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在现如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体育事业作为世界的共通语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直起着第一媒介的作用,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性角色。但与此同时,田径事业作为体育事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运动损伤问题却逐渐成为影响田径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找出田径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的诱因,并且根据其发生的诱因找出对策来缓解甚至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很有必要。除此之外,针对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问题,前瞻性的提出预防措施并且制定完整健康的运动生涯管理渐渐地成为体育的重要一部分。
研究通过对多名田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队医的访谈,对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管理与预防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得出,目前田径运动员受伤普及率较高,且受伤后对运动员心理、运动成绩等方面影响较大。总结发现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腰背,踝关节,膝盖,股后群肌肉,其中腰背运动损伤发生最多。分析结果显示,田径运动员致伤原因主要集中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
(1)准备活动不充分。
日常训练中,运动员需要在正式训练前进行热身活动增加身体热量来拉伸自己的肌肉,活动关节。但是很多运动员忽视了热身的重要性,直接进入高强度训练中,导致肌肉难以适应发生意外,产生运动损伤。
(2)运动技术动作不够规范。
在田径训练中,每一个练习都是对身体某个关节肌肉纤维的训练,在此训练过程中对于运动员技术要求较高,但是较多运动员因身体素质的限制无法达到训练要求,或者在体力不支情况下出现技术动作变形,从而产生运动损伤。
(3)训练后肌肉放松不充分。
放松性训练同样是训练的一部分,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肌肉处于一种紧绷状态,良好的放松不仅仅能使肌肉恢复弹性,保持肌肉的韧性,也有排酸的作用,使肌肉恢复较快以此来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但是较多运动员表示并没有将放松当成训练,故以很多运动员对于放松训练较为懈怠,甚至直接省略这一训练环节。
(4)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很多运动损伤产生于意外,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自我防护意识不足而直接造成了伤病,从而影响训练计划与节奏。
(5)身体情况缺乏科学认知。
较多运动员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缺乏科学认知,从而导致不能对自己的训练及时进行调整,导致训练的负荷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运动损伤。有些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初期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选择继续训练,使伤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影响其职业生涯。
(6)心理压力过大。
心理素质是一个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其正常发挥甚至超长发挥,但是心态不够稳定直接会影响到肌肉的状态,当精神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肌肉也会随之紧绷,因此造成运动损伤。
(1)场地及天气因素。
田径运动员全年较多在室外训练,受场地及天气影响较大,突然的天气变化会使肌肉状态发生改变,一时适应不佳就有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在场地方面,田径运动在比赛及训练过程中需要发挥身体的最大可能突破自己,因此跑道的软硬程度,沙坑的松软程度等都可能会成为运动损伤的诱因。
(2)训练安排不合理。
训练安排缺乏系统化,不但会使其达不到训练目标,还会使运动员身体出现超负荷训练情况。对于某一部位的训练安排强度过大,也会使其产生运动损伤。
(1)运动员伤病概率较高。
目前田径运动员普遍存在伤病,究其原因,首先运动员自身意识不高,是造成伤病的重要因素。很多伤病都是因为自身的疏忽而导致的,如果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很多运动损伤是可避免的。另外由于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且在运动员出现轻微问题时,无法给予合理化建议,这导致伤病率偏高。
(2)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后恢复时间较长。
通过调查发现,较多运动员运动损伤恢复周期在3个月以内,但是仍有部分运动员恢复周期在一年以上。一些运动员在出现伤病后,由于对成绩的渴望或者对于教练的期望并没有选择停止训练或者恢复训练,而是继续正常训练。这种情况使运动损伤逐渐严重,使其周期延长,恢复时间延长,成绩提升速度较慢。还有部分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损伤后,没有进行及时治疗,仅选择医院或者按摩室进行紧急处理,并未到正规的运动医院进行检查从而延误治疗。
(3)对运动员运动寿命影响较大。
运动损伤对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影响较大,运动员本身的基础素质较差,但是又追求更高层次的成绩,在这一过程当中没有稳扎稳打违背了运动员发展的规律,从而导致疾病缠身,无法正常参与训练及规划未来。
(1)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
教练员是一个运动员运动生涯的直接影响者,所以教练员水平的高度也成为一个运动员成绩高度的参照者。很多教练员都是在年少时是一名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其训练计划与训练方法较多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规划,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所以容易导致训练安排不合理。对于具备足够知识储备的教练员,当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后,较多教练员会安排康复性训练。但是知识储备不充分的教练员,超过半数会选择让运动员继续训练。教练员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一个运动员的基本保障。
