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一个重大论断[1]。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迫切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挖掘潜力、激发新动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改变固有模式,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谋求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过程。创新可以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也可以是理论创新或更具体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原动力,是强国兴企之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本,也是企业健康发展之本。因此,如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是企业当下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与落地,2016年组织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大会,提出“集团公司要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业务主导、自主创新、强化激励、开放共享”[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简称总院)作为中国石油直属科研院所和重要决策技术支持机构,一直坚持“一部四中心”的发展定位,业已形成以“战略规划、科技、信息化”三大业务为核心、以“技术经济、工程造价、节能节水、咨询评估、后评价、环境评估、标准规范、设计论证”八大业务为支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石油“十三五”科技规划实施以来,总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中国石油科技创新战略,以国家项目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积极在油气田地面、炼化、油气产业链优化、节能、信息、决策支持等特色技术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共组织完成科技项目224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知识产权138项,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果示范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贯彻落实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总院坚持问题导向[4],将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对照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分析创新工作开展现状,明确认识到,总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仍面临包括思想意识、能力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危机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油气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长期以来,油气资源在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油价的影响,能源行业投资居高不下,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单一,业务量相对饱满,导致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创新诉求不强。受到年龄结构、能力水平、创新认知、所从事专业局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习惯的束缚,总体表现为缺乏创新热情、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重大科技成果、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亟须攻克。长期以来,受业务定位的影响,总院主要从事战略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总体上承担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科研项目比较有限。业务上存在软课题多、硬科研少,集成技术多、专有技术少,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科技资源共享不畅,研究效率有待提升。长期以来,企业购置的各类科研仪器设备、积累和形成的方法论体系、工具和模型,由于受体制制约,加上交流和沟通不够,奖励激励机制滞后,导致科技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重复劳动较多,影响了研究效率。
对外交流合作有待加强。对外交流广度和深度不够,尚未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与国外咨询机构、国内研究机构、大学缺乏长期合作关系,在石油行业外部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一些领域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不足。一方面,在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专项、产品研发、软件开发、智能化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缺乏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另一方面,缺乏既懂专业,又善于经营管理,还能带队伍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持续改进。受大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表现为约束有余、激励不足,没有真正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多劳多得、责权利清晰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心一意搞规划、心无旁骛搞科研、淡化行政管理层级的良好局面。
在贯彻落实中国石油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总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制度先行”的迫切性,要想科技创新道路走得稳、走得远,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必须做在前、做得好。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驱动科技创新,首先就要解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自上而下”是指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创新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自下而上”就是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总院在2019年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改革工作,从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科研运行管理、加大科技奖励、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效、有效激发科技人才队伍活力等方面着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项举措,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落地实施。
(1)建立并完善科技决策机构。建立由企业主要领导、技术总监、技术专家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企业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审议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奖励评审结果等重大事项,从战略性和全局性高度为企业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技术把关和支撑。
(2)建立覆盖主营业务领域的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基于企业积累的工具、方法、模型以及大量数据资源和组织过程资产,通过分析与建模,形成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有效指导科研工作。
(3)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研发平台体系。编制并实施科技研发平台发展运营规划,加强各类企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企业研究开发、成果孵化、知识共享、转化创效等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条件平台。建立覆盖油气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共享平台,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知识共享为目标,有效解决不同部门的知识、技术、成果、信息割据的现状,将各领域积累的工具、方法、模型、指标体系纳入统一平台管理,通过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出油气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中国石油业务发展提供高效技术服务。
(4)加强科研基础工作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提前研究和部署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大力支持方法论体系建设、知识共享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科研基础工作项目,对企业拟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行业重大科技专项、基础超前研究项目、共性技术项目、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项目等,设立企业基础工作项目开展前期研究。积极申请国家和集团公司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加大企业科研基础工作项目的投入,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专心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研发一批成果转化创效的技术和产品。
(1)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的主导作用。建立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核心、以项目组为主体,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实施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确定项目经理,赋予项目经理技术路线选择、团队组建、经费使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的相关权力,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技术、质量、进度、成本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项目的技术方案、质量计划、进度计划、经费预算、项目组成员分工并监督实施,充分释放项目经理、科研骨干的创新活力。
(2)建立并完善科技经费管理。深入分析项目构成及需求,搭建相匹配的企业项目层级架构,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全覆盖,并按照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核算原则,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日常监控。
