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下面就积累写作素材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有生动具体的材料,暗示或者阐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其观点主要是通过材料表达出来的,材料也是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载体。
写作素材的第一个来源是现实生活。当代中学生生活在高信息化、高社交化的环境中,当天发生的国内国际事件,随时都能捕捉到。其他如上学放学的路途所遇,探亲访友的生活细节,散步谈心的交朋结友,乃至上课下课的学习琐事,家庭成员的口角纠纷等等,都可以成为作为写作素材。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件,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诸如温室效应、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匮乏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进而联想到相关的事件,然后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发现这些生活事件值得我们去写的材料,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只要剪裁运用得当,写出来既真实,又深刻。
写作素材的第二个来源就是阅读。写作,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特别是精巧的语言,奇妙的句子,出人意料的文章结构,起伏跌宕的层次安排,储备这些基本的知识,一个人仅靠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很难获得的,那么,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呢?那就需要从阅读中获得。
首先,通过阅读收集写作材料,从名家名篇中获得丰富的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就地取材,深入阅读教材中的优秀文本,挖掘素材,这样方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例如,某作文题目为《感受挫折》,学生写自己考试失利的情况,借鉴课文《珍珠与蚌》的故事,将该文主旨引入自己的作文:珍珠本是一颗带着棱角的石子,误入蚌壳,蚌别无选择,只能坚韧、勇敢地忍受剧烈的痛苦,接受石子的挑战,经过长久的努力,最终,用自己的肉磨平了石子的棱角,使其变成了华美的珍珠。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寓意,最终点题,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总要面对坎坷和失败,必须在痛苦中不断磨砺自己,振作起来,才能获得成功。类似这种做法,将阅读中收集的素材融入自己的文章,不仅能充实文章内容,还会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此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到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当代科学的奇迹创造,从深刻的哲理到优美的语言,学生都可以从阅读中去感受,这个来源比亲身经历更重要。古人说“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素养。在小学阶段,教师已经教给学生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到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便是指导学生做一个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有心人”,而且要采取一定措施,迫使学生养成习惯。
在这方面,辽宁的魏书生老师做得相当出色。他的学生从初一年级一进校,便被规定每天写多少字的日记,每周写周记,还要记录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句,而且要持之以恒。魏老师还定时检查,久而久之,就帮助学生养成了习惯。
对写作素材的收集和积累,大凡不过如下一些手段:记日记,写生活札记,做读书笔记,摘抄格言警句,制作作文摘录卡片等。
学生无论是从生活中还是从阅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备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王国维先生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个境界说的是要有信心,第二个境界说的是要有决心,第三个境界说的是要有恒心。要教育学生在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时,非有这“三心”不可。
二是要真实可信。无论是记日记、生活札记、读书笔记、摘录还是制作卡片,都必须真实可信,这样整理的材料才有价值。要真实可信,必须根据情况,注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某书、某报、某页、某篇、某人所著乃至著者的单位,以便运用这个材料时可以随时查对。
三是对收集的资料,要分类储存,及时整理,随时翻用,加强记忆。这一条主要是要求学生除了把材料记在本子或卡片上,还要争取尽可能多地储存在大脑中,以便灵活运用。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学会开辟“源头活水”,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视野,进而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无米可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