鹅”,石油企业必须紧密契合全球科技创新、全球能源格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研发投入,奋力推动企业发展由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打造先发优势,转换发展动力;着力向理念、制度、管理、文化、商业模式、两化融合等全面创新转变,厚植公司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新优势;由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由科研人员为主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形成领军人才和全员共同参与的创新格局,让创新在石油企业蔚然成风。通过以上“四个转变”,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新时代我国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石油石化大国向石油石化强国转变,为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贡献石油力量。

5.2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实施创新战略提供平台和制度保障

结合石油企业实际,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架构,明确各层面功能定位。以科技重大专项等平台为依托,优化完善专业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各有侧重的科技条件平台,切实增强系统支撑能力。用好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在财税减免、人才引进、园区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根据企业特点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梳理排查企业章程、制度及相关文件,对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从制度上加以解决,推进科研管理流程更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强化科技创新生态链建设,推进企业与高校、社会科研机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企业间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等措施,推进科研成果和科技资源共享,有效盘活科技资源,提高成果使用效率。

5.3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型人才和领军人才,推进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深化对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摒弃“用管生产方式管科研”“用管行政人员方式管科研人员”的思维观念,改善科研人员收入待遇,重视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让科研人员安于研究、乐于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积极鼓励全员创新,进一步健全基层员工创新平台,努力营造上下协同、互为支持的良好创新环境。传承发扬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弘扬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激励广大石油科技工作者潜心致研、服务社会,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油气石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PK太阳能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