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在小学数学阶段,验算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习惯。从外部环境及内部实践观察、反思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验算。所以,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要从低年级入手,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共同努力落实养成。
一、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从教师实践意识增强中开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讲授,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掌握这些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关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验算习惯。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做完别忘了检查验算。”这仿佛成了习惯性的口号,但学生做完是否检查验算了,怎样检查验算的,检查验算的效果怎样,根本没有得到反馈,这就是没有真正重视对学生检查验算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意识上的一种放松。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和加强验算教学,克服教师自身的惰性心理,扭转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不能教材上有检验要求的就检验、无检验要求的就略过。从低年级教学开始入手,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反馈,都要把检查验算作为学生解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逐步养成其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从数学课堂实践积累中展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的活动过程。数学课堂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数学素养培养的任务,数学学习习惯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抄错了数、计算不正确、分析题意不认真、书写潦草不规范等造成作业正确率低、考试丢分多。由此可见,验算习惯的培养应该是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验算从重新审题开始
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审题的能力较差,一道题读下来往往会丢字、添字、改字,更有甚者不按原题读题,而是按文字大概的意思加入自己的想法读题。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题意理解有错误之处。例如:二年级有这样一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二年级有213人报名参加,三年级比二年级多21 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报名?”只列一步算式“213+21=234(人)”的学生不是少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读题盲目随意,还没有读到问题就按自己的意愿只求三年级的人数了。
针对这种现状,我的实践做法是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用铅笔指着,一字一字地读题,避免丢字、添字、改字的现象,这是“一读”。学生做完题检查的时候,指导学生“再读”,这一次把重心放在“问题上”。从问题入手转回题中找相关信息,圈一圈、画一画,再判断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向前走、回头看”,既是仔细审题能力的培养,又是指导学生养成验算习惯的基础做法。
(二)指导学生学会验算,从正确使用草稿纸落实
“打草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行为习惯,它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草稿的价值就在于体现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所经历的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所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
草稿纸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身边的“好朋友”草稿纸却一直没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即便使用草稿纸也是乱写乱画,潦草地算个得数,根本不能体现草稿纸的使用价值;教师即便督促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验算,也只是停留在口头要求上,任由学生乱写乱画,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长此以往,草稿纸的使用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的做法是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草稿纸。
首先,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认识草稿纸。例如:一年级的排队计数问题,“有一排学生,小红前面有3 名学生,后面有4 名学生,这一排共有几名学生。”教学时,我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表示小红,其他学生用圆圈表示,学生一数便能知道答案,“3+1+4=8”。然后我又在黑板上把画图分析的过程用长方形一框,告诉学生:“学习数学很多时候不能光凭想,在草稿纸上画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看,老师在黑板上框起来的这一部分就相当于一张草稿纸,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算一算。”
其次,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规范使用草稿纸。例如:书上的题或试卷上的题,哪一道需要在草稿纸上画图或计算,就从草稿纸的最左边开始,标上题号,在旁边画图或计算,字迹不能潦草,课上找机会把学生使用草稿纸的情况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谁的草稿纸使用得最规范、算题最正确。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规范使用草稿纸的意识大大增强。
(三)指导学生学会验算从激励性评价中促成
学生不喜欢检查验算、不能自觉检查验算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会验算;二是怕麻烦。不会,是学习技巧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怕麻烦,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可以采取激励的方式帮助端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喜好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在数学学习中自觉检查验算。
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课中,“15+4=?4+15=?”学生计算后会发现结果相同,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做加法计算时可以把加数的位置换一下再计算,如果结果相同就说明你刚才的计算对了,这是一种检查验算的方法,同学们在计算时要经常试一试。”提示之后,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性地激励学生:“这道题做完后,你验算了吗,说说你是怎么验算的?”若学生能说出验算方法,则鼓励学生“你真是细心的孩子,学会了验算,验算可是超级棒的数学学习习惯,大家要向他学习哟!”
又如,解决问题教学课中,“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3只小鸟,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学生列完算式后,问:“大家再算一算树上剩下的9只小鸟和飞走的3只小鸟合起来是不是12只小鸟?如果是,说明你做对了,这也是一种验算的方法,做完题后大家要试一试这样验算。”提示之后,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性地激励学生:“你会给这道题验算吗?说说你的方法。”只要学生有验算的意识,就要鼓励学生:“看,他做题不图快,做完还会耐心地验算,这可是数学家具备的素养。”
此外,学生作业本上的批语,要经常体现鼓励验算的激励性评语:“看到你作业完成得那么好,相信你一定是检查验算了,坚持下去,你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次的作业你有几道错题,并不是你不会做,而是少了耐心去检查验算,老师希望下次的作业能看到你验算的痕迹。”
以上这些做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帮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从家庭常规教育跟进中巩固
很多时候,学生也好,家长也好,体会不到检查验算的重要性,学生的作业更多被家长包办代替检查了,学生得不到自觉检查验算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做题后对检查验算会产生一种依赖性,依赖教师判,错了给讲;依赖家长检查,错了再改。所以,教师、家长要体会到学生自觉验算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跟进到家庭辅导,把验算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家长就要进行沟通,统一思想。例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做题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验算的,回家后家长辅导孩子时也要注意让孩子说一说。这既是对孩子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又是验算意识的一种增强。
其次,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家长就要统一检查验算落实的方法——草稿纸的使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规范使用草稿纸,回家后家长也要督促孩子规范使用草稿纸。如果双管齐下,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自觉验算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教师要增强意识,每节课都重视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学生要学会方法,做完题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验算,坚持下去能力会得到锻炼;家长要树立观念,把检查验算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体验独立检查验算的过程性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