(2)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较差。
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对于身体的消耗较大,很多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仍然无法保证及时恢复,这使得运动员在之后的训练中训练效果受限。另外一些运动员身体的基本素质较差,在一些小关节及核心训练中忽视其重要性,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
(3)运动员自身防护意识较差。
较多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预防的概念了解较浅,对于运动损伤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了解不足,从而对于其重视度较低导致伤病问题。
在日常训练中,运动员处于一种自我防护状态。从热身活动到开始专项练习,教练员扮演的只是一个领导者。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自我感受身体变化,自己进行强度训练,很多难度动作需要自己进行保护。运动员只有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对于自身身体状况进行了解,才能尽可能的让伤病远离。另外天气变化与场地变化也是运动员自我防护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其亦是造成伤病的因素。
调查得出,很多运动损伤是在一种自我无意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在这里所指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能够及时的采取某种措施,以达到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意识。作为一名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是直接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例如通过书籍,队医,教练员等渠道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学习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以此来达到科学的进行训练,提高成绩。
在心理方面,也需要运动员提高自信心。运动员除了要每日全身心投入训练,也要接受高强度的比赛任务,所以运动员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避免身体在疲劳情况下,出现运动损伤。
除此之外,一些客观因素亦不能忽视。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关心天气变化,以免温度改变对身体造成影响。同样在训练前,要检查运动器材是否能安全使用,自己的运动装备是否完整无损,杜绝意外的发生。
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仅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有所帮助,亦可以促进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譬如,可以通过社会培训的方式使得教练员学习最新的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
学习运动训练方面知识可以对运动员现有的训练计划进行检查和调整,使训练更加科学化与系统化,减少伤病发生。学习运动医学知识,可以让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更加了解,根据现有运动员训练状态与训练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运动心理学亦不能忽视,在运动员出现问题时教练员的处理方法也影响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堂完整的训练课,或者一场重要的比赛,准备活动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较好的准备活动可以促进运动员中枢系统的积极性,使其达到一个合适的度来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并且准备活动还可以促进小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韧性与弹力,为其在之后的高强度训练中有一个好的开始。
准备活动亦需合理安排,要杜绝高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使身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在训练中容易产生运动损伤。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情况,与天气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与准备活动相同,高强度训练后的放松训练同样是训练的一部分。在高强度训练后,肌肉处于一种紧张疲劳状态,会出现乳酸等现象,而准备活动就是一个排酸和放松过程,使紧绷的肌肉放松下来,减缓疲劳,加快恢复。在日常训练中,训练计划并非是运动员的所有任务,准备活动与练后放松同为重要。作为一名运动员不仅仅要完成当下的训练任务,运动寿命的长久性亦是其需要考虑的因素,故以,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其预防运动损伤中不容或缺的训练安排。
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产生运动损伤,这就要求运动员需要时刻保持专注度,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很多情况下,运动损伤是由于运动员缺乏训练专注度而产生的,所以在高强度训练以及身体疲劳情况下,运动员需要提高自身专注度,而实现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
在一个队伍当中,运动员因其自身训练时长、身体素质、比赛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运动成绩有高低之分。很多教练员以运动成绩好的运动员为参照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导致成绩有差别的运动员身体出现疲劳以及超负荷现象,使得其运动损伤几率大大增高。故以教练员应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对运动员分批次进行管理,增强运动损伤管理的适用性,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