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辉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FIP)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引起的一种慢性、渐进性、 致死性猫科动物传染病[1]。该病毒由猫肠道冠状病毒特定突变而产生,也是冠状病毒科的成员。猫肠道冠状病毒在猫体内普通存在且本身不是严重的病原体,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的传染性和致死性都比较强。该病可影响任何年龄的猫,1岁以下的幼猫易感性更强,纯种猫、混养猫及流浪猫更易感。断奶、换新的住所或绝育手术等因素会增加该病发生的几率。
猫传染性腹膜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及昆虫媒介传播。该病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聚或各脏器出现肉芽肿病变以及高致死率为主要临床特征[2]。有的呈急性暴发,常发生于幼猫,有的呈慢性,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达4个月之久。感染病例即使获得良好的治疗,其死亡率也非常高。
猫传染性腹膜炎有两种类型:①湿性(渗出性),湿性猫传染性腹膜炎占60%~70%,以黄色液体积聚在腹部或胸部、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疾病进展较快,其他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发烧、体重减轻、黄疸和腹泻。②干性(非渗出性),干性猫传染性腹膜炎渗出液经常很少或缺失,主要特征是各器官出现多灶性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诸如腹腔脏器(肝脏、脾脏、肾脏、胰腺和肠道)、眼睛、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脓性肉芽肿在各个器官表现为分散的或融合的灰白色大小不等的结节性肿物,经常被误认为肿瘤。
临床上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致死率高达95%,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措施。使用的常规疫苗和重组疫苗的使用效果均不佳,主要原因是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感染具有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即当机体产生的针对这些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通常为非中和性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反而能介导病毒进入巨噬细胞,从而加速了病毒感染的过程[3]。
常用的预防措施有:①保持环境卫生。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拥挤,维持每群3-4只猫以下,每区不超过居住8-10只猫,并及时通风换气。②做好消毒工作。砂盆与食盆应尽量隔开,并易于清洗、消毒,避免两只以上的猫共用沙盆,工作人员的衣物和鞋子也要做好消毒,避免人为传播。③隔离病猫。及时隔离病猫,避免健康猫与病猫直接接触,母猫分娩前1-2周就搬至隔离产房,幼猫隔离房应彻底清理清毒。
猫传染性腹膜炎诊断很困难,至今仍然没有特异性试剂可做定性标准判定。通常的诊断流程为常规检查(体温、心率、呼吸,腹部触诊、胸部叩诊)、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全项检查)、影像学检查(胸腹X线片,腹部及胸部B超检查)、积液检测(胸腔液、腹腔液检查)、开腹探查及尸体剖检。一般根据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测和X线检测可以对该病作出初步判断,再结合荧光R T-PCR检测,可以对临床疑似病例进行确诊。
目前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有①抗病毒疗法。使用特异性抑制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复制的药物,阻断病毒的繁殖。②抑制炎症反应。使用抗生素、干扰素等药物抗继发感染,制止炎症渗出。③支持疗法。如注射生理盐水调节酸碱平衡、防止脱水,输蛋白纠正低蛋白,腹腔积水者可抽取腹水等[4]。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这些治疗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一旦猫传染性腹膜炎出现临床症状时,常常是致死性的疾病,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或许会缓解症状,但通常之后仍会持续恶化,最终安乐死[5]。
目前新出现的两类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药为3C蛋白酶抑制剂(GC376)和核苷类似物(GS441524)。冠状病毒具有3C蛋白酶,GC376可阻断病毒蛋白酶的切割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作用于FIPV病毒复制晚期。GS441524是一种小分子核苷酸类似物,是RNA聚合酶的竞争性底物,可有效终止RNA链的合成,作用于FIPV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2]。
从国外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两种药物都没有明显副作用,GS441524各方面性能都要优于GC376,但GS441524属于新药,作用样本数量要少于GC376。这两类药目前都未上市,国内均为仿制药,没有正规购买渠道,且价格昂贵。一切治疗药物都必须经过充分的实验测试并有足够数量的确诊病例才可用于临床,两类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因此,对患病猫的治疗应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精力、时间去判断,其次结合猫的各项生理指标情况,如果是晚期建议还是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