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陈光辉,张秀英,王玉涛
(1.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0;2.新疆帕米尔高原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新疆喀什,844000;3.喀什海关技术中心,新疆喀什,844000)
【研究意义】叶蝉属于半翅目,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角蝉总科(Membracoidea),叶蝉科(Cicadellidea)[1]。该科昆虫分布广泛,全世界约1 500属,超过22 000种,中国约2 000种[2]。叶蝉属持久型传毒介体[3],是一类对农林业威胁较大的害虫,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如稻普通矮缩病、小麦红矮病、玉米线条病毒(由异沙叶蝉持久传播[4])等。对有害昆虫来说,种类鉴别、防控与监测尤为重要[5],若不能及时准确鉴定而影响相应防治措施的采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6]。叶蝉科昆虫有些类群形态相似,体色相当,在农林业害虫管治中,物种鉴定一直是制约生产的瓶颈[7];有些体型和体色等特征易随发育阶段或地理环境的改变而改变[8],遗传结构也会改变[9],如额垠叶蝉属Mukaria[10],增加了鉴定难度。叶蝉科昆虫高龄若虫较低龄若虫传病力强,成虫较若虫传病力强[3],低龄叶蝉在若虫期较易防治,但该虫体型微小,幼虫形态特征差异小,有些特征在不同发育时期不稳定,对幼虫、蛹及卵采取形态鉴定法很难确保其准确性[11]。形态分类法受虫态、发育阶段、地理环境等影响,非专业人员很难快速、准确鉴定。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克服形态学分类的不足,实现不同发育历期、不同形态、残体昆虫的快速准确鉴定。Hajibabaei 等[12]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哥斯达黎加的鳞翅目3个科幼虫进行了有效识别,江亚杰等[13]用此技术对7种储粮害虫碎片进行了准确鉴定。研究选用线粒体基因对该区域的叶蝉进行分类鉴定,这对边境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进展】1993年Fang[14]首次将16SrDNA运用于角顶叶蝉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日本昆虫学家Kamitani[15]利用COI基因对日本45种叶蝉做了条形码研究;Dietrich等[16]应用28SrDNA序列探讨了角蝉总科的系统发育;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共收录了该科42种叶蝉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其中27种测定了全序列。李虎等[17]用COI基因对广头叶蝉亚科进行研究,发现序列A+T含量明显高于G+C。付建玉等[18]基于mtDNA COI,开展假眼小绿叶蝉研究,发现该种叶蝉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5%~1.2%,远小于2%的界限。杨金宏等[19]基于28SrDNAD2区,开展陕南凹缘菱纹叶蝉分子系统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孟泽洪等[20]基于Cytb基因序列,探讨大叶蝉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何宏力[21]开展了窗翅叶蝉分子系统学研究,詹洪平[22]通过分子技术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对圆痕叶蝉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发育树中各属、种的地位。前人选择这些基因研究叶蝉,提供了DNA条形码,明确了叶蝉系统进化地位或分类地位,但是集中于COI基因,对Cytb、ITS2等基因的研究较少;我国目前对叶蝉的条形码研究尚不够全面,特别是帕米尔高原地区新的分类阶元有待发现。【本研究切入点】叶蝉科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对农林业危害极大,有效防治较为困难,准确鉴定是有效防治的基础。由于该科昆虫体型小,种间形态相似,难以鉴定,帕米尔高原南麓山地区域叶蝉分布较多,已成为影响农林生产的害虫之一,而此地区有关叶蝉研究报道较少,帕米尔高原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外来物种入侵时有发生,区域内对昆虫研究较少,叶蝉条形码研究鲜有报道。通过传统形态分类法,确定未知叶蝉的大致类群,选择mtDNACOI、Cytb和ITS2基因,运用通用引物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比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获取叶蝉DNA条形码,实现不同种类叶蝉的快速鉴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采用传统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建立叶蝉快速鉴定方法,以弥补形态学分类的不足,丰富边境地区叶蝉基因数据库。
