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30 07:06任彬彬冯策安晓莹
关键词:因子分析

任彬彬 冯策 安晓莹

摘 要: 为解决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质量与使用需求间与日俱增的矛盾,对天津市津南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进行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根据不同建校时期、不同圈层区位关系,界定和选择研究区域与对象。通过词频分析甄选相关文献中析出的影响要素,结合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人士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需求的见解,厘清小学生通学的空间需求。通过李克特量表问卷的筛选统计,提炼出街道空间、道路交叉口空间等是影响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的十项主要因素。利用因子分析量化出的影响因子,其权重依次递减,安全性是最突出需求、健康性次之、便捷性位列第三;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与校园建设时期无关,呈现圈层特征。提出空间环境适宜性提升措施:主客观协作,倒逼不良空间整改;完善教育空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发展;细化空间设计,满足代际共享需求。

关键词:城市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4-0077-08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建设的供需矛盾也位列其中。现今各城市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正稳步有序提升,而校园周边空间环境质量却差强人意,交通空间混乱、街区空间脏乱嘈杂等问题已愈发突出[1]。城市近郊区作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大规模快速过渡的转化地,产业结构与发展建设水平所形成的城市面貌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质量亦不及城区,进而影响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适宜”在《城市形态》中有明确阐释, “一个聚居地的空间和当时的肌理与其居民的行为及习惯相符,也就是说,是行为空间与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的相符。”所以,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程度即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营造与小学生心理、行为需求的契合程度。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仍非常薄弱,身心成长极易受周边环境影响;且当前对空间环境适宜性建设的忽视,早已引起了家长对学生通学路程中身心安全的担忧,从而引发了“中国式接孩子”现象的泛滥,部分城市小学阶段家长接送平均比例已高达80.77%[2],城市新增拥堵点位约50%与中小学相关[3];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也指出,家长全程护送孩子上下学很可能导致儿童独立性的缺失,幼儿时期缺乏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与交流,成年后将缺失必要的社会识别和社交经验,呼吁改善少年儿童日常通学的空间环境,以保障儿童的安全独立出行。

对于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分析,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基本可以概括为对交通空间的研究,包含通学路径安全性与出行方式健康性两大方面。在通学路径安全性研究上,实践规划有1976年丹麦推出的“上学安全路计划”、1995年韩国首尔的“校园地带改善项目”、1997年美国纽约的“安全上学路计划”、2004年荷兰代尔夫特的“儿童安全增进计划”以及2016年我国长沙的“校区周边交通优化计划”等;学术研究有基于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对学校区域交通安全进行的研究[4]、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学校周边道路安全评价及改善研究[5]以及基于中小学生通学行为特征研究不同交通方式的安全性等[6]。在出行方式健康性研究上主要为学术研究,如空间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7]、肥胖[8]以及对儿童积极通学出行方式的影响[9]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对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研究存在空间单一、需求单一以及行为单一三大特征。现有研究多从动态通学行为出发,以交通空间安全性与健康性为研究视角,影响因素也多为出行方式选择、道路交通管理标示设置、道路交叉口设计等单一层面的道路空间研究,然而仅是促进儿童独立出行这一单一目的就不仅仅是改善交通空间环境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考虑通学路径中有无不良娱乐场所诱惑以及街道治安等复合空间的影响[10]。

因此,在城市双修契机下,以动态通学与静态在校两种行为方式作为研究视角,明确小学生对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复合需求,借助因子分析法厘清影响小学生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修补建设以契合儿童的学习成长需求,同时为治理当下“城市病”、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较为有效的建设途径。

一、研究基础

(一)研究范围

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强化了民众对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也提升了民众对儿童成长环境的要求; 《2018年天津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津南区DGP仅779.09亿元,经济发展在天津市四个近郊区中最为落后,因而其城市建设与空间环境质量最需规范与改善,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供需矛盾也最为突出。鉴于此,本研究以津南区小学的校园周边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区域,根据不同建校时期[11]、不同圈层区位关系(图1)选取津南区12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上述两个甄选条件决定了小学周边的建设条件以及后续周边空间环境的发展完善程度,从而保障调研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普适性。

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是指与小学生生活学习及通学行为相关的各类空间环境能够满足其行为需求的程度。对“小学周边”范围的界定,沿用美国纽约“安全上学路计划”及韩国首尔“校园地带改善项目”等建设方略中对“校区”范围的界定,重点研究校园周边300米范围内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影响要素。