(1)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奖励奖项设置。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和科技研发需要,设立诸如科技贡献奖、基础研究奖、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同时,进一步提高科技奖励标准,让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2)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参照国家和行业科技奖励评审程序,优化企业科技奖励各奖项的等级设置,完善各奖项的评价标准,设立企业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成员,并提高评审的权威性,努力实现精准奖励。建立科技奖励评审系统,进一步提高评审工作效率。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效的组织和实施。组织编制未来3~5年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规划,统筹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拓、市场需求调研、成果培育、知识产权申报、转化实施、创效奖励申报等工作。
(1)建立并完善“双序列”(指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体制机制,为专业技术人员构建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明晰专家责权利,优化专家岗位设置,完善专家绩效考核,增强专家薪酬的激励性,构建切合企业实际的专家管理新体系;加快开展专家岗位选聘,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研究、科技攻关、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专家岗位在薪酬激励、事业激励等方面的吸引力。
(2)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以石油科学家培育对象、各级专家、青年科技英才等为重点培养人选,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系统化的培养措施,构建包括选、用、育等环节的体系化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用好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利政策,每年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高端专家人才,壮大企业专家队伍并扩大影响力。
(3)薪酬激励持续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为专业技术人员设立并发放技术津贴,积极探索通过岗位分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绩效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增加薪酬分配资源,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出台石油科学家培育对象、各级专家、技术总监、青年科技英才等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实施精准激励。充分利用国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积极推进薪酬激励持续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
2019年是总院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和措施落地执行的第一年,经过不懈努力与探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和初步成效。
一是全面加强了顶层设计,确保科技创新事业在正确发展轨道上前进。通过落实2019年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总院发布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次将“科技创新战略”列入总院四大发展战略,发布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总院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与攻关方向、重大举措,全面谋划了总院未来5年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健全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完善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将科技创新列为全院业务部门的关键考核指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成功实施了管道所、海外所重组,整合成立储运所、天然气所,实现了油气管道研究业务国内国外一体化,突出了天然气市场营销研究。成功实施了信息化业务综合改革,将原有信息三部合并成立信息中心,实现了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1+1+1>3”效果初步显现,信息化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显著增强。
三是进一步创新了科研运行管理,积极推进科技项目制管理。在成功竞聘多个集团公司基础超前共性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项目制管理办法》,对于重大科技项目要求统一按照项目制管理模式运行,极大地调动了业务骨干承担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项目团队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四是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了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修订《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科学技术奖励细则》,完善了科技奖励奖项设置和评审机制,大幅提高了科技奖励标准,努力让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全面实施《中国石油规划总院2019—2021年科技成果转化创效规划》,将年度规划目标分解到相关业务部门,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指导和协调,预计2019年度集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奖励突破100万元。
五是深化“双序列”改革,持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活力。完善了总院高级专家、技术专家等管理办法,努力把一批技术水平高、业绩突出、公认度高的人才选拔到专家岗位。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选聘与考核管理,制定了破格晋升岗位的规则,搭建了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加大一级工程师以上岗位人员的薪酬激励,逐步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薪酬激励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对于重点培养对象,优先安排大项目负责人,并在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高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壮大企业专家队伍并扩大影响力。对于市场化程度高、引进的急需或紧缺高层次人才,探索试行协议薪酬,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六是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深入推进总院创新文化建设。在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总院深刻认识到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总院利用门户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与普及科技创新文化,发布科技创新工作动态,表彰科技创新模范榜样,极大地带动了全员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情。为进一步促进全体员工参与科技创新,2019年总院开展了以“创新引领发展,众智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员工创新大赛,参赛人员达到600余人,创新作品97项,取得了卓越成效,一些研究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有了新的设想或实质突破,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模型初露锋芒。
科技创新工作是企业持久发展永恒的主题和自始至终的大事,推动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一场持久的考验,需要企业自上而下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心。在创新发展战略落地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策略、激发创新热情是创新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总院在探寻创新之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如下经验与认识。
中国石油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科技创新工作[5-8],作为中国石油直属科研单位,应紧密围绕中国石油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总体战略方针,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和路线的统一性。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总院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领域、攻关方向及重点举措,首次系统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方法和举措,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白皮书指导未来3~5年的创新工作。
在创新战略落地过程中,应聚焦企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结合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做到有的放矢,使创新的方向聚焦、力量集中、效果最大。总院在《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大发展理念”、“四大发展战略”,确定了做大、做强、做优“三大核心业务”,有序发展“八大支撑业务”的定位;结合自身定位,确立了加强广义创新的原则,即统筹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要聚焦于硬科研,也要在工具、方法、模型、应用、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广义创新。在明确了创新原则的基础上,总院围绕包括油气田地面工程、油气储运、炼油与化工、油气市场及销售、信息技术、技术经济、新能源等关键业务领域,制定了明确且可量化的攻关方向和攻关目标,确立了总院科技创新的整体实施策略[9]。
首先,要坚定创新信念,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以长远的眼光和大刀阔斧的魄力对待企业创新改革,引导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思考创新项目;其次,要激发人才活力,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与布局,积极创新人才引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心无旁骛、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和稳定务实的创新团队,构建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人才新高地;再次,要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发挥科技奖励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同时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标准,让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最后,要扩大开放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国际国内、公司内外创新资源,扩大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开放共享,形成开放创新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