叶蝉样本于2019年6~9月,用捕虫网扫捕扫获得。在实验室进行形态学分类,获取试验标本7份,标记为A、B、C、D、E、F、G,将标本置于99%酒精离心管中,于4℃冰箱冷藏保存备用。表1
体视显微镜(Motic Cam2506 SMZ168)、PCR仪(Biometra TProfessional standard Gradient Thermocycler)、高速低温离心机(BECKMAN COULTERTM AllegraTM X-22R Centrifuge)、电泳仪(JY1600C)、水平电泳槽(美国Bio-Rad)、凝胶成像仪(Bio-Rad Molecular Imager 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振荡器(IKA MS3 digital)、恒温水浴锅等。
1.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DNA提取参照邹志文等[23]Chelex改进方法,首先双蒸水清洗样品数次(期间漩涡振荡),将清洗好的样品置于洁净滤纸上干燥,挑取单头样品置于1.5 mL的离心管中,用灭菌玻璃研磨棒充分研磨;加灭菌双蒸水0.5 mL,涡漩混匀,置冰箱-20℃冷却10 min,12 000 r/min离心5min,弃上清,重复3次;在沉淀中加入150 μL悬浮好的5%的Chelex-100溶液,56℃水浴2 h;涡旋5~10 s,100℃加热10 min(封口),取出后涡旋溶液5~10 s,10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作为PCR反应的模板,-20℃保存备用。
1.2.2 基因PCR 扩增
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技术公司合成。扩增体系总体积为25 μL,其中Taq酶1.5 U,dNTP 0.25 mmol/L,1×反应缓冲液2.0 mmol/L Mg2+,上下游引物各为0.3 μmol/L,DNA 模板50 ng。反应步骤为:95℃预变性5 min,95℃变性45 s,56℃退火35 s,72℃延伸1.5 min,循环40次,循环结束后72℃延伸7 min。PCR产物送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表2
表1 叶蝉样本采集信息Table1 Sample information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表2 PCR 扩增引物设计及其参考文献Table 2 PCR primer design and its reference
测序所获得的基因序列用Dnastar Package中的Editseq软件进行正反链拼接匹配校正,获得有效序列。在NCBI网站运行BLAST程序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确定为昆虫的COI、Cytb、ITS2序列。利用GenBank中下载的36条同源序列,用ClustalX 1.83软件进行比对。用MEGA7.0分析碱基组成、变异位点,各种间序列差异,计算核苷酸组成。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用NJ(Neighbour-Jioning)法构建分子系统树,采用自展法重复检测1 000次,循环估计系统树中节点的自举置信水平(bootstrap confidence level,BCL)。
研究表明,参照叶蝉科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观察外部形态,采集样品隶属于半翅目叶蝉科,分别为A:条沙叶蝉(Psammotettixconfinis)、B:广头叶蝉(Pediopsoides)、C:条沙叶蝉(Psammotettixconfinis)、D:大青叶蝉(Cicadellaviridis)、E:片角叶蝉(IdiocerusurakawensisMatsumura)、F:桃一点叶蝉(Singaporashinshana)、G: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recurvatis)。表3
表3 6种叶蝉样本成虫鉴定形态特征Table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identification of 6 kinds of adult Cicadellidaes