(二)研究方法

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是众多权重系数确定的两大研究方向,以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为代表的主观权重计算方法依赖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以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为代表的客观权重计算方法完全基于客观数据,对专家的经验信息有所忽视[12]。但是,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能够消除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影响,实现对研究变量的降维处理[13],进一步提炼出空间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因子主成分;继而根据各主成分贡献值,计算出各影响因子权重,最终得出各学校综合量化数值,明确各学校周边空间环境的优劣以及近郊区校园周边空间环境质量特征。而且,因子分析作为客观赋权法所存在的弊端,本研究也作出了相应改进,在问卷设计与筛选过程多次经过专家指导,相对弥补了因子分析忽视权威专家意见这一缺点,保证了研究数据的质与量。

三、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提升措施

近郊区小学周边的空间环境因所属区位不同,其建设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小学生对空间环境的需求方向也各有侧重,但这仅是对建设现状的底线要求。随着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全性、健康性与便捷性应是校园周边各类空间环境兼备的使用特性,近期城市修补应首先保障欠缺功能空间的落实,远期发展建设则以完善各空间环境的复合功能为目标,因此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具体优化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主观意识与政府客观监管协作,倒逼校园周边不良空间整改

自我保护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小学生只有自身积极主动地远离不良娱乐场所、拒绝购买不健康饮食,才能真正有效降低不良商业的经营效益,再辅以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从而倒逼校园周边各类不健康场所积极参与整改,在校园周边营造健康向上的商业环境;

建议学校每周开设“自我保护”课程,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随时随地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工商部门加强校园周边商业经营的审查力度,只有在个人主动行为配合下,再结合政府各部门对各类隐患空间的联动监管才能实现校园周边空间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完善教育类空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城郊乡村地区,小学周边的学习用品商店往往陷入购买力与供给量不匹配的恶性循环中,导致学生的书籍文具往往需要去镇区或市区购买,大大增加了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惠民政策,或减少税收或提供经营补贴等,鼓励在乡村经营学习教育类商业,既增加乡村的学习文化氛围又为当地村民及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提供便利。同时尽快落实校园周边培养儿童动手能力、思维训练能力以及共享合作能力的益智类活动空间的建设,这既是增强小学生体力活动与智力发育的“游乐场”,更是促进亲子关系与友谊互动的“催化剂”。

工业是近郊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工业区儿童呼吸道病症发生率高于文化生活区[15-16],改善工业园区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健康隐患已迫在眉睫。我国正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未来近郊的工业发展还应大力投入科技研发,通过与高校合作,切实走产学研联动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而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组织校企合作,合理安排小学生参观生产流程,这样既能通过学校来宣传企业的生态发展理念,又能通过真实体验让小学生在心中埋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种子”,从而在点滴处向小学生传递可持续发展精神。

(三)细化校园周边空间设计,营造代际共享的空间环境

受家庭结构、传统观念以及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上下学的出行依赖性正在逐渐增加,小学阶段最为明显[17];调研显示,津南区小学生家长接送比例约占8成,决定了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使用主体为学生和家长这两大群体;而家长又由父母、祖父母等不同角色承担,且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各不相同,所以营造契合小学生、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共享的空间环境,满足多角色的使用需求才是空间环境适宜的最高体现,才能逐步增加高年级小学生独立出行的比例、减缓小学周边交通拥堵的程度。

在步行空间上,提升步行道的有效使用率。根据步行道的宽窄,合理布置步行道的绿化空间,适当增减绿化面积;因共享单车不能载人,小学生又未到允许使用年龄,所以家长及小学生对共享单车基本无需求,尽量不在毗邻小学的步行道上设共享单车停车位;政府相关部门增加对步行道的修复力度,降低步行道破损率、提升步行道平坦度。

在骑行空间上,明确骑行道路的使用范围。因校门口大多设在较低等级道路上,而该类道路对骑行道的使用范围一般无明确划分,但近年来家长使用电动车的比例却在逐年上升,近郊区应效仿中心城区在道路及交叉口设计上明确划分骑行使用空间,落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有序行驶。

在车行空间上,完善“护学泊位”的配置。校园周边停车位的欠缺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元凶之一,今年8月份按照天津交警统一部署,中心城区的小学周边试点设置了与学生上下学时段同步的限时停车区域作为“护学泊位”,开学后接送学生停车的便捷性明显提升;天津郊区也应逐步落实与完善“护学泊位”的配置,在校园周边特定道路上允许单排顺行停放车辆。

