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幸福路小学 刘静
小学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很大的冲击,造成很多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为避免中华传统文化被忽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从小学就开始传播,教师应该开展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诵读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处在萌芽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很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经典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思想,能够作为小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内涵,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与道德情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经典作品可以作为学生日常交流和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视野,当学生与人交流和写作的时候,能够出口成章、引据经典,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启示、梦想等,还可以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成语、典故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成语或一个典故,就是一个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成语、典故会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将相和》一课时,课文中涉及了两个成语,分别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通过学习这两个成语,学生明白了借用别人的东西之后要及时归还,这就是“完璧归赵”;知道自己错了,要请求他人原谅,这就是“负荆请罪”。当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学生可以通过成语来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言简意赅,其语文素养在无形当中得到提升。另外,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典故事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对将要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等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成语、典故、故事中所要讲的道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成语、典故及故事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合作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读者在生活积累、文化底蕴和审美层次方面差别巨大,因此阅读具有个性化,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自我感悟而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思想熏陶,是出乎教师预料的,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意境深远,作者表达的真挚思想情感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也绝非是教师能够分析透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诵读,让学生产生超越诗词文本的诵读新意。
比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读完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落月、啼乌、渔火、不眠人,这些景象说明作者非常孤独。”有的学生说:“落月、寒山石、渔火、不眠人,这些景象说明作者非常浪漫。”每个学生对于经典诗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都掺杂了个人情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经典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应该立足教材,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充分挖掘课外课程资源,进行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延伸诵读。因为这两篇课文都是摘自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两本书籍都赞美古代人民与封建礼教做斗争的精神。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其他章节,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精神,增强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经典诵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时,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的是月光照在松树上,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而这句话用的是倒装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文中倒装句式描写身边的景象,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讲解经典故事,赏析经典作品,延伸诵读经典,将经典诵读与写作相结合等策略,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