研究表明,获得叶蝉核酸序列共19条, 其中COI基因6条、Cytb基因7条、ITS2基因6条,上述19条核酸序列中12条序列为研究首次获得。将所测序列进行拼接校对,在NCBI 网站上运行BLAST 程序,所测序列与昆虫的COI、Cytb、ITS2基因有很高的相似性,测定序列为COI、Cytb、ITS2基因序列。与 GeneBank中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合 GeneBank 中下载的与该COI、Cytb、ITS2序列一致性较高的叶蝉的序列,用 ClustalX1.83 软件进行比对,将非保守区域去除。
7个样品的Cytb序列AT含量分别为72%、73%、74%、74%、75%、73%、69%;6种样品COI序列的AT含量分别为70%、69%、69%、70%、66%、70%,COI、Cytb基因的AT含量高于GC,表现出A+T碱基偏嗜,且A与T含量相当,契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特点。所得COI、Cytb基因序列均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监测分析。表4
研究表明,ITS1、ITS2相似度大于97%、Cytb,COI相似度大于98%视为相似度达到物种鉴定标准或水平[42]。研究获得7个COI基因序列中,有5个样品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相似度高达99%,大于或等于鉴定水平98%,可以鉴定为该类昆虫,其中样品A、C与KR564712.1条沙叶蝉PsammotettixconfinisCOI基因的相似度分别为99.67%、99.49%,为条沙叶蝉;样品D与MF716879.1 大青叶蝉CicadellaviridisCOI基因的相似度为99.32%,为大青叶蝉;样品F与KJ867504.1桃一点叶蝉SingaporashinshanaCOI基因的相似度为99.68%,为桃一点叶蝉;样品G与KY364883.1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recurvatisCOI基因的相似度为99.38%,为拟菱纹叶蝉。样品D与GenBank中HQ456379.1 大青叶蝉CicadellaviridisCytb基因的相似度为99.54%,确定为大青叶蝉;样品F与NCBI中 KJ867509.1桃一点叶蝉SingaporashinshanaCytb基因的相似度为99.58%,为桃一点叶蝉;单个序列或多个序列的鉴定结果是一致的,每个样品都进行了准确鉴定,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样品D与F 的Cytb基因序列进一步佐证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样品B与E与数据库中相关条形码的相似度存在一定差距,未达到鉴定标准,不能确定其种类,需要通过其他基因序列进一步鉴定。表5
表4 mtDNA核苷酸组成统计Table 4 Nucleotide composition statistics
表5 叶蝉鉴定依据和鉴定结果 Table 5 Identification basis an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研究表明,每个基因最高得分的最高相似度分别为:COI(99.68%)、Cytb(99.58%)、ITS2(95.92%),结果显示均和叶蝉相关序列的相似性最高。研究选择了mtDNACOI、Cytb,核基因ITS2等3个基因片段研究叶蝉DNA 条形码,但因数据库中Cytb、ITS2基因序列数据较少,影响Cytb、ITS2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析,故只阐述COI基因序列。构建COI叶蝉部分属种NJ分子系统树,研究样品的COI序列和叶蝉类昆虫相关序列分为5个进化支,且和已知叶蝉S.zeamais相关序列以较高置信值聚在一起,其中样品A、C与条沙叶蝉聚为1支,样品D与大青叶蝉聚为1支,样品F与桃一点叶蝉聚为1支,样品G与拟菱纹叶蝉聚为1支,将5种叶蝉准确区分开来。图1
注:图中数字表示置信度;样本用实心菱形标出Note:Integer indicates bootstrap confidence values, and sample is marked in solid diamond图1 与叶蝉相关的部分种类的 COI基因NJ 分子系统树Fig.1 COI gene NJ phylogenetic tree of partial species related to Cicadellidaes
研究7个样品的COI、Cytb序列A+T含量明显高于G+C,与田小娟对花蝽科昆虫的COI序列的研究结果一致,花蝽科序列T+ A含量为66.07%,存在 A/T 偏倚性,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碱基组成特点[5];与陈壮志等[43]对蜚蠊的Cytb序列的研究结果一致,蜚蠊A+T含量为69.5%,高于G+C含量,为典型的动物线粒体基因序列特征;章旭日等[44]研究福建小贯小绿叶蝉ITS序列发现,该类叶蝉ITS2 A+T占65.1%,碱基组成呈AT偏好性,与亲缘种的比较分析显示ITS2更适用于近缘种的分子鉴定[44]。相关研究表明,ITS2基因A+T含量占60%以上时,存在AT碱基偏嗜。