在道路交叉口空间上,增强过街斑马线的生动性。打破以往常规,在过街斑马线的绘制上采用三维立体手法,既能使斑马线模拟突出地面减速带的效果,同时色彩鲜明以及夜间发光效果能更好地提醒司机及时刹车;对小学生来说又生动形象,是一处巧妙的交通规则教学点。

在校门口空间上,提升过街信号灯的智能性。许多小学的校门口前都设有过街信号灯、斑马线等过街安全设施,但今年9月份在深圳仍发生了学生斑马线上被撞飞身亡的惨剧,如果能够优化过街安全设施的配置,或许该类惨剧上演的几率还会降低。去年环球网报道了乌克兰的VR“概念版”红绿灯智能幕墙技术,该技术以空中投影的方式把红色灯光投放到道路上空,从而形成一座虚拟可见的红灯幕墙,同时还设置了计时显示,让使用者能更直观感受红灯幕墙的阻碍而及早刹车与止步;此项技术如果能够应用到小学校园门口,并智能控制需求时间,必将大大提升过街空间的趣味性与安全性。

四、结语

在城市双修大背景下,明确近郊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对近郊区抓住机遇、提升校园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表明街道空间、道路交叉口空间、各类污染危险源、主干路网密度、学习与运动相关空间、消防设施空间、交通设施空间、餐饮空间、不良娱乐空间与校前空间是影响小学生安全、健康与便捷需求的十项主要空间因子,并且其影响权重依次递减;而且安全性是近郊区小学生的最突出需求、健康性次之、便捷性位列第三;小学周边的空间环境质量与校园建设时期无关,呈现圈层结构特征,内圈层、中圈层、外圈层的空间环境适宜性逐层递增。提出培养学生主动远离校园周边不良空间的自我保护意识,辅以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排查,从而倒逼校园周边不良空间积极整改,营造健康向上的空间环境。面对教育相关空间的欠缺,近郊区应鼓励教育类商业空间的经营以及加大对益智类活动空间的建设。解决近郊區工业污染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产学研联动发展,以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道路。基于小学周边多角色的空间使用矛盾,通过细化各节点空间设计,融合灵活性、趣味性与智能性等设计理念,营造代际共享的适宜空间。

[參考文献]

[1]  罗瑶. 儿童友好型校区开放空间设计分析: 以仰天湖赤岭小学为例[J]. 低碳世界,2017(1): 134-135.

[2]  陆化普,张永波,王芳. 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对策与通学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5): 91-95,116.

[3]  李文华,阴炳成,王海天,等. 天津市普通中小学交通出行特征分析[C]//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2014: 1567-1572.

[4]  付连宁. 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2018.

[5]  彭川子. 基于儿童友好的学校周边道路安全评价及改善[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 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2017:9.

[6]  高悦尔,陈小鸿,李佳,等. 中小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下学出行特征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 104-108.

[7]  沈晶,杨秋颖,郑家鲲,等. 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肥胖的影响: 系统文献综述[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4): 312-326.

[8]  钟磊发,周谷城,范艳艳,等.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发生机制和防治概述[J]. 生物学教学,2018(8): 7-9.

[9]  肖文明. 儿童友好型学校周边交通改善策略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2018:12.

[10]  Pabayo R,Maximova K,Spence J C,et al.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and from school for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ldren[J]. Preventive Medicine,2012,55(3): 196-200.

[11]  彭泽平,姚琳,黄娥. 新中国义务教育普及与发展: 历程与经验[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5): 74-83.

[12]  赵建军,贺宇航,黄润秋,等.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50(2): 325-330.

[13]  张和平,陈齐海. 基于因子分析-DEMATEL定权法的期刊综合评价研究[J]. 情报杂志,2017,36(11): 180-185.

[14]  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0.

[15]  王振全,李盛,魏学玲,等. 兰州市住宅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10): 873-876.

[16]  张美玲,英杰,王守琦,等. 空气污染对人群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7,34(3): 265-269.

[17]  王侠,陈晓键,焦健. 基于家庭出行的城市小学可达性分析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15,39(12): 64-72.

收稿日期:2019-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708169)

作者简介:任彬彬(1970—),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镇既有空间效能综合优化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91223.1421.002.html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下物流网络节点城市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