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生命意义感演进分析

2020-12-31 08:54李朝阳
关键词:发文心理学期刊

李朝阳,王 滨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Frankl 最早将生命意义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生命意义的概念和理论,认为人类有寻求意义的需要,如果未能实现则会体验到痛苦[1]。此后生命意义、个人意义、生命目的等概念陆续出现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专门术语[2]。通常,生命意义感被定义为自己的生命有某种目标、意义和价值的感觉[3]。Steger认为生命意义感主要包括认知和动机两个维度,认知维度主要指对于生命意义的感知,而动机维度则是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4]。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的目光开始向积极人格特质转变,生命意义感也自然成为了广大研究者关注的热点[5-8]。虽然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9-11],但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却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为此,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尝试梳理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知识图谱分析

知识图谱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展现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及知识结构构成关系的一种图像[12]。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5.6.R1 可对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领域进行宏观上的分析,主要使用到的功能有机构合作网络(network of co-authors institutions)分析、关键词共现(co-occurring author keywords)分析、突发性检测(burstness)分析等。其中高频词即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突现词即某个时间段出现频次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可用于分析该时间段的研究热点。

1.2 数据来源与整理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CNKI)上,检索“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中含“生命意义感”,期刊来源类别为所有期刊,时间截止到2019年,检索时间为2020 年1 月14 日,检索到349 篇文献(不含外文文献),其中最早出现的文献在2001年。

1.3 参数与界面设置

将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fworks,因软件分析需要将下载文件命名为download_xx 形式。打开Citespace 软件,将数据导入到软件中并利用Data(数据)窗口将CNKI 下载的文件转换成Citespace 所需格式。界面数据设置:Time Slicing(时间窗口)为2001~2019、Years per slice(时间切片)为1。Node Types(节点类型)主要包括Author、institution 和Keyword,并根据分析需要进行勾选。Links Strength(联结强度)选择Cosine,Top N 设定为50,即每一个时间切片内排名前50 的数据。Pruning(网络裁剪)选择Pathfinder(路径),Visualization(可视化)选择Cluster View-Static(静态聚类模式)。

2 数据分析

2.1 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生命意义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国内最早关于生命意义感的一篇文献为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在2001 年发表,题目为《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的文章,发表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但是该文章是一篇教育领域关于生命意义感的探讨。对于心理学领域最早关于生命意义感的文章则是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张阳阳和佐斌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题目为《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评述》的一篇文章,主要对于TMT(恐惧管理理论)的理论起源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通过历年文献变化量分布趋势图,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生命意义感研究成果的产出情况,见图1。

图1 文献变化趋势图

根据图1将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2001~2009 年,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发文量极少,9 年时间仅有11 篇文章,约占总数的3%,直至2008年才出现以生命意义感为主题的首篇文章。

(2)2010~2017 年,发展期。这一阶段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快速增长,发表文献达222 篇,约占总数的63 %。相比第一个阶段,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已初步呈现发展势态,特别是2012年和2015年,相比前一年文献增长量分别达到了12 篇和13 篇,这两年文献增长量就达到了总数的7.2%左右,比第一阶段的发文总数还要多。由此看出,生命意义感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稳定发展。

(3)2018~2019 年,展望期。之所以将这两年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2018 年发文量第一次超过了50篇,2018~2019 两年发文量共116 篇,约占总数的33 %。仅这两年的发文量就达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文献增长最快的两年,上升趋势十分明显,预计未来几年文献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由此看出,生命意义感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甚至是整个心理学领域研究热点的势头已初步展露。

2.2 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核心期刊代表着相应领域的最前沿、最权威,也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分析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对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生命意义感的第一篇核心期刊文章出现在2006 年,也是国内心理学领域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第一次探讨,现整理2006~2019 年核心期刊发文量时间分布图,见图2。

图2 核心期刊发文数量

从图2可以看到,虽然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波动比较大,但是整体上是在增长的。特别是近五年核心期刊发文总数(2015~2019 年)相比最初的五年(2006~2010 年)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83%,可见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已经得到的极大的发展和壮大。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增长是极为不稳的,2016 年和2018 年发文量增长之后都出现的下降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部分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想要取得进步是比较困难的,又或者与国内没有稳定的研究机构和合作团体有关,原因是否如此可以通过随后的作者合作共现图进行验证。

为了能更好地体现生命意义感研究领域中顶层研究在总体中的位置,绘制了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整体发文量的百分比,见图3。

图3 核心期刊发文占比

从图3 中可以看出,随着生命意义感研究的发展,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刚开始急速下降,随后呈波动发展的趋势。更引人注目的是2006~2008 年这三年间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达100 %。上文讨论过2001 年出现第一篇有关生命意义感的探讨在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的第一篇文章在2006年,并且在之后的两年时间所发文章皆为核心期刊,这与国内心理学领域刚刚开始探讨生命意义感不无关系。并且从2010年开始,核心期刊占比大多在30%以上,可见生命意义感的研究一直是讨论的热门话题。