研究中ITS2基因A+T含量未达到60%,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ITS2更适用于近缘种的分子鉴定,该研究中叶蝉样品与数据亲缘关系较近有关;有研究表明,G+C含量与核苷酸替代率成反比[45],研究中叶蝉ITS2 G+C含量较高,也可能与该区域核苷酸替代率较慢有关。但与李艳华[46]28S rDNA对桨角蚜小蜂和食蚧蚜小蜂的研究结果一致,两者G+C含量分别为60.3%、58.8%,均高于A+T的含量[46],说明叶蝉rDNA基因较保守。Leo等用ITS2基因研究人体寄生虱序列时发现,ITS2不适合作为寄生虱的分子标记[47],因此,仅由单一序列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片面性,物种的鉴定应该从形态、生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合分析[48]。
Cytb,COI相似度大于98%视为相似度达到物种鉴定标准或水平[42]。ITS1、ITS2 基因在NCBI中的相似度为 96%~97%,相似度相对较低,但也能有效鉴定物种[49]。对达到鉴定标准的鉴定到种,未达到标准的认定为新序列。单个样品COI、Cytb、ITS2序列均为单个同一样品获得,在COI获得鉴定结果时,其他序列虽未达到鉴定标准,也应为该叶蝉序列。Cytb、ITS2序列相似度低于鉴定水平,数据库中关于该种叶蝉的Cytb、ITS2序列不全面,研究获得的序列可作为新序列,例如样品ACOI(99.67%)=Cytb(79.75%)=ITS2(86.87%),COI已获得鉴定,Cytb、ITS2序列作为样品A的序列,未达到鉴定要求,认定为样品A的新序列。同理,样品C获得Cytb、ITS2新序列各1条;样品F获得ITS2新序列1条;样品G获得ITS2、Cytb新序列各1条;样品B获得Cytb、ITS2新序列2条;样品E获得COI、Cytb、ITS2新序列3条。研究共获得新序列12条,Cytb、ITS2新序列较多,COI新序列较少,获得的新的序列有助于后续利用Cytb、ITS2序列快速鉴定,同时也说明Cytb、ITS2基因序列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从NJ分子系统树看出研究叶蝉样品COI序列分为5支,和已知的叶蝉S.zeamais相关序列以较高置信值聚在一起。样品A、C与条沙叶蝉亲缘关系较近,样品D与大青叶蝉有亲缘关系较近,样品F与桃一点叶蝉亲缘关系较近,样品G与弯茎拟菱纹叶蝉亲缘关系较近。A、C位于NJ树底端,与位于顶端的D亲缘关系最远,分别聚为1大支(D、F聚为1大支,G与A、C聚为1大支。)F与G位于NJ树中端,亲缘关系较近,但分别聚为一大支;D和F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大支,NJ树种间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样品E与片角叶蝉亲缘关系较近,但NJ树置信度不高,可能受帕米尔高原区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影响,与已知数据库中叶蝉种类分子结构有差异。
在叶蝉分子鉴定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推测一方面是因帕米尔高原南麓地区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较特殊,区域内相关昆虫研究较少,导致GenBank数据库中叶蝉所属种的序列不全,没有足够的、丰富的数据进行物种条码比对[50],相似度低;另一方面部分未经分类学家鉴定,而存在形态鉴定不准的序列可能被提交到Gen Bank中,造成分类地位可能不准确[51],存在鉴定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DNA序列比对进行分子鉴定存在风险[52]。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才能提高速率,若研究对象是未知物种,需权威专家对该物种进行形态鉴定,对标本鉴定后获得的数据才会对物种的界定更有参考价值。关于形态鉴定,由于各种叶蝉成虫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需从成虫的翅膀、颜色、触角、胫足、单复眼、生殖器等部位全面细致观察,若无成虫标本,则需捕捉成虫制成标本。
确定了mtDNACOI、Cytb及ITS2基因序列可作为叶蝉的DNA条形码,COI基因6条、Cytb基因7条、ITS2基因6条;其中1条COI序列,5条Cytb序列,6条ITS2序列。
通过mtDNA序列对比、遗传距离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得出叶蝉的mtDNA基因序列符合昆虫的mtDNA序列特征,确定了研究样品的种类,与形态鉴定吻合,获得的基因序列可作为叶蝉的DNA条形码,确定该区域4种叶蝉快速鉴定的DNA条形码。
对7份叶蝉样本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其中5分样本准确鉴定,帕米尔高原南麓有至少4种叶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