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远
(康平县农业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康平 110500)
草原资源维持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在维持五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多样性方面军有着较大的共享。广袤的草原,其环境也孕育了很独特的草原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草原资源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过度放牧、肆意开垦、水土资源肆意浪费等,均使得草原资源逐渐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响生态资源保护的警钟,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草原面积较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建、甘肃、西藏、青海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6个省区,就以草原资源来说,内蒙古的草原资源在其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家喻户晓的呼伦内尔大草原、科尔沁文化发祥地:科尔沁大草原、植被保存完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无边的乌兰察布草原及地处于鄂尔多斯、阿拉善的荒漠草原等。
草原资源不当蕴含着大量的生物资源,还蕴含着大量的矿物、矿产资源,在工业需求、利益驱动下,草原的开发使得草原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农牧业经济水平整体偏低,社会大众对草原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草原资源保护与草原资源利用两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草原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西北部,以蒙、新、甘、藏、青、宁留个省区的草原资源最多,基于草原资源的条件,在北部、西北部的家庭中,蓄养牲畜家庭约占其中33%,在草原资源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踩踏的情况下,草原的产草能力以及其他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30%~60%,且草原荒漠化、沙漠化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导致我国草原资源免疫中60%以上的草原处于半草原半荒漠或者是半荒漠半沙漠化的状态。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草原,随着草原资源的开垦,多度放牧等,截止目前,呼伦贝尔草原中已经有8200km2以上的草原资源被开发成耕地资源,且耕地开垦的为主还是其中草场质量最好,产草率最好的草甸地区,极大的影响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且随着草原资源的开发,呼伦湖中的鱼类水产资源也被迫更新换代,其中较为珍惜的哲罗鱼、蒙古红鱼、蒙古细鲮鱼等珍稀鱼类已经灭绝,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鱼类。同时呼伦贝尔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导致“地球之肾”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的危机[2]。
草原资源的合理应用与保护造福的不仅是当代的社会大众,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是有着极大的影响。
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主要体现在草畜比例不平衡,导致草原资源失衡,造成牲畜比例大于草场产草量,为了保证牲畜食物摄入,进而导致草场被过度放牧,过度踩踏,最终形成水土流失,草场沙漠化的恶劣影响。
实现草畜平衡的前提需要控制牲畜的数量,同时通过建设人工草场达到增加产草量的目的,满足牲畜所需的产草量,在人工草场的建设中,可以通过草场中穿插种植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来实现“生态提产”,豆科植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用作牲畜牧草能够有效的提升牲畜蛋白质的含量,提升整体的牲畜肉质与幼崽成活率,同时豆科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将其固定在根系部位,增加的土壤中的氮肥含量,整体促进来了草场的产草量与产草质量,如实通过人工大量施用氮肥则会导致地下水源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可能引起区域性的癌症疾病。故通过“生态提产”联合人工草场的模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牧草的产出量,满足畜牧业的基本需求,提升其经济效益。
草原资源中包含着大量具有积极效益的产物,可以说,草原资源是巨大的自然保护库,其中蕴含着很多名贵的中药材、矿物、生态产物。如肉苁蓉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草药,寄生在梭梭植物的根部。梭梭根系发达,大面积的种植梭梭能够起到极好防风固沙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大力采挖肉苁蓉,破坏性的采挖方式毁坏了很多梭梭根系,致使草原沙漠化进程越来越快。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农牧民涌入草原,修筑房舍,修筑养殖区,过度采挖草场资源、捕杀草场生物,是指草场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通过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种植梭梭等多种手段,共同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改善作出努力[3]。
综上诉述,草原资源的生态平衡维持与保护,对于当代的我们还是后代的子孙,所到来的价值与效益已经无法用经济价值来恒定,通过对草原资源的节约,调整人与草原生态的和平相处,从而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