2.3 发文机构与相应作者图谱分析

利用Citespace 对于机构和作者合作关系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界面参数设置“Time Slicing=2001-2019”,“Years per slice=1”,Node types 勾选“author”与“institution”即作者与机构,Links Strength 选择“Cosine”,Pruning 选择“Pathfinder”,Top N=50,即提取每一时间切片内发文量排名前50的作者和机构。得出作者、机构混合共现网络图,见图4。

图4 作者、机构混合共现网络图

图4中,节点数N为83,连线数E为89,网络密度为0.02。节点数N 代表机构或作者的数量,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机构或作者,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或作者的发文量,标签字体大小代表中心性,连线数E 表示机构或作者的合作关系,网络密度代表合作的紧密程度[13]。从所得作者、机构混合共现网络图可以看出,我国从事生命意义感研究的相关群体之间比较分散,不同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之间合作性不太强,这也验证的前文中为什么发文量走向波动,这与国内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研究体系不无关系。

图4显示,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发文量都达到了3篇以上,是目前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其中发文最多的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发文量为5 篇。发文量较多的研究者为史铁英、刘亚楠、高冉、甘怡群,发文量都达到了4篇,是目前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图4 可以看出国内对于生命意义感进行研究的作者和机构虽然比较多,但是合作趋势并不明显,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研究领域纷繁多样。

图5 是作者、机构共现混合视图的局部放大,展现出主要研究者刘亚楠与其合作群体的相互合作情况及与其它机构的合作关系。史铁英、高冉、甘怡群合作关系网络图与图5类似,故不再提供。

图5 刘亚楠及其合作者、机构合作关系图

图5 中,节点中心表示对应的作者,节点环的大小表示发表的文章数量,即节点环越大表示发文越多。节点环的颜色表示发文的时间分布,颜色深表示发文时间较久,颜色浅表示发文时间比较近,可以看出图中节点环颜色都比较浅,说明文章都比较新。作者间的连线表示彼此的合作关系,线条颜色对应首次合作时间,连线粗细与合作强度呈正相关。刘亚楠与张舒、刘璐怡、刘慧瀛、李占宏、赵梦娇连线比较粗,说明他们的合作频率比较高,是主要合作者。发文量最多是刘亚楠4 篇,其他人均为2 篇。合作机构主要为清华大学和郑州大学,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比较少,需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刘亚楠在生命意义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是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归属感与感恩及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不仅要从社会支持入手,培养其归属感,也要重视感恩教育[14]。

2.4 生命意义感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 对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研究热点正相关[15],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一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Keyword(关键词)”其余设置同上文,得到生命意义感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6。

图6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节点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研究热点的指标之一,节点中介中心性越高,与其相联系的关键词越多,在网络图中的媒介功能越强,透过节点中心度(Centrality)可直观呈现网络图的关键文献信息,阐明关键词间的内在联系。为更清晰的展示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表1列出其前10位。

表1 生命意义感研究文献中高频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

某些关键词如“大学生”“中介作用”“学生”等,覆盖范围比较广,与主题相关性不高,因此未计入统计。表1 显示,中心度排名前5 的关键词分别为“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自尊”,说明他们是生命意义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重要的中介节点。通过表1 还可以看到,“生命意义感”在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处于最高位置。结合图6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高频词、中心度排序情况,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推断,在生命意义感为主题的研究中,“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等关键词为研究热点。

2.5 生命意义感研究演进分析

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Keyword”,其余设置同上,在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点击“Timeline View”进行关键词时域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时域图,见图7。

图7 生命意义感关键词共现时域图

图7 显示了生命意义感研究在不同时间的关键词分布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变化关键词也在发生着改变。2008~2010 年,国内逐渐开始了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为研究的主要重点。2010~2013 年,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问题,研究主题还包括死亡态度、生命价值、自杀意念、生活质量、青少年等。2013~2016 年,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生活满意度、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医学生、生死观等。2016~2019 年,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心理资本、自尊、心理健康教育、抑郁、积极情绪、社会支持、生命态度等。

结合对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的阶段划分(萌芽期-发展期-展望期)以及关键词共现时域图可以发现,萌芽期国内生命意义感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这个阶段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还处于推广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期可以明显看到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丰富,研究热点也开始向心理健康、生命价值、主观幸福感等与之相关性较强领域转变。关键词共现时域图中可以看出,在该时期关键词已经由萌芽期的2 类聚类成7 类(图7 每一条黄色粗横线表示聚类的一个种类),可见该时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研究方向也日趋多样。近年来,在展望期可以看出该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研究方向也日趋和积极人格特质相关联,该阶段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看作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抑郁、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积极情绪、心理弹性、情绪智力为研究前沿。

3 建议

(1)重视学科的融合发展。不仅将生命意义感的研究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更要和整个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2)重视伙伴关系。加强相关研究机构、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该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3)拓展研究视野。不仅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学生群体,同时也要向多群体、多社会阶层深入,形成系统、全面、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4)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上升期,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加,生命意义感作为与此紧密相关的话题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的。

可以看出,近两年文献增长趋势是十分迅速的,随着生命意义感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话题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甚至是心理学领域及相关领域仍扮演重要角色,并为社会繁荣发展实现重要助推。

猜你喜欢
发文心理学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