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周新霞
“学力”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贯休的《览皎然<渠南乡集>》“学力不相敌,清还仿佛同”,这里的“学力”意为“学问所达到的程度”。现代教育研究在关注学生学力的同时,也关注了教师学力。教师学力是指教师适应学校教育生活,履行专业职责和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有水平与潜力的总称[1],教师学力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心理动力、操作能力、个性潜力等的全面融合。
从教师专业成长视域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学力结构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生存性学力,其趋向于人的社会化生存,是教师进行学习、保障基本学习成效的先决条件,包括职业认同、学习意识及习惯等。二是专业操作性学力,指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与将其转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反思能力、行为改进能力等。三是动机兴趣性学力,指教师对学习不懈追求的心理倾向,包括自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自我实现的愿望等。关注教师学力的培育,可以破解教师培训效益不高的深层问题,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地位显著提升。2018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当教师眼中有光芒,心里有温暖,教师必定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用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为教师职业光荣教育、职业使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党和人民对教师给予的高度重视,让教师拥有职业尊严感,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专业学习和自我成长中。
当下,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简单化”“模式化”“烦琐化”倾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马克思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在所有的事业中,教育更能、也更应该体现对人本身的解放。《人民教育》特约评论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所长张布和指出: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要在学校管理体制的完善、运行机制的改进等方面统筹谋划、标本兼治,破除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3]。因此,改变形式化的陋习陈规,减少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事务对教师的干扰,是当下激活教师生存性学力的有效举措。此外,教师评价要破除“唯分数论”的价值取向,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支持环境。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市开发区以省级课题“基于学生发展目标达成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统领,在区域内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涉及学生学业质量达成度和进步值、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强调对教师潜在工作价值的判断,通过“指数”“图表”“模型”等形象地评价教师工作并指明改进方向,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该区中考综合评估已连续3 年居全市前列。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以刚性制度促发执行力,可以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学习机制,帮助教师形成认真学习、持续学习的品质和习惯。我区学校以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一是制订岗位学习制度,将履行学习责任、落实学习任务、总结学习经验、汇报学习成果等日常学习要求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师学习制度,有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二是完善考核制度,将教师日常学习培训的情况、专业持续发展的成效等纳入过程性考核,以敦促教师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以“专业操作能力”为主题,对传统培训内容进行整合,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专业精神”4 个模块设计培训内容:专业知识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教材基本思想和方法为重点;专业技能以课堂教学的现场操练为重点;专业智慧以优化方法策略为重点;专业精神以学术态度和品质、对问题研究的精益求精为重点。培训以实操为主,如设计一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案、制作一个实用性课件、上一节优质课、命制一套高质量的练习卷等,引导教师立足教育实践,提升操作性学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连接教学实践和行为改进的关键环节。《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概括了思想形成的5 个步骤:感知到疑难、确认和理解疑难所在、提出若干解决疑难的假设方法、推理和判断哪个方法更适用、验证。据此,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例,为教师提供反思问题的思维范式:本节课的不足有哪些?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有效?尝试之后的效果如何?第1、2 个问题指向教育教学现场的描述,第3、4 个问题指向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第5 个问题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真实、有效的学习需要这样持续的反思、改进与验证。这样以内在逻辑关系环环相扣的思维支架,可以帮助和促进教师思想不断深入、超越和创生,久而久之,教师的学力得以不断精进。
专业操作性学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改变自身行为的能力。在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研是战略,研教是战术,努力建构“教思学合一”研教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师培训工作中“教学与研究分离、实践与理论分离、过程与结果分离”的现象,从而真正促进教师行为的改进。连云港市开发区推行“3y”(演课、研课、验课)研教模式,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由一位教师按研讨主题执教一节公开课,称为“演课”;然后进行“研课”,教研组围绕研讨主题进行反思交流;最后在内化同伴建议、制订改进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验课”(该教师再次执教这节课),可据“验课”的实际成效决定是否继续再次“研课”和再次“验课”。这样的研教活动融“教”“思”“学”合一,能够切实帮助教师有深度、多维度、高质量地完成自身行为的调整,训练和发展自我改进的能力。
《意见》提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从宏观上规划了教师渐进性发展的层级和目标,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动机兴趣性学力。连云港市与此思路相同,已连续10 年与省配套实施市级“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构建了市、区、校三级联动并互为贯通、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为教师个人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导教师科学规划个人专业成长,通过目标激励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二是敦促教师培训部门和学校提供良好的持续性支持,让教师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通过老带小、优帮差、结对子等方式,发挥组织推动、骨干牵动、典型带动作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促进教师学力持续提升。
教师学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特定的态度品质,这种特定的态度品质产生于学校治理、教研文化等人文环境之中。现代学校治理具有价值共享、主题协同、动能内生、效能优化等特征[4],其核心要旨是要由“制定规则”走向“打造文化生态”。我省出台“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文件,将教师发展融入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愿景”为主题的团队文化氛围中,使教师成长拥有了丰厚的土壤。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小学以教师社团文化著称,该校组建的教师茶艺社团、民服社团、研学社团等,成规模、上档次、聚人心,很好地活化了“规矩”中的人,柔化了“管理”中的人。用共情的团队文化激活教师,使学校管理超越规则,融入“情”境,形成文化,教师不由自主地被这种多元、包容、积极、进取的文化所影响,发展动力被激发和唤醒。
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5]。教师成长需要得到自我价值感的确认,学校应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使教师成为有活力和学力的教师。我们改变传统的“压担子、搭台子、架梯子”等培训模式,确立“学校引领与支持,教师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个性。我们支持和指导教师创立微信公众号,加入各类优秀的专业组织,鼓励和帮助教师“走出去”大胆展示自己。如鼓励教师加入“清弦校园读书”“点灯人教育”“深度学习”等团队,创立“X 年级作文”“教师朗读”等微信公众号,组织参加省市区各级名师工作室等,为教师找到自我、提升自信广开渠道,使教师进入既“成事”又“成人”的“个性化”“长程式”发展轨道,书写属于自己的“珍贵存在”与“美丽不同”,从中不断确认自身价值、提升兴趣和增强发展性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