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妍
摘 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单凭理论不能让师范生得到锻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激发师范生对于教育行业的理解,实践也是为他们今后走入到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敏感度,本文针对当前师范生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小学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探究如何培养其音乐教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践;师范生;音乐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当前我国的教育重心是要培养全面性的综合人才,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单一的只看部分学科,而是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性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培养应用于未来社会的全面性人才。小学音乐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师范生是未来的老师,也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注重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就是关心教育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师范生成长,为师范生提高自身能力提供更多的渠道。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音乐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其主要的教学场所是课堂,师范生的未来职业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师范生除了应该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理论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它也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对教学能力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加上自身的特性,就会培养出不一样的教学能力 [1]。
小学正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声音和色彩都是小学生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师范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使命,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小学的音乐课程并没有被大家所重视,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无从发挥,教师的能力与教师的知识体系是共生的关系,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老师的教学能力也会跟着退化。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不足
(一)音乐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应试教育,虽然近些年素质教育一直被提倡,可以由于有应试教育长时间占据主要位置,使得人们的思想还没能完全转变过来。一般来讲除了艺术院校外只有“数语外”等主要学科是高考中的得分项目,所以在主课的教学上更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像音乐这样的学科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学科可有可无,这种长期性的偏见导致了音乐课堂在学校中地位不高,而且经常性的被其他学科占用课时,在学生的心理也养成了忽视音乐课的习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音乐教师也无法将心思放在音乐教学上,很多时候不得不敷衍教学,音乐课就采用欣賞作品为主,不想让学生耗费太多精力学习。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乐感和审美的重要节点,如果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就会无限延迟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音乐课教学模式单一
正是由于上一条中所说的音乐课没有被重视,所以致使长久以来也没有对音乐可进行创新研究。课程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发现问题,没有实践教学就不会发现问题所在,也就没有学生的反馈,老师一直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于音乐教学也没能深入思考,也同样没有音乐方面的作业和活动,这样匮乏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有音乐方面的而进步和突破。其他科目有的时候还会占用音乐课堂,本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时就并不多,又在一定程度上就缩减了音乐课程进程,老师也无法认真对待音乐课堂深化教育,音乐教学模式只能在枯燥中完成,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渐行渐远,对于培养全面性的未来人才有着大相径庭的差距[2]。
(三)学生个体化差异性较大
音乐教育越早越好,我们都知道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对音乐有感知能力,在小的时候对于音乐的认识可能就是这个人未来的音乐基础与音乐天赋,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感知能力可能会随之降低,虽然在音乐技巧上会有所提升,但是年少时所打下的乐感基础将会伴随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正是接触音乐的时候,正确的说是在系统教育体系中对音乐开始探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都处于主观性思维,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并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上就不能采用相同的办法。我们目前的教育就是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有的学生是乐感好、有的学生的节奏感强、有的学生是声线好,但是很多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很多有天赋的学生都被埋没了。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自己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给同学们进行示范,继而带领学生演唱等,而且演唱也都是大合唱[3]。
三、小学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首先我们不能减少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时,要尊重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地位,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的目的还能调动老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避免教学实践中的糊弄现象发生。音乐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但是师范生在刚刚开始教学阶段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我们建议让师范生在音乐课堂之前多余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兴趣点。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动漫,那么对于动漫中的主题曲可能就比较有兴趣,老师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探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展开音乐的联想,在循序渐进中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兴趣点相融合,以兴趣启发知识。
(二)老师要避免照本宣科
上文中我们已经说道,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屡见不鲜,对于考试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从侧面反映了对于其他学科的轻视程度,很多教师对于在音乐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也就免不了会“照本宣科”、“走马观花”,将教材中的内容笼统的介绍一遍,然后演示给学生看一下,又教学生唱了一首歌,一套程序下来就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对于学生的理解、认知、和关注点则一概不问。师范生正处于教学的学习阶段,要摆脱这样的传统教学思维,要以更加完善和优化的教育思想进行自我学习和认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正是对师范生的一种教学能力锻炼,要充分把握住机会,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加出色。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以循循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注重学生的理解范围,并对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尊重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意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然后帮助同学解答一些音乐方面的问题,老师要以辅助的形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4]。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与音乐有关的声音,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注意,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在细节中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旋律、认识节拍、熟悉节奏,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学习音乐,并不断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电视、网络、音频等进行音乐的分析和关注,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积极探索音乐的内容。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是老师要让音乐生活化,例如学生上下和放学坐公交地铁等可能会听见公共场所放的歌曲,要让学生学会聆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要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对身边的音乐进行解析,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讲阶段,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和猜测,对于任何音乐都可以进行改编。小学生就像白纸,给他们一支笔就能够创造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在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也同样为师范生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样给老师更多的教学灵感,这种“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四)教育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摆正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中的位置,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是音乐课堂中的辅助与引导,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阶段,老师没有将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依然将课堂当成是自己的“舞台”,而学生都要在老师的“管辖”之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在音乐课堂中展示着各种艺术才艺,并不断的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定義和理解音乐知识。这样的教育方法会固化学生的思维,小学生虽然在认知能力上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也不能过早的干涉他们的艺术审美,老师可以表达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但是不能让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个性,并学会独立思考才是音乐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教学方向。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素质教育不是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固化所有学生,而是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有关音乐的理论性知识是必须学会的,但是老师不能设定局限,而是要适时的去引导学生磨练自己、强化技能,让学生自己去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音乐世界,这样的教学实践也是对师范生的一种考验与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也是我国系统化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来源,师范生在学校中学习了多年的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系统性专业知识,但是在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学实践是每一个是师范生的必然经历。我们要针对当前的小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方式与方法,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艺术审美、陶冶情操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教育中却一直被忽视,面对未来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更多的注重对于学生的音乐培养,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园丁要在小学教育实践中不断磨练自身,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匡雅玲.”适应性教育”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中的运用及探索[J].绿色科技,2019(15):310-313,315.
[2]廖婷,肖紫珍.”互联网+”下师范生课堂教学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10):176-178.
[3]荆甜甜.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师范生的创造力[J].大观,2019(9):173-174.
[4]袁多艺.培养音乐师范生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教学